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書很像捉迷藏|韓均耀

看書很像捉迷藏|韓均耀

無知者無畏。很大程度上講,人的驕傲源于自己的無知。

前清《恕谷文集》裡講,“離事言理,又無質據,且執理自是,遂好武斷。”是讀書人的通病。這感覺由來已久,隻是經過這簡潔描述,又敲醒了我。是以,說話還是小心為妙。就連那小心說出的話,也會苦于知識根基不牢,不得不空泛了。

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撐,隻從書上看到一兩句,然後就能發表感慨。除了我,也真是沒誰了。無畏,更加無知。

後來,我想了一下,還得原諒自己。如果真等到知識完備後再說,我這輩子都做不到。是以,還得走走停停,說說笑笑。有錯就改,無則加勉,謙虛低調來得實在。

要形成人的知識體系,需要歲月沉澱,也需要間接經驗積累。比如,讀經典書。作為中國人,就需要有中國文化。而曆史的學習,就成為必然,因為它是中國文化的載體。

回顧讀書這些年,就像流水那樣,如果撞到障礙物流不過去,他得蓄積能量改道。每次碰撞都是在試錯,總得找到前進方向才灑脫。

初期,先是看蔡東潘寫的曆史演義。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與《大秦帝國》裡的章節進行驗證。後來,讀到東晉就中止了。因為那時,我感覺文言文枯燥無味,水準欠缺。

另外,在碎片化的時間裡,用kandle讀這種曆史書,好像也不合适。這樣會減弱自己的讀史興趣。說到底,是沒有沉下心來對待閱讀這件事。隻是附庸風雅。

那些年我看過很多書:《華為十年》、《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傅雷家書》、《西方的精神》和一些從圖書館借的書,顯得雜亂無序。對此我想說明的是,在學習伊始,總是那麼無序,但仍然得堅持去做。學習的路從來沒有捷徑。

後來,我開始轉向。看公司老大哥推介的《大秦帝國》,我硬着頭皮半年才看完。奇妙的是,我感覺有那麼點意思了。恰巧,我經常去河南、河北、山西那邊出差,這些地方大多是中國文化發祥地。是以,一有時間就跑到當地博物館。在出差的路上,我會因為那些山水莫名感動,感傷那些曾經。什麼太行八陉、高平、晉捷運器、莒縣、即墨,這些都有涉獵。此時,曆史興趣真的被點燃了。

接下來,就是學習文言文。先從《古文觀止》學起,我沒有刻意練習。隻是讀,接着是讀對。後來,才是帶着感覺去了解意思。最後,我找到呂思勉老師的有關講解,才更加深了一步。我覺得這條路,符合人類的認知規律。

讀姚鼐的《古文辭類纂》也影響了我,有時說話,會帶議論文腔調,铿锵有力。實際上,我的想法還有很多。比如,要多看一下《聊齋志異》,熟悉文言文的生動表達。不過,讀一部分也擱置了。因為它也是相當龐大、經典。不适合在短時間内讀完,需要慢慢品咂。

随着對曆史的零星接觸。我認識到,得找一本通史來看看。這期間,借着看《大秦帝國》的勁兒,很想了解一下先秦文化。曾經看過呂思勉的《秦漢史》。但太過詳細,沒達到我了解曆史脈絡的要求。

直到遇見《國史大綱》,第一次讓我震撼,原來曆史可以這麼寫,有溫度,也有情懷。我曾經想過,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這可能和我前期的讀書史,與實踐經驗有關。再經錢穆老師這麼一點撥。幹柴遇烈火,這事就成了。

通過看他的書,我得到兩方面的提升。

一個是中國曆史的簡單脈絡和各朝代的主要特點,比如:秦的制度、漢的政治、南北朝的經濟、唐宋的文化、明清的考據等。

再一個就是,通過三遍通讀,我對豎版繁體字熟識起來。

對了,關于他對一些曆史片段的主觀剖析,使人興趣盎然。這讓我第一次開始認真考慮,曆史應該怎麼學?

再多說幾句,曆史興趣被點燃後,依我目前的認知。逼着自己讀完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另外《資治通鑒》有機會也務必讀一下,這是中國曆代文人的必讀經典。這樣可以達到上等了,一生不後悔。

當然,既然愛好,多讀其它曆史相關書是必然。這非常重要,有助于促進對曆史的交叉了解。但要求是,一定要看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書。

如鄧廣銘的《嶽飛傳》,能在客觀反映曆史人物的同時,也側面展示了部分宋朝曆史。

再如《明朝那些事兒》,也非常有意思。把明朝的基本脈絡,诙諧幽默地講清楚了。

還有《金瓶梅》和《儒林外史》,深度反映着當時的社會曆史,可讀性也非常強。

因為這,我找到了梁啟超那本《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看了個大概。這樣,明清文化大體也就清楚了。它離我們很近,了解起來比較容易,從中也了解哪些書可以看。

在閱讀中,比較、反刍、思考。就能找到你想要的知識。看書很像捉迷藏,是一個極度愉悅自己的過程,需要無數次的嘗試才能體會。

再後來,為防止自己變成書呆子。别笑,人讀了一些書後,經常容易犯這種錯誤,這是每個人不可回避的問題。于是,我讀了幾年《毛選》。關于《毛選》對人的潛在影響,我深信不疑。他會讓人實事求是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它也是一部簡明中國近代史。多讀馬列這樣的哲學著作,能讓人不會脫離實際,更加客觀與理性。

人的思想會随着閱讀積累,而變得更加謙虛、進步。也會更富有探索精神,進而尋找新的至高點。

于是,偶然機會,我發現了美學。人的發展方向有很多可能,有時還會交叉,也會陰差陽錯。但有一種現象,需要我們重視。那就是,很多人最後的最後,就開始偏向了人文學科。

比如,我們熟知的馮唐、還有魯迅等等。因為人是感性的動物,而人文的精彩讓人欲罷不能。

重點說一下朱光潛老師,他在遊走好多方面後,才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美學。

美學就像動物的頂冠,驚豔;有時,也會像天上的淩雲,缥缈;它是人文思想境界的燈塔,是澄明之境,是人追求精神自由的至高點。

無數的人,都在為擁有這境界而努力。這境界對人沒有限制,不隻那些學術大家可以,還有我們千千萬萬的普通人。都可以從容地去熱愛、去體驗。隻是方式不同、層次不同。

舉個我喜歡的例子,如音樂,不需要太多的知識儲備,就能沉浸其中,能夠自己愉悅起來。在那時那刻,完全放松,是自由的,達到了澄明之境。這樣說來,它是不是一種很美、很容易實施的心靈體驗?

那如果要欣賞類如數學之美、文學的美、以及其它自然科學的美,那就需要一定知識來做支撐。就是平常那些不得不學的知識。是以,我們應該始終學習,為我們能擷取更多美好體驗,而夯實基礎。

無知者無畏,我從興趣愛好說起,在行進中摸索自己的學習方式,再到人文愛好是如此唯美,最終總結出,人還是要終身學習。

我無畏地借着慘不忍睹的經曆,粗陋地說明學習過程。沒有别人的認可,隻有自己的鼓勵,這是一種客觀真實。說這些話,也不是過分謙虛,并不像好些人說的那樣,過分謙虛是驕傲。

說出來是一種輕松,好與壞都分享了;也是一種澄明,是在忘我地享受過程。

以上,獻給已經過去的讀書節,讓讀書點亮生活!

淄博2022年4月29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