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性交往中,“忙”是一個男人嫌棄你的開始,很多女人不願承認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過去人們常說,當人們陷入戀情時就會變得過于戀愛腦,常常會做出一些常人無法了解的行為。

但當事人往往并不這麼認為,熱戀中的男女們通常覺得,最能夠直接表達自己愛意的方法,就是不顧一切地為對方考慮。

在荷爾蒙的影響下,熱戀中的情侶常常會做出一些無法控制的親密舉動,比如輕輕地擁吻對方,或是更加深入地親熱一番。

兩性交往中,“忙”是一個男人嫌棄你的開始,很多女人不願承認

在當時那個特殊的場合下,情侶之間确實可以感受到彼此傳遞過來的愛意,但是當這份激情冷卻之後,這種沖動也變得越來越淡薄。

一向專門研究戀愛的心理學曾指出,女人的情感世界是非常獨特的,她們常常希望自己的愛情生活充斥着甜蜜與浪漫。

在正式開始一段戀情前,她們已經為自己的戀愛對象進行了一系列設想,猜測男人會體貼溫柔地呵護自己。

同時他們也極容易得到快樂,即使自己的生活平平淡淡,隻要夫妻能夠陪伴在自己身邊,給自己帶來一些小小的樂趣,她們就能夠獲得極大的精神滿足。

兩性交往中,“忙”是一個男人嫌棄你的開始,很多女人不願承認

當然一個合格的伴侶也應該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為維持這段感情獻出一份力量。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真正能夠遇到理想愛情的女人少之又少。那些談過戀愛的女人都非常清楚,現實生活中願意承擔自己責任,并且真心實意地呵護自己伴侶的男人非常稀少。

或許在外人看來,這對情侶的感情已經非常好,但私下相處的過程中,他們又有許多我們看不到的争吵與悲傷。

很多女生都想不明白,為什麼過去他們之間的感情還如膠似漆,一段時間後,她就會發現男生早已背叛自己。

兩性交往中,“忙”是一個男人嫌棄你的開始,很多女人不願承認

其實親熱過後的小細節,就可以準确又及時地反映出一個男人對女人的态度。比如一個男人在進行親密行為後,頻繁做下面這三件事情,就意味着他已經在潛意識中開始嫌棄女人,産生了想要尋找新歡的想法。

1、不想花費更多的時間陪你,變得很忙

都說快樂的時光十分短暫,這是因為我們在享受快樂與美好時,總是會對喜歡的人或事過分依賴,以至于遲遲不願意與對方分開。

有時僅僅是幾秒鐘的風格,就會讓人産生度日如年的感受,恨不得馬上與對方黏在一起。

兩性交往中,“忙”是一個男人嫌棄你的開始,很多女人不願承認

是以人們常常用如膠似漆這個詞語,來形容那些正在熱戀中的情侶。陷入熱戀時,情侶們都恨不得時刻在一起,也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彼此相處。

如果男人真的疼愛一個女人,他也會願意抽出更多的時間與心愛的女人生活在一起,或是帶女人一起出門玩耍娛樂。

此刻他們也會變得更加浪漫貼心,會主動準備一些節日禮物,或是承擔一些繁重的家務,盡可能讓女人感到快樂。

但當他們和現在的女人交往并發生親密行為後,一些男人就會漸漸對女人失去興趣。開始以忙為借口,而“忙”是一個男人嫌棄你的開始,很多女人不願承認。

兩性交往中,“忙”是一個男人嫌棄你的開始,很多女人不願承認

此時他們便不再願意和女人待在一起,即便有大把獨處時光,他們也會找各種借口遠離女人。

當一個男人經常與自己的朋友為伴,不再願意抽出時間陪女人過二人世界時,就證明這個男人已經開始默默嫌棄女人了。

2、經常生氣

都說愛會改變一個人,當人擁有愛這種特殊情感時,即使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也會溫柔地對待自己所愛、想要呵護的人。

其實他們真的認為女人做錯了事情,也會盡可能壓抑自己的怒火,理性溫柔地和女人交談,而不是毫不講理的大發雷霆。

兩性交往中,“忙”是一個男人嫌棄你的開始,很多女人不願承認

如果一個女人覺得自己的伴侶總是脾氣暴躁,哪怕自己在外面受了委屈,男人也總是毫不在乎自己的感受,隻是一味地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就證明這個男人早已對你失去了興趣。

如果女人此時不願意主動離開,随後的時光你便隻能感受到落寞。

3、不願意做家務

好吃懶做,雖然是不好的習慣,但這也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夢想。

甚至有玩笑話說懶惰才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不少科技都是因為人類想要偷懶而創造出來的。有不少男人都過于看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大男子主義思想。

兩性交往中,“忙”是一個男人嫌棄你的開始,很多女人不願承認

但遇到自己心愛的女人時,他們也願意改變自己的這一壞習慣,竭盡所能地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為女人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這種心理反應在生活中,最顯著的表現就是主動承擔家務。

而當一個男人嫌棄女人時,他就會在潛意識中将女人當成照顧自己的保姆,理直氣壯地指使女人為自己做事。

女人倘若沒有在這個階段認清現實,反而選擇繼續和男人生活在一起,隻會讓男人越來越看輕自己。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