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評論丨Kindle或退出中國市場,我們真的需要電子閱讀器嗎?

商業市場瞬息萬變,大可不必為Kindle的可能離開而喟歎。如果它曾給你帶來知識和喜悅,那它已實作了它的價值。

近日,有網友曝料稱國内Kindle官方售貨平台出現了異常缺貨狀态,疑似是要退出中國市場,引發網友熱議。1月4日,亞馬遜回應稱:“Kindle電子書閱讀器深受消費者青睐,部分機型目前在中國市場售罄。消費者可以通過第三方線上和線下零售商購買Kindle裝置。亞馬遜提供的高品質客戶服務和保修服務不會改變。”

雖然承諾仍會提供服務和保修,消費者也可在第三方管道購買Kindle,但亞馬遜的此番回應也從側面表明,亞馬遜官方暫時不會恢複Kindle的出售。再聯系此前有關“Kindle中國硬體團隊被裁撤”、Kindle天貓旗艦店已于2021年10月底閉店的報道,不難看出Kindle在中國确實進行了業務收縮。

評論丨Kindle或退出中國市場,我們真的需要電子閱讀器嗎?

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圖據 ICPhoto

Kindle作為亞馬遜公司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被不少網友調侃為“蓋泡面神器”。雖是戲言,但也确實反映了Kindle在實際使用中的尴尬:一些人抱着看書的目的買了Kindle,但更多時候,Kindle被晾在一邊吃灰,甚至被用來蓋泡面。

同時,市場上的電子閱讀器競品層出不窮,一些國内廠商在本土化、易用性層面可能并不比Kindle差,進而奪走了Kindle的一些原有閱聽人。而且,Kindle自問世以來,圍繞它的争議就沒有斷過:我們真的需要一款這樣的墨水屏電子書閱讀器嗎?

猶記得Kindle剛進入中國市場時,一時風光無限。人們對它的推崇理由莫過于兩點:一是墨水屏不傷眼,更接近閱讀紙質書籍的效果;二是功能簡單,用它看書可以避免其他娛樂、社交軟體的幹擾。

受此影響,當時并不寬裕的我也買了一款普通版Kindle。收到貨時很興奮,但實際使用體驗卻讓我有些失望:墨水屏是不傷眼,但與真正的紙質書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由于墨水屏重新整理率低,翻頁閱讀時會留下殘影,影響觀感;Kindle裝置普遍在6英寸左右,比正常紙質書小了一截,且隻顯示黑白兩種顔色,閱讀PDF書籍和彩色圖文不免劣勢盡顯。

而在内容方面,一些書在kindle自帶的電子書商城中要麼沒有,要麼定價偏高,甚至接近紙質書定價的一半。市場上,在做活動時紙質書也時常五六折出售,那相近的售價為什麼消費者不直接買紙質書呢?可見,在圖書資源和定價政策上,Kindle中國似乎也并未找到更符合國内消費者習慣的營運方式。

在我看來,“沉浸式閱讀”更像是個僞命題。真正想看書的人,自然會屏蔽其他資訊的幹擾。如果是沒看幾頁書就忍不住刷朋友圈的人,那無論用什麼裝置讀書,恐怕都會三心二意。

當然,電子書也有紙質書無法比拟的優勢,如電子書的便攜性和筆記數字化。此前每次搬家,我都得為一堆厚重的大部頭書犯愁;或是想翻找某本書的資料時,卻發現書已不在居所……每到這時,我就會感歎數字化筆記的好處。

可是,閱讀電子書一定要用墨水屏閱讀器嗎?手機、平闆其實都可以,顯示效果也更為細膩。甚至,平闆搭配手寫筆,還可實作更出色的做筆記功能。在某種意義上,Kindle能做的手機、平闆也能做,Kindle做不了的手機、平闆也能做,那為什麼消費者還要單獨花錢去買個Kindle呢?

可以預計,未來電子化、數字化閱讀是一種趨勢,但紙質書不會被完全取代。而“電子書閱讀器”這種裝置,更像是創造一個需求。也許對專業人士來說,螢幕更大、顯示效果更好、更本土易用的閱讀器是錦上添花,但并非不可或缺。Kindle在市場上的收縮,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消費者更趨向理性和實用性,以及中國本土相關産品的競争力在不斷增強。商業市場瞬息萬變。大可不必為Kindle的可能離開而喟歎,如果它曾給你帶來知識和喜悅,那它已實作了它的價值。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郁風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