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保健醫生眼中的晚年鄧小平:豁達而慈祥

保健醫生眼中的晚年鄧小平:豁達而慈祥

文/羅元生

在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筆者在北京西郊解放軍某休幹所,就一代偉人鄧小平的晚年生活和精神世界,采訪了著名的醫療保健專家陳德友。

陳德友,1959年2月生,安徽定遠人,1984年畢業于第二軍醫大學(現海軍軍醫大學),長期在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工作,1989年起擔任鄧小平的保健醫生,直至1997年小平同志逝世,再回到解放軍總醫院臨床一線。現為解放軍總醫院某醫學中心心血管内科主任醫師。

問:小平同志活到90多歲,應該算得上是一位長壽老人,而且直到晚年仍活動自如,精力旺盛、思維靈活。小平同志晚年是怎樣的生活習慣?您在他身邊從事醫療保健工作8年,您是如何看待他的晚年生活的?

答:小平同志晚年身體一直比較健康,頭腦也非常清楚,許多人都向我們打聽過他的“長壽秘訣”。其實在我們這些身邊醫務人員看來,要說有什麼秘訣,就是他長年堅持生活的規律性和科學性。

尤其是在晚年,小平同志很注重身體健康,在飲食、運動、醫療、情感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健身經驗。正是這些健身之法,使小平同志成為一個長壽健康的老人。

小平同志通常是清晨6點半準時起床,然後在庭院内散步半小時,8時許進早餐,早餐多是喝淡豆漿,吃油餅或饅頭。9時開始在書房(工作辦公室)聽秘書讀國内外報刊新聞摘要。

12點半左右,是他進午餐的時間,如果沒有拜訪,小平同志一般都是與家人一起用餐。全家人包括秘書有十三四人,分坐兩桌,通常是四菜,在桌邊放一碟鹽漬辣椒,即四川泡菜。小平同志特愛吃麻辣,但家裡其他人并不習慣,他就要求有一樣菜供他“特殊”享用。

6點半前後是晚餐的時間,小平同志要求晚餐一定要家人到齊後才開飯。1990年秋,他的女兒從廣州返京,由于飛機起飛晚點,回到家已近晚上9點了,小平同志硬是等着她回來才開飯。他是一個充滿溫情的父親。晚飯有十七八人,做一個湯和一碟炸花生、黃豆、蠶豆、雜果仁類。在吃飯的過程中,小平同志愛問詢子女在外面的一些情況,隻聽不答。他很留意孩子們的進餐胃口,一發現誰少進餐了,便追問:“是不是身體有些不适,去看過醫生嗎?”但他自己卻有個性,即便有什麼病痛也不願找醫生,看了醫生開的藥也不會依囑服完。1990年春,從外地視察返京時,小平同志患上了重感冒。他隻打了針,藥卻不服,還得由我們醫生通知女兒倒好水催他服藥。

保健醫生眼中的晚年鄧小平:豁達而慈祥

◆鄧小平晚年生活。

當然,這有規律的生活,常常被工作和身體狀況所打斷。

當需要進醫院住院檢查和治療時,他就要吃醫院配的“營養膳食”了。

在醫院,晚年的小平同志對這裡的“營養餐”要求很有特色。

他的早餐非常簡單,幾碟小菜,或小米、大米稀飯,或綠豆、玉米面粥,平常不喝牛奶,最“奢侈”的是一個煎雞蛋。

午餐一般是四菜一湯,有葷有素,醫院的後勤部門總是找一些有烹饪經驗、了解小平同志生活習慣的師傅給他服務。這些“大師傅們”都有感于小平同志對生活上的要求不像是個“高幹”,更像是個普通病号,特别好服侍。他吃的是平常百姓家常見的“燴飯”,米飯、青菜、豆腐、雞蛋一煮,既是家常飯,又是病号的“營養餐”。

關于這一點,小平同志的大女兒鄧林後來在回憶父親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我們家剩菜、剩飯不許倒,做成燴菜、燴飯,下頓接着吃。爸爸說,不會吃剩飯的是傻瓜。我們全家都不當傻瓜。”

小平同志吃飯速度很快,早飯幾分鐘解決,午飯也不過十來分鐘。

至于喝酒,小平同志以前酒量相當好。年過八十之後,他逐漸由喝白酒改為每天飲用有保健作用的黃酒,就是那種加飯酒,中午晚上各飲一小杯。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有着超強的意志。

問:您在為小平同志醫療保健過程中,小平同志與你們日常的醫務工作配合得怎樣?

答:小平同志對醫護人員的服務總是配合得很默契。

他抽了一輩子的煙,1989年到了85歲,我們醫護人員都建議他戒煙,他就立刻戒掉了,從此再沒有抽過一支。

去醫院檢查和治療,小平同志都是認真地遵守醫院的各項規定,例如探視制度、陪伴制度等,有時他還鄭重地提醒身邊的從業人員,要多為醫院着想,多為醫護人員着想,要聽大夫們的話。

醫護人員為他查體,對他提出一些有益的健康意見或建議時,小平同志風趣地說:“給我做個5年計劃嘛!”每當醫護人員想為他查一次身體,或采取一項治療措施時,他也常常會幽默地對醫護人員說:“你看我是不是特别聽話?”

他時刻體諒醫護人員為他所付出的勞動。一次,小平同志的病比較嚴重,醫療組反複研究了治療方案,都不能及時奏效,醫護人員為不能很快為小平同志解除病痛而内疚。躺在病榻上的小平同志,看着醫護人員互相交換不安的眼神,他強忍着痛苦,坐了起來,一字一句地說:“你們别緊張,我沒什麼關系。”

由于醫患雙方配合得好,每次的檢查和治療都很順利,效果都很好,小平同志的身體和心理狀況也不斷有好轉。

保健醫生眼中的晚年鄧小平:豁達而慈祥

◆1986年4月6日,鄧小平和家人一起吃飯。

為了讓醫護人員在醫療保健過程中思想不緊張,小平同志總是在為自己健康服務的醫護人員面前表現得輕松、幽默,把自己視為一個普通人或普通病人,沒有任何一點特殊要求,他總是為醫護人員着想,怕麻煩他們。

有時候自己的身體真的有些不舒服時,他就用“我沒事”來安慰醫護人員。陪伴小平同志時間較長的醫護人員都知道“我沒事”幾乎成了小平同志在醫院裡的常用語。

1976年12月,小平同志由于常年忙碌于國家事務,長時間的久坐和睡眠的不足,再加之較高的年齡,泌尿系統患上了嚴重的病症。

檢查前,醫生再三強調了檢查可能會帶來身體上的不适,小平同志聽到後隻是揮了揮手,操着濃重的四川口音連聲說:“沒事沒事,你們醫生放心檢查。”而小平同志在檢查過程中也是不斷地鼓勵醫生們不要擔心,放心地按醫療程式進行。

由于泌尿系統的這種病症有第一次便會出現第二次,經過多次商讨權衡利弊,大家最終謹慎地決定對鄧小平同志進行手術,一次性清除病症。

确定了治療方案以後,醫院先将手術的治療方案告知小平同志本人及其家屬,小平同志聽過醫生的建議後,十分坦然地說道:“沒有問題,我早就說過要手術,你們放心做,做了好,免得以後麻煩。”

手術開始前的一天晚上,泌尿外科李炎唐作為參與治療任務的主要醫生,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此時卻是有點擔心,畢竟這是一場不小的手術,而小平同志的年齡也較高了,卓琳不安地問:“你看手術以後會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小平同志立刻說道:“你不懂不要問。”

接着又鎮定自若地轉過身,操着濃重的四川口音鼓勵着醫生說:“你們醫院我放心,你們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來治療,況且天下也沒有什麼絕對的事情,就是出了問題,也是我自己和我的全家負責,今天晚上你好好睡覺不要有什麼顧慮。”

李炎唐在後來的回憶中提到:“鄧老的話讓我深受感動,以前的病人還從沒有人對我說過這樣的話,鄧老很明白心理學,他知道他這樣的進階幹部做手術,會讓醫生的壓力很大,要是醫生緊張了就沒辦法發揮好技術了,他的話讓我精神上、思想上都放松了。”

第二天手術開始了,手術之中的小平同志也保持了驚人的鎮定,全身的麻醉可以使得病人在手術中的痛苦降到最低,可是小平同志卻是堅持不選擇全身麻醉,僅僅是手術部位進行了部分麻醉。

手術中小平同志的頭腦也十分的清醒,他也不願意睡覺,當麻醉科的醫生詢問是否要用點藥物進入睡眠的時候,他隻是淡淡地說道:“不要緊,我不用藥,沒事的,你們放心做。”

小平同志雲淡風輕的話語,讓手術室的氛圍頓時輕松了不少,同時也認識到這就是真正的唯物主義者,能夠在痛苦面前保持鎮定。

手術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因為醫生的術前判斷十分準确,是以并沒有出很多的血,大家紛紛松了一口氣。

李炎唐在後來的回憶中感歎道:“偉人之是以是偉人,意志可見真的是不一般的。”

問:投身革命半個多世紀以來,小平同志一直把遊泳和打橋牌作為自己最大的業餘愛好。您作為醫學專家,怎樣看待他這些健身方式?

答:熟悉小平同志的人,尤其是他身邊的從業人員和醫護人員,都知道小平同志身體健康,與他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有關。

小平同志自己也曾對别人說,“身體健康,大概是我喜歡遊泳,特别是在海裡遊泳最好,我還行呢!至于腦力方面,打橋牌最好,你的腦筋是否遲鈍,一打橋牌,馬上就明白。”

保健醫生眼中的晚年鄧小平:豁達而慈祥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時,在專列上閱讀《湖北日報》。

投身革命半個多世紀以來,小平同志一直把遊泳和打橋牌作為自己最大的業餘愛好。

在病房裡,在心情暢快的間隙,小平同志還常常與醫護人員談及自己的這兩大“護身法寶”甚至有想與人打打橋牌和出去遊一次泳的沖動。

打橋牌是小平同志上世紀50年代在四川學會的,後來就一直成為他的一個業餘愛好。他甚至說:“唯獨打橋牌的時候,我才什麼都不想,專注在牌上,頭腦能充分地休息。”有時,他操着帶有音樂感的四川話說,“打牌要和高手打嘛,輸也有味道! ”

1981年,世界橋牌記者協會給小平同志頒發了橋牌榮譽獎,稱他是世界上對橋牌貢獻最大之人。橋牌女皇、美籍華人楊小燕代表小平同志參加在美國舉行的授獎儀式,接受了這一榮譽。

像毛澤東一樣,鄧小平也愛遊泳,尤其喜愛到大海裡去遊。水闊天舒,波濤起伏,方顯出擊水者的襟懷和剛毅本色。

1992年小平同志已經88歲了。那一年夏天,他們全家最後一次去北戴河。根據他的身體狀況,醫療小組決定不讓他下海了。

北戴河風和日麗,天氣特别好。小平同志坐在岸邊看着大家遊泳,心裡可癢癢了。每天早晨起來,他就問:今天天氣怎麼樣?風力多大?水溫多高?海浪大不大?身旁的人知道他的心思,就去請示北京醫院吳蔚然院長。經過研究,終于同意小平同志下海了。小平同志很高興。護士婉轉地對他說:“今天下海咱們表現好一點,少遊一會兒。明天就還能準許咱們再遊,好嗎?”“好不容易下去一趟,我才不會呢!”這時候的小平同志真像個任性的孩子。

保健醫生眼中的晚年鄧小平:豁達而慈祥

◆1989年,鄧小平在北戴河遊泳。

那一年他一共下海8次,每次大約45分鐘。這是他一生最後在大海中遊泳。

第二年夏天,有熱心的記者向小平同志的小女兒鄧榕(毛毛)問道:“小平同志今夏為什麼沒有赴北戴河休養? ”毛毛說:“他今年89歲了,醫生說無論如何不能讓他下水遊泳。如果不能下水遊泳,那到北戴河幹什麼去呢?是以他就留在北京過了一個夏天。”

遊泳和橋牌這兩大業餘愛好,使他在體力和智力上得到交替松弛與反複磨練,産生了積極的潛在作用。

問:小平同志畢生樂觀堅強,在生命的最後日子,他是怎麼看待生命與死亡的?他的晚年人生态度,對我們有諸多重要啟示。

答:小平同志平時性格内向,沉穩寡言,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使他養成了臨危不懼、遇喜不亢的作風,特别是在對待個人命運上,相當達觀。在逆境中,他善于運用樂觀主義精神對待一切,并用一些實際的工作來調節生活,從不感到空虛彷徨。

1984年10月10日,在前聯邦德國總理科爾請教小平同志“長壽秘訣”時,他的回答是:“我一向樂觀,天塌下來,我也不怕,因為有高個子頂着。”

1985年7月15日,在人民大會堂,小平同志接見了千裡達托貝哥總理錢伯斯。10年前,錢伯斯通路中國時,曾見過主持中央工作的小平同志,10年後再次來訪,錢伯斯感觸最深的有兩點:一是中國幾年來的改革開放,産生了令人振奮的大變化;二是81歲高齡的小平同志,竟如此身體硬朗,精神飽滿。他對這兩點都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想請教一下,您保持身體健康的秘訣是什麼?”錢伯斯毫不掩飾對小平同志的身體健康的羨慕之情。

“許多客人都問過我,我的回答還是四個字——樂觀主義。我是三上三下的人,對什麼問題都持樂觀态度。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念,我是活不到今天的。”

到了晚年,鄧小平愛看武俠小說,他說看武俠小說不用動腦子,輕松,消遣,得到休息。辦公室為他訂了十幾種報紙、雜志,他每一份都讀得非常仔細、認真,這成為他退休以後了解社會、與世界溝通的又一管道。

“他愛整齊,愛幹淨,穿衣簡單、樸素、老一套。除了早年在法國、蘇聯等地他穿西裝,以後,他從不穿西裝。冬天出門散步,不愛戴帽子,不愛戴圍巾,下身隻穿兩條單褲,一條布襯褲、一條滌卡褲;上身一件襯衣、一件毛衣、一件中山裝,有時候再套件大衣,大雪天也是一樣。誰勸他多穿件衣服,他會說:沒那個福氣。或者反問:你冷不冷?你不冷幹嘛讓我多穿? ”

鄧林在回憶文章中說:“爸爸在家說話不多,說出來就切中要害,而且幽默、風趣。他不愛串門,不拉關系;除了幾個極個别的老戰友、老鄰居,他誰家都不去。他不愛管閑事,小事不關心、不在乎,不發牢騷。孩子們吵架,他說:到外邊吵去。他不當裁判,不斷是非。他認為,孩子們的小小的争吵,很快都會過去。”

保健醫生眼中的晚年鄧小平:豁達而慈祥

◆在橋牌桌上,鄧小平笑容可掬。

1989年11月,鄧小平正式退休,開始真正的晚年生活。在北京景山後街的米糧庫胡同3号,一座青磚灰瓦、綠蔭滿庭的兩進的院落裡,鄧小平不再工作了。

在鄧小平的書桌上,放置着一套4隻生肖陶塑和一個小籃子,那是他過生日時,他的孫子孫女們贈送給他的生日禮物。

籃子裡藏着2隻大豬和5隻小豬,前者代表鄧小平和他的夫人卓琳,後者代表鄧小平的5個孩子。至于4隻其餘屬相的陶塑,則代表家中4個孫輩。

鄧小平非常喜歡小孩子,若問他最喜歡哪個孫子,那他肯定會回答最小的那個,因為在他的眼中,兩三歲的小朋友即是可以随意“擺弄”的“活玩具”。

他與大部分忙碌的人不太一樣,會縱容孩子們在他的辦公桌底下鑽來鑽去。偶爾稍感疲累,卓琳還會特意把小朋友帶到他的面前,讓他趁機“放松放松”。

正因鄧小平的和藹與寬容,家裡的孫輩也都十分愛戴爺爺。隻要是爺爺生日,他們便會聯合起來制作各種手工禮物獻給爺爺,以此來表達他們對爺爺的敬愛。

鄧小平一連在北戴河度過3次生日,找不到合适材料的小孩子們就親手繪制粉筆畫,童趣盎然的畫面讓鄧小平特别欣喜。

有一次,鄧林恰巧見到爸爸在散步,而她帶着照相機。于是她立刻喊住鄧小平,請他坐到地上同孩子們排成一排,留下了一張極具童趣又别緻的《排排坐》照片。

大抵與小朋友們待在一起,年老的長者亦會重拾“幼稚”。小平同志就曾十分“自豪”地向家人們表示:“倘若世界上真有最好的爺爺這個獎項,那麼我一定會是得主之一!”

小平同志最後3年的生活在《鄧小平年譜》中也僅有8頁記錄。一旦不再工作,小平的生活就是平淡無奇的了。鄧林曾說,她給了自己一個電視紀錄片的命題,拍“鄧小平的一天”,但嘗試了幾次之後就放棄了。他的日常生活太規律了,太普通了。“你想找一個戲劇性畫面,找一個特别有情趣的鏡頭,找不着。”她說,“是以拍了幾次也沒成功。”

1996年12月22日,鄧小平又一次因病住進了解放軍總醫院。他的生命隻有最後兩個月了。在醫院裡,他看到了正在播放的電視文獻紀錄片《鄧小平》。解放軍總醫院的護士後來回憶說,當鄧小平看到自己,他的臉突然紅了。

小平同志對生老病死有着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他甚至說過“人活到八九十歲,死了也是件喜事。長江後浪推前浪,新人總要替換老人嘛”。這樣坦然豁達的心态使他沒有過重的心理負擔,對晚年健康很有益處。

他的病稍顯嚴重,從早到晚幾乎都在經受痛苦折磨。但他非常堅強,從始至終皆一聲不吭,顯得無比平靜。

面對即将到來的死亡,他一直保持着非同常人的冷靜和自若。那年大年初一是2月7日,他沒能離開醫院,身邊的醫護人員同樣“加班”。

12天後的1997年2月19日21時08分,小平同志因患帕金森病晚期,并發肺部感染,加之呼吸循環功能衰竭,搶救無效,在解放軍總醫院逝世,享年93歲。

保健醫生眼中的晚年鄧小平:豁達而慈祥

◆2021年7月3日作者羅元生(左)采訪陳德友主任。

小平同志沒有墓地,他永遠沉眠的地方是他一生鐘愛的大海。就像他所祈願的那樣,“塵歸塵、土歸土”,從此以後,他可以自在環遊、欣賞那片他曾經最渴望的天地,不用再辛勞背負什麼重責。

小平同志是一代偉人,但他的生活卻又和普通人一樣樸實。一生中,政治上“三落三起”,個人生活與家庭成員也屢遭坎坷,但他在逆境中從不怨天尤人,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态。身邊的醫護人員都認為,小平同志得享90多歲高齡,與他樸素的生活方式、樂觀積極的生活态度是分不開的。

謝謝陳主任。今天您能接受我的采訪,我非常榮幸和高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小平同志曾多次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 1981年他親自執筆,為《鄧小平文集》寫下900字的序言,其中也包括這句話。在這裡,我們仿佛能觸摸到他飽含深情的赤子之心。小平同志是個溫情而慈祥的老人,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優秀代表,他把一切都獻給了中國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他的一生是偉大的、崇高的,他的名字将永遠烙印在人民心中。

(作者申明:未經作者本人同意,任何媒體謝絕轉載!)

本文為《黨史博采》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援: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