天天看點

章邯真讓囚徒成精銳?深讀史料:大秦銳士依舊在,隻是時運不濟

引言:

秦末天下,因為秦始皇的死,而烽煙疊起,正應驗了那句:始皇死而地分。

陳勝、吳廣的豪言壯語背後,是無數起義軍蜂擁而起。

這群人,讓誕生十多年的秦帝國陷入内憂外患之境中。

内憂,源自主政的秦二世,還有奸人趙高。

外患,看看那無數義軍就懂了。

面臨這樣的時局,再傻的皇帝都知道要想辦法應對,因為大秦帝國,已經遭遇了兵臨城下,義軍都打進來關中直逼骊山腳下,離鹹陽也不遠了!

一輪輪廷議之後,文臣出身的少府章邯挺身而出,成了大秦帝國最後的支柱。

至于他手下的将士們,按照長久的曆史誤讀,大部分人都說這群人是骊山囚徒。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細看史料或許有不一樣的答案。

這答案就是,保護大秦帝國到最後的,依舊是關中子弟,大秦銳士。

章邯真讓囚徒成精銳?深讀史料:大秦銳士依舊在,隻是時運不濟

(大秦銳士)

一:危難時刻的權宜之計。

章邯組建退敵軍隊這段時間,史料中是這樣诠釋的。

少府章邯曰:盜已至,衆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郦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現在起義軍已經快到家門口了,而且人多勢衆,就算現在調動周邊郡縣的兵馬營救也來不及了,骊山哪裡刑徒衆多,懇請陛下寬赦他們,給他們武器組織成軍隊,讓我帶領他們去反擊叛軍。

秦二世一聽,立馬宣布大赦天下,派章邯去統領郦山囚徒。

聽完這史料,我們需要結合前後背景關系,還有話語中的:今發近縣不及矣。來綜合分析。

當時的秦帝國,面臨的局勢是,義軍在周文帶領下,沿途不斷征集士兵,一路勢如破竹,義軍在抵達函谷關時,已經成了擁有戰車千輛,士卒數十萬的大軍!

他們駐軍在戲亭,(今陝西臨潼東)随時準備大舉進攻函谷關。

這是标準的兵臨城下境況,如此多的大軍誰來不慌?

結合這時局,再看“今發近縣不及矣”,這句話就明白,秦帝國不是沒有兵馬,而是征集和調動的時間不夠,就近的郡縣步兵還沒組織起來,這仗就要開打了,遠水解不了近渴啊。

這也從側面證明,當時秦帝國其實是做了戰争動員的,也在關中征發秦人準備抵禦義軍的。

但義軍的突襲,還有地方上應對的遲緩,以及趙高的蒙蔽,讓秦二世反應不及,弄得義軍殺到函谷關時,秦國的軍隊還沒有集合好。

突發狀況下,章邯隻能建議采用權宜之計,征發骊山囚徒,來應對義軍的叛亂。

這臨時征發的骊山囚徒,又是什麼人?我們繼續看史料。

章邯真讓囚徒成精銳?深讀史料:大秦銳士依舊在,隻是時運不濟

(章邯劇照)

二:骊山囚徒不可靠。

骊山囚徒是什麼人,在史料中也有诠釋。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秦始皇剛剛當了秦王之後,就開始尋思開鑿營建郦山王陵,等到兼并天下之後就擴大了工程規模,遷徒了全天下囚犯70萬人之衆,營造秦皇陵。

從這個角度看,修築骊山秦皇陵的人,大部分都是原來東方六國的人。

秦帝國用讓他們恢複自由身的方式,換取他們效命一時,阻擊義軍的進攻或許有可能,但真要讓他們組成大軍,反攻六國,則斷無可能。

因為曆史上這樣的教訓數不勝數。

當年商纣王時,也是讓囚徒為兵,最後牧野之戰,囚徒軍臨陣倒戈誤了性命。

後續新朝王莽,也在最危急時刻,指望武裝囚徒救命,結果誤了性命。

這是軍隊戰鬥意志上的問題,戰鬥力上其實也有問題,骊山囚徒本就是烏合之衆,戰力也并不高,解燃眉之急或許還湊合,真要持續戰鬥,勢必會出亂子。

這點上,出生骊山囚徒的英布,在打完一仗之後,就帶頭逃逸就是明證。

章邯真讓囚徒成精銳?深讀史料:大秦銳士依舊在,隻是時運不濟

(囚徒成軍不靠譜)

三:誰可靠?還是大秦銳士子。

骊山囚徒不可靠,但那個時候的秦帝國依舊要他們續命。

這續命的權宜之計,也讓秦帝國赢得了難得的喘息期,用以重新組織軍隊。

這點上也有史料為證:

周文敗次關,止次曹陽二三月

這句被不少曆史愛好者忽視的話語背後,其實藏着章邯大軍後續勢如破竹的因由。

當時的戰場态勢應該是這樣的。

當時的義軍,在周文帶領下,一路進展順利,兵峰正盛的他們原本指望突襲關中,一舉滅亡暴秦,但卻遭遇了章邯率領的骊山囚徒軍阻擊。骊山囚徒軍阻擊,讓義軍無法進攻關中。

周文一尋思,就率領部隊駐紮在了曹陽,指望等待吳廣率領主力大軍攻克榮陽後,兩方人馬合流後,再共同進攻秦國,這一等就等了二三個月之久。

誰曾想,吳廣義軍卻遭遇秦将李由阻擊寸步難行,這讓原本指望共同進攻的周文算盤落空。

同樣的,章邯帶領下的骊山囚徒也反常的沒有進攻周文義軍,而是老老實實地跟義軍對峙了二三個月。

于是,在對峙了兩三個月之後,章邯軍變了。

章邯真讓囚徒成精銳?深讀史料:大秦銳士依舊在,隻是時運不濟

四:大秦銳士出手,章邯戰無不勝。

對峙二三個月之後,等章邯大軍再次出擊的時候,秦軍的表現就如完全變了一隻軍隊。

短短一個月時間内,秦軍摧枯拉朽般接連擊敗了周文軍、吳廣軍和陳勝軍,用時一個月,就基本完成了肅清陳勝、吳廣義軍的戰略任務。

以骊山囚徒為主力的軍隊,能完成這樣的戰績嗎?答案當然是不行!

是誰完成了這一切,很明顯關中秦人子弟,那曾經的大秦銳士們。

正因為周文的暫時退卻,還有駐紮曹陽的舉動,以及那寶貴的兩三個月時間,才有秦軍的絕地反擊。這兩三個月時間,讓秦帝國能征發組織起周邊郡縣的關中子弟。

他們紛紛參軍保家衛國,替代了骊山囚徒成了章邯軍的主力。

這群善戰的生力軍,讓秦軍戰鬥力節節攀升,也讓章邯獲得了數次大勝。

這一切,史書上其實都沒有明說,但戰鬥力的巨大轉變,還有史料中的言語都透漏了這一點。

章邯真讓囚徒成精銳?深讀史料:大秦銳士依舊在,隻是時運不濟

五:史料中的蛛絲馬迹和結局。

史料中,有三段話诠釋了章邯軍的兵力組成。

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

這句話的意思是,秦二世在章邯完成了擊潰起義軍的勝利之後,就派遣長史司馬欣、董翳幫助章邯繼續進攻起義軍。

這兩個人不可能孤身前去幫助章邯,必定是率軍前去,要不然如何能說是幫助呢?

除了這之外還有後續的事情: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這也證明了秦二世對于章邯非常信任,幾乎将所有能調動的軍隊都派給了章邯,這才有了章邯擊破楚軍,擊殺項梁的戰績出現。

這也證明了章邯大軍的組成,從不是以骊山囚徒為主力,反而是關中子弟,秦國銳士居多。

章邯真讓囚徒成精銳?深讀史料:大秦銳士依舊在,隻是時運不濟

(秦二世)

而這些跟随章邯的秦國銳士結局如何,在史料中也有诠釋。

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将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

這段話是章邯大軍投降項羽後,投降軍士私下裡的竊竊私語:

章将軍欺騙我們降服諸侯.現在能入關中大破秦軍當然是最好;如果不能,諸侯俘虜我們向東而去,秦國必定會将我們的父母妻子全部誅殺。

這是當時跟随投降的士卒們的擔憂。

那一刻的他們,早已沒了戰鬥的心思,尋思的都是家人的安危,勝利了家人能安全,失敗了,自己被掠走了,家人估計也危險。

但他們唯一沒想到的結局是,他們居然被項羽給坑殺了。

如果項羽聽見了這私下的竊竊私語,明白了秦卒們更看重的是家人的安危,轉而帶領他們滅了秦國,或許一切又會不同。

章邯真讓囚徒成精銳?深讀史料:大秦銳士依舊在,隻是時運不濟

尾聲:

這一切史料分析,足見章邯大軍的分段組成。

面臨兵臨城下窘況時,章邯帶領的大軍确實是骊山囚徒為主,在完成了阻擊周文的任務,讓義軍退守曹陽後,經過兩三個月準備,章邯軍就成了一隻以秦人為主的軍隊了。

後續的章邯軍不斷接收來自秦二世的兵力支援,戰力越來越強,成了正兒八經的秦軍精銳。

隻是這精銳,依舊敗在了項羽的破釜沉舟之下,成了時代的失敗者。

更讓人心痛的是,他們在後續遭遇了項羽的坑殺,20萬心中念叨家人的秦軍将士們,永遠看不見自己的家人了。

這無數人的橫死,讓老秦人深恨項羽,直接促成了項羽的最後失敗。

至于章邯,也在敗給項羽之後,失去了所有的精氣神,成了大時代的失敗者,在韓信席卷三秦的戰鬥中,悲催失敗自殺而死。

章邯真讓囚徒成精銳?深讀史料:大秦銳士依舊在,隻是時運不濟
章邯真讓囚徒成精銳?深讀史料:大秦銳士依舊在,隻是時運不濟

參考資料:

《試論章邯軍構成的曆史變遷》:李侃

《談談章邯手下秦軍的構成》:舒大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