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年,新能源車變貴了

2022年,新能源車變貴了

除了補貼退坡這樣的既定事實,受限于原材料漲價、晶片短缺,新能源車企一方面面臨成本上漲的壓力,另一方面産量又因晶片短缺而不可避免的下滑。在此情況下,車企紛紛漲價轉嫁成本。隻是,變貴了的新能源車還能大賣嗎?

雷達财經出品 文| 李亦輝 編|深海

新年伊始,各家新能源車企就傳來了漲價的消息。

這背後的直接原因是2022年新能源國補退坡。就在年前的最後一天,四部委聯合釋出《關于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财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明确了從2022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車補貼标準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

特斯拉方面表示,由于中國新能源補貼退坡,分别上調了Model 3和Model Y兩款車型的後輪驅動版售價1萬元和2.1萬元。

除了補貼退坡這樣的既定事實,受限于原材料漲價、晶片短缺,新能源車企一方面面臨成本上漲的壓力,另一方面産量又因晶片短缺而不可避免的下滑。

在此情況下,車企紛紛漲價轉嫁成本。隻是,變貴了的新能源車還能大賣嗎?

補貼退坡成為漲價導火索

2021年最後一天,預期中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正式落地。

12月31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四部門釋出《關于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财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指出,2022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标準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

具體來看,2021年,續航在300(含)-400km區間的純電車可享受1.3萬元補貼;2022年退坡30%後,補貼9100元;2021年,續航大于400km且售價低于30萬元的純電車可享受1.8萬元補貼;2022年退坡30%後補貼1.26萬元。

混動車型純電續航NEDC工況大于50km,或WLTC工況續航大于等于43km,且售價低于30萬元的,2021年享受6800元補貼;2022年退坡30%後補貼4760元。

2022年,新能源車變貴了

新的補貼标準從2022年1月1日起執行。此外通知明确,2022年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終止,2022年12月31日之後上牌的車輛不再給予補貼。

據了解,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确定的戰略性新興産業,自2009年起開始享受中央财政補貼。據新京報報道,初步統計,截至2021年底财政部已經公示過19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資金清算稽核情況,累計金額超過1400億元。

補貼退坡,對新能源車企影響如何?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告訴雷達财經,補貼退坡後,新能源車企成本增加,個别車企通過漲價轉嫁成本,是存在這種可能的。但目前除了特斯拉供不應求以外,其他的國内的車企,因為基本上都是同質化比較嚴重,是以車企也沒有這個實力去漲價。

見智研究認為,由于這幾年動力電池本身的技術水準有了不小的提升,同時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也有較大提升,雖然補貼幅度下降了30%,但是能符合補貼标準的車型以及電動車的數量也會更多,車企可以通過銷量的增加來适當彌補補貼的損失。

同時,補貼政策僅針對售價在30萬元以下的純電動乘用車,該價格以上的更高端産品不受政策補貼退坡影響。

但對消費者而言,2022年購買電動車價格更高則是不争的事實。從各家車企的反應來看,目前已有漲價動作。

政策釋出的當天,特斯拉在其官網宣布國産Model 3後輪驅動版由25.57萬元上漲至26.57萬元,漲價1萬元;國産Model Y後輪驅動版起售價由28.08萬元上調至30.18萬元,漲價約2.11萬元。

按照2022年補貼政策,漲價後的Model Y後輪驅動版的價格超過30萬元,不再享受新能源汽車補貼。目前特斯拉在售車型中,僅剩Model 3後輪驅動版能夠享受新能源汽車補貼。

不同于直接漲價的車企,新勢力們提出了限時保價政策。蔚來宣布,2021年12月31日(含)前支付定金,且在2022年3月31日前成功提車的使用者,可按照2021年國家補貼标準享受補貼,差額由蔚來承擔。

小鵬汽車稱,2022年1月1日-10日支付定金的使用者,可享受與2021年一樣的補貼政策,補貼差額由小鵬汽車承擔。

曾發生過多起維權事件的極氪汽車,因為補貼退坡和官方的“新春優惠”,又和下定了的車主開始“扯皮”。

極氪車主的一份聲明上寫着,“我們是2021年下定的準車主。在1月1日極氪汽車釋出的新政策出台後,我們發現在同等選配的情況下,2022年1月1日下定的價格反而比2021年的價格更便宜。”

目前車主們的聯合訴求是,想要退定金的車主,極氪應當在期限内退還;對于願意購車的車主,WE版和YOU版車主,應當保持2021年權益不變的同時,同樣享受2022年的新春權益。

2022年,新能源車變貴了

“從目前資訊來看,特斯拉之前已經有過多次漲價記錄,廣汽和大衆以前的新車定價都比較低,現在漲價4000-5000多元的幅度也不高,漲價後在市場上還是具有競争力。”在張翔看來,車企漲價不是普遍現象,是個别現象。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補貼退坡30%,不論是補貼的單車額度還是總量,都處于相對偏低的狀态,各車企面臨着後補貼時代的挑戰,必然在價格上進行調整。

晶片短缺、原材料漲價成推手

實際上,補貼退坡僅僅是電動車漲價的原因之一,更直接的原因或許是,新能源汽車的生産成本日益增加。

以價格變化更加頻繁的特斯拉為例,2021年以來,該品牌已經多次漲價,累計漲價幅度已經超過了20%。

在過去一年,新能源上遊原材料一直處于“瘋漲”狀态。生意社資料顯示,2021年碳酸锂、氫氧化锂、鎂價格分别上漲432%、317%、214%,為2021年漲幅最大的品種。

1月4日,上海鋼聯釋出的資料顯示,當日碳酸锂最高報價突破30萬元/噸,較前一日報價漲1萬元/噸。其他锂電産業鍊産品價格同樣繼續全面上漲,電解钴漲6000元/噸,磷酸鐵锂漲4000元/噸。

而據隆衆資訊監測,2022年1月,春節前下遊補庫需求仍顯強烈,但碳酸锂生産端仍有較多的檢修、減産計劃,預計供需錯配将繼續支撐碳酸锂價格創下新高。

漲價效應通過锂材料廠、動力電池廠再到整裝車企,層層傳導。至于漲價原因,截至2020年末全球探明的锂資源量約8600萬噸,儲量有限;同時新能源車需求端的暴漲,也讓電池廠商始料未及。

目前各大電池供應商,除了甯德時代價格尚未變動外,幾乎都已經提高動力電池的售價或者計劃提高售價。國泰君安證券測算,锂電原材料每噸價格上漲10萬元,車企的零部件成本就會增加約4000元/輛。

除此之外,晶片短缺導緻車企産量受限,也間接影響着終端車輛的售價。

2020年,由于疫情反複、供應鍊紊亂等因素沖擊,缺芯潮從PC行業蔓延到手機、汽車等行業。根據Auto Forecast Solutions(AFS)的最新資料,截至2021年12月5日,由于晶片短缺,中國汽車市場累計減産已達198.2萬輛,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産為1012.2萬輛。

因為晶片短缺,全球多家車企或多或少都有過減産,甚至停産的措施。2020年年初,斯巴魯就率先宣布,因為半導體晶片供應中斷,日本工廠全線停産;福特也因為晶片短缺問題被迫關閉了德國的一家工廠。

國内的造車新勢力們,理想汽車首先推出“先交車後補配”的政策,小鵬汽車也因為毫米波雷達缺貨,針對首批下訂單的小鵬P5車主推銷“期貨”,也就是“先交貨後補雷達”方案。

大衆汽車的美國業務負責人在去年12月份預計,全球晶片短缺将持續到2022年第三季度。中汽中心也預計,到2022年三季度,晶片供應将得到大幅緩解。

目前來看,車企已認證調整實作了此類成本的轉嫁。業内人士稱,去年的缺芯狀況下,不少公司的汽車産能和庫存有所減少,不過由于汽車定價上調,并且不少公司優先生産高利潤率的汽車,大部分車企的利潤仍非常可觀。

張翔也指出,現在晶片廠商已經擴大産能,缺芯壓力會緩解,但由此導緻的供不應求,就通過漲價來調整這個供需沖突。

近日,更有消息稱新能源車險保費出現暴漲。對此,崔東樹發文指出,對于新能源車保費相比同級别燃油車高的現象,主要還是因為新能源車的保險曆史資料積累少。他鼓勵車企自設險種,國家也要支援保險費用的合理補貼,新能源車不能買得起用不起。

展望2022年,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面對的諸多不确定因素中,也不全然是“壞”消息。通過出售碳排放積分實作收益,正成為新能源車企填補虧空的主要手段。

根據理想汽車的三季報,第三季度公司有2億元的營收來自7萬個新能源積分的出售,占比“其他銷售及服務收入”的51%。這2億元的填補,也使理想的虧損急速收窄,成為“蔚小理”中虧損最少的一個。

2020年,特斯拉通過出售碳排放積分擷取了15.8億美元,而特斯拉當年的淨利潤為7.21億美元。這意味着,特斯拉的盈利,主要靠積分出售。

變貴之後,還能大賣嗎?

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可以用“滾燙”兩個字來形容。

領頭羊特斯拉披露的資料顯示,2021年全年的傳遞量達93.62萬輛,相比2020年增幅達87.2%,超出市場預期。比亞迪公告資料顯示,2021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59.37萬輛,同比增長231.6%。

造車新勢力陣營中,小鵬汽車全年總傳遞量達到9.82萬輛,同比增長超263%;蔚來汽車全年傳遞達9.14萬輛,位居新勢力第二;理想汽車總銷量達到9.05萬輛,同比增長177.4%;哪吒、威馬和零跑分别累計傳遞6.97萬、4.42萬和4.31萬輛。

就連去年12月23日剛釋出的華為混動車型問界M5,據透露目前全國大定訂單已經超過7000台。

但2021年已經收官,2022年在越來越強的漲價預期下,變貴的新能源車還能大賣嗎?

“漲價以後,新能源汽車銷量可能會受到影響。”張翔認為,因為新能源現在所謂的“鐵杆”消費者,還是那種生活在一二線城市,他們限牌限行,就是想買油車也排不到牌才去買的新能源車。是以漲價以後,對新能源汽車的這個銷量還是有很大的影響。

崔東樹分析,短期内車企面臨補貼退坡的壓力,但随着技術不斷進步,新能源車企想要保持競争力,長期而言價格将出現下降的趨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