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錯誤都是希特勒的,戰功都是國防軍的?古德裡安甩鍋套路有點眼熟

錯誤都是希特勒的,戰功都是國防軍的?古德裡安甩鍋套路有點眼熟

古德裡安看不起希特勒很正常,德國國防軍将領有幾個人能看得起希特勒呢?看看曼斯坦因和古德裡安的回憶錄,就很清楚了,德軍在二戰期間的戰果都是國防軍的普魯士傳統帶來的,德軍的失敗都是希特勒發神經的結果。無論是在敦刻爾克放走英軍,還是在進攻蘇聯之前突然進攻南斯拉夫耽擱時間,在曼斯坦因看來,都是希特勒發神經的結果,導緻戰争走向被逆轉。

德國國防軍在一戰之後就被戰勝國視為德國發動戰争的罪魁禍首,是以在德國簽署投降協定之後,對德國的制裁中就包括強令德國裁減國防軍,數量不得超過十萬人,進而導緻大量的原國防軍将領失業,不得不四處奔走以謀生。但從根本上來說,德國軍官根本不承認德國是戰敗國,而是因為德國出了叛徒,也就是德國内部發生了革命,才導緻德國被迫投降,但現在他們卻要受到制裁,德國國防軍将領都是不服氣的。

是以,即使是在魏瑪民國時期,魏瑪政府對國防軍将領是嚴加防範的,但國防軍将領們并不吃這一套,仍然在努力為國家的複興而奔走,尤其是保住德國的軍事工業基礎。為了給德國軍事工業尋找市場,德國國防軍不僅和剛成立的蘇聯合作,和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合作,也在中國找到了市場,并且一度成為德國軍事工業最主要的海外市場,德國甚至打算幫助當時的南京政府把湖南建成一個類似德國的巴伐利亞一樣的工業基地。

錯誤都是希特勒的,戰功都是國防軍的?古德裡安甩鍋套路有點眼熟

希特勒橫空出世,帶來的不僅是納粹,還有将德國國防軍完全從之前被打壓的狀态下解放出來。希特勒和當時失意的德國國防軍将領算是一拍即合,相見恨晚,很快就進入了互相合作的階段。希特勒大力擴張德國軍隊規模、公然恢複德國軍事工業生産,在對外政策上咄咄逼人的姿态,都讓德國國防軍将領們感到非常興奮,希特勒當然也需要利用國防軍将領來迅速提高德國的軍事實力。

實際上,即使是在二戰期間,雖然希特勒和國防軍之間存在不小的沖突,但也不能說希特勒的所有對德軍的指揮就都是瞎指揮、瞎折騰。恰恰相反,在後來成為盟國戰俘的一些德國國防軍将領的回憶中,在這一點上是不夠誠實的。可以說,沒有希特勒的戰略構想,德國在二戰初期也不會取得那麼快的戰果。無論是閃擊波蘭,還是擊敗法國,都有希特勒的貢獻,而在古德裡安和曼斯坦因的回憶錄裡,他們都是被希特勒欺騙了。

這個套路我們是不是很熟悉呢?當然很熟悉了。解放戰争中被俘的國軍将領的回憶中,基本上都是這個套路,他們指揮都是奉命的,将士都是賣命的,但是無奈統帥部的指揮不給力,瞎指揮,亂折騰,才導緻整個戰争節節潰敗。其實無非是甩鍋給統帥部,好讓他們自己對自己的失敗能有個體面的解釋。尤其是解放戰争中一些國軍将領的回憶,經常性出現故意甩鍋給統帥部的情況,但對自己消極避戰或者另有小算盤,卻一字不提。也是以,即便是國軍将領的回憶錄,其實也不可盡信,需要參照不同人的回憶,才能還原真相。

錯誤都是希特勒的,戰功都是國防軍的?古德裡安甩鍋套路有點眼熟

是以,與其說曼斯坦因、古德裡安這些人在後來的回憶錄中流露出來的是對希特勒的鄙夷、看不起,不如說是甩鍋更準确一些。比如曼斯坦因堅持說,德軍進攻法國時,他們都以為隻要法國投降,戰争就結束了,根本沒想到會去進攻蘇聯,繼續擴大戰争規模,而在戰術上在敦刻爾克放縱三十萬英軍逃走,他更是覺得無法了解。其實這都是他事後甩鍋的話而已,不過是想把他們打扮成純粹的軍人,隻是被希特勒利用了。反正希特勒死了,也不會說話,他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但問題是,如果他們從根本上就懷疑希特勒,他們又怎麼會在希特勒的手下快速晉升,并不斷執行希特勒的戰略呢?雖然不可否認希特勒在二戰期間确實出現過一些讓人無法了解的操作,但總體來說,大多數時候他在戰略上對德軍的指揮都是問題不大的。可以說,沒有希特勒的許多構想,德軍也不會取得二戰初期的許多戰果。至于曼斯坦因等人說他們進攻法國時不知道還要進攻蘇聯,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