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開始“憎恨”你的原生家庭,是人生變好的标志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2016年,電視劇《歡樂頌》火遍全網,“樊勝美”這個名字,也變成了“受到原生家庭剝削”的一類人的标簽。

說到“樊勝美”,的确是一個非常悲慘的角色,從小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即便有顔值有情商,是大公司裡的HR,收入也不低,但是到了30歲,依舊沒車沒房沒存款,是别人眼裡的“撈女”,是父母眼裡的“賺錢工具”。

可是,大家細細想來,樊勝美的遭遇,真的能全部歸咎到原生家庭的頭上嗎?我看不是,她自己也要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

心理學:開始“憎恨”你的原生家庭,是人生變好的标志

為什麼?因為她雖然憤怒于父母的索取和“操控”,但是,她卻依舊一味縱容,明明很多事情,有其他的解決辦法,但是她依舊選擇順從父母,犧牲自己。這樣看來,還真有種“自作自受”的心酸感。

也許,當樊勝美開始“憎恨”她的原生家庭,拒絕索取時,才是她人生變好的開端。 這同樣也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當然,這裡的“憎恨”不是仇恨,而是:看清真相、理清關系與沖突、合理接納自己的需求。

看清真相,承認傷害

從古至今就流傳着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心理學:開始“憎恨”你的原生家庭,是人生變好的标志

在中國傳統式教育下,承認父母有錯本就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是以,大多數子女總是傾向于将父母的錯誤進行合理化:

父親沖我大吼大叫是因為他上班很辛苦;

母親沖我發火是因為她不光要照顧弟弟妹妹,還要做家務;

父親打我,隻是想給我一個教訓,而不是真的想傷害我;

我不能因為母親對我不理不睬就傷心,因為她也過得不幸福;

為什麼要進行合理化?因為不願意承認父母有錯,要将不可接受的事情,變得可接受。

心理學:開始“憎恨”你的原生家庭,是人生變好的标志

雖然一時看來,問題能立馬得到解決,但是,在内心的深處,我們一直都知道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将事情“合理化”并不能将人生變好,反而會在變壞的路上會越陷越深。而看清真相,就是看到内心深處的真實感受。

承認“父親沖我大吼大叫、母親沖我發火,不是因為上班辛苦,家務太累,而是他們管不住自己的情緒”,承認“父母向我要錢給弟弟,不是因為“這是我的責任”,而是因為他們重男輕女,不顧及自己的感受”........

心理學:開始“憎恨”你的原生家庭,是人生變好的标志

隻有當我們承認這些真正的原因,看清事實的真相,我們才能開始學會了解和接納。

承認傷害,學會了解

在看清事情的真相,承認家庭造成的傷害後,就要學會了解。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無條件愛自己的孩子的。就像劇中,樊爸爸病危住院需要大額費用,樊媽媽甯願讓女兒貸款,還個十年八年的,也不願意賣掉房子,讓自己的兒子沒房住。好笑的是,這個房子,也是樊勝美貸款買的。

而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類似案例,比如前段時間的“少女錢塘江意外逝世,父母向公司索賠41萬為弟弟買房“、”鹿道森留下遺書,自殺身亡“.....

心理學:開始“憎恨”你的原生家庭,是人生變好的标志

阿德勒曾說過:“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期待而活,是以,當别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也不可以發怒。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也許承認父母并不那麼愛自己,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可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既然你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着,那他們同樣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大部分父母教養子女長大,也耗費了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這是不可否認的。

心理學:開始“憎恨”你的原生家庭,是人生變好的标志

是以,我們既不能因為一個錯誤就對父母全盤否定,也不能因為父母的愛就對“剝削”一味縱容。是以,要正确看待事實真相,學會了解。

厘清課題,合理接納

個體心理學家Adler認為, 一切人際關系的沖突,都起因于對别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别人妄加幹涉。 隻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什麼意思?就比如,一個人向你提要求,你的課題就是考慮答不答應,隻需要根據自己的内心真實想法來思考就行。

心理學:開始“憎恨”你的原生家庭,是人生變好的标志

至于他怎麼來處理你的回應,是感到失望、不能接受,還是憤怒,這都是他的課題了。

在面對父母向自己要錢給哥哥嫂嫂買房子,提供生活費時,樊勝美完全可以厘清自己與父母、哥嫂之間的課題。孝敬父母是自己應盡的義務,但是給哥哥嫂嫂買房子,提供生活費卻不是。

樊勝美可以每月給父母一定的生活費,除此之外,一切贊助哥嫂的“索取”,一律拒絕,不管樊爸樊媽的反應是“撒潑打滾”還是“罵罵咧咧”,這些都沒必要管,這不是樊勝美的課題,這是她爸爸媽媽、哥哥嫂嫂的課題。

心理學:開始“憎恨”你的原生家庭,是人生變好的标志

總之,要敢于面對事情的真相,盡管有些時候看起來有點殘酷,但一味地否認,逃避并不管用,學會了解,學會正确看待,勇于厘清自己與家庭之間的課題。

人生不一定會越變越好,但是,一定會慢慢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 The End -

作者 | 拾希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