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一國小老師霸淩學生,從評論中,我發現這才是教育的前提

點亮自己、照亮他人,愛的教育就是未來

12月31日,北京朝陽區一國小,兩位老師當衆批評一位一年級的女孩子,說實話,作為父母,看到小女孩的無措,很心痛。

而小女孩真的做了什麼人神共憤的事嗎?

從老師零散的話語中大概能猜測出來一點。

因為元旦演出時有錄像,坐在人群中的小女孩正好在鏡頭前,是以頻繁地轉頭、其他同學表演時捂耳朵的動作都被記錄了下來。

在完整的視訊中,其實坐在前排的不隻是小女孩一人捂耳朵,隻不過其他同學恰巧不在視訊内。

是以面對老師的嚴厲指責,小女孩一開始很茫然,盯着老師指過來的手指,一聲不吭,隻是乖乖地坐得更好,但老師卻沒有是以放過她。

但我覺得,比批評更嚴重的是,老師同時發動同學們一起排擠小女孩。

在老師的引導下,小女孩身邊那些同樣無知的同學們,附和着老師說“小女孩不禮貌”,并一起配合老師讓小女孩“快點出去”。

北京一國小老師霸淩學生,從評論中,我發現這才是教育的前提

當然,事後因為這段視訊,相關涉事老師被停職,小女孩也會接受專業機構的心理輔導。

但如果沒有視訊呢,小女孩又會遭遇怎樣的境況呢?

01 遭遇校園霸淩的孩子,成年之後會遭遇什麼

在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女心理師》中莫宇的故事就是校園霸淩的成年版。

楊紫飾演的女心理師賀頓,其中一位來訪者莫宇,就是因為童年時期遭遇了校園霸淩,繼而在自己成人進入職場後,遭遇了職場霸淩。

北京一國小老師霸淩學生,從評論中,我發現這才是教育的前提

雖然《女心理師》中将故事設定在了職場,但生活中的一種關系模式,也會是方方面面的關系模式。

是以在有限的劇情中,莫宇在生活中沒有朋友,面對生活的問題,和父母也沒有傾訴,他把職場的同僚關系看得非常重要,極度讨好,不敢拒絕。

可結果卻是他不隻是在職場,而是和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都無法正常相處。甚至在生活中,面對理發師明顯無理的,超出他生活承受能力的辦卡要求都無法拒絕。

但想要以讨好他人的方式被認可,最終隻會一場空。極度的壓抑就會有極度的反抗。

是以在最後,因為藥物的刺激, 莫宇甚至做出了暴力傷人的事情。

而原因不過是童年時候,當年幼的他遭遇了校園霸淩後,父母老師都對他的求助無動于衷,成人的默許,對孩子本身就是更大的傷害。

北京一國小老師霸淩學生,從評論中,我發現這才是教育的前提

但其實,視訊中的小女孩所受到的傷害其實更大。

莫宇的遭遇隻是來自同齡人,而小女孩的被霸淩卻是來自老師。因為無論是我們那個年代,還是現在,對于孩子來說,老師甚至是比家長更權威,更值得相信的人。

如果後續沒有恰當的疏導,這個小女孩是不是從此會害怕學校、讨厭學習,害怕和他人交往呢?

02 不,你并不是在感謝批評你的老師

在評論區中也有網友說:這很正常啊,老師也是為孩子好,孩子就該早點接受“挫折教育”。我長大之後就很感謝小時候對我嚴厲的老師啊。

不,這其實并不是我們在感謝批評自己的老師,隻是在感謝面對批評和錯誤沒有放棄的自己而已。

北京一國小老師霸淩學生,從評論中,我發現這才是教育的前提

是以很值得慶幸的是,在面對自己女兒被批評之後,小女孩的父母并沒有選擇忍氣吞聲,而是積極地站出來幫助孩子。

當然,就像評論區中有人說出的擔心一樣。

很多時候作為家長,我們為什麼想要息事甯人。就是因為害怕一旦老師認為,作為孩子的家長,你是個“不好惹”的人,孩子可能在學校會更不受老師待見。

但将心比心,如果我是那個小女孩,在面對老師的無理要求,甚至當衆霸淩時,如果父母能夠站出來,以正确的方式支援自己,那我一定會覺得是莫大的安慰。

因為至少這個世界上還有人,能夠看見我内心的恐懼,甚至敢于頂住壓力支援弱小的自己。

北京一國小老師霸淩學生,從評論中,我發現這才是教育的前提

而父母,作為成人,我們一定會比孩子有更多的選擇。

其實同樣的,作為成人,特别是作為老師,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原本有更好的選擇。

03 尊重,比批評更有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個著名的4顆糖的故事。

陶行知作為校長,一次路過學校時,發現有1個小男孩用石頭砸其他同學,很危險,制止孩子之後,通知他下午3點來辦公室找他。

小男孩一上午就在糾結擔心中度過了。是以下午小男孩很早就來到了陶校長的辦公室門口等他。

北京一國小老師霸淩學生,從評論中,我發現這才是教育的前提

陶行知準時到辦公室後,第一時間并沒有責難孩子,而是給了孩子1顆糖,同時感謝他說:這顆糖是感謝你的,你很守信,不僅沒遲到還早到了。

再然後,陶行知又掏出了一顆糖,繼續說:第2顆糖也是感謝你的,我讓你住手你就立刻住手了,說明你是個尊重人的好孩子。

可沒想到,陶行知拿出了第3顆糖,跟孩子說:我了解到,你用石頭砸那個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你很有正義感,是以這顆也是給你的。

這時候,孩子之前的忐忑不安都消失了,很愧疚地說:校長,我做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應該用這樣的方式對待他。

沒想到陶行知拿出了第4顆糖,說:知錯能改,不錯。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你可以回去啦。

這就是陶行知的4顆糖的故事,全程沒有一句批評。

可相信這個故事,一定不止鼓舞了這個孩子,也經久不衰地鼓舞了很多讀到這個故事的人。

北京一國小老師霸淩學生,從評論中,我發現這才是教育的前提

是以教育,一定是以尊重為前提的。

無論是作為老師,還是家長,如果我們真的是為了孩子好,那麼我們一定有比批評更好的方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