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罕見病目錄影響力評估:“小群體”市場的投資邏輯

2021年12月10日,北海康成在港交所上市。

這是港交所“18A制度”之下的一家普通上市企業,但它又十分特殊:中國第一個以罕見病藥物研發為主體的醫藥企業。業務這樣小衆的企業能夠登陸資本市場,意味着什麼?

“每一個小群體都不應該被放棄!”2021年12月初,國家醫保局談判代表張勁妮的這句話在網上刷屏。罕見病領域是藍海,雖然發病率極低,但病種多,總的患者數量并不少。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罕見病的全球藥物市場規模将由2020年的1351億美元增至2030年的3833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1%。

同期,中國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4.5%,遠高于美國市場的增速。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到2030年中國罕見病用藥市場将占到全球的6.8%。

罕見病目錄影響力評估:“小群體”市場的投資邏輯

圖表資料來源: 北海康成招股書

在中國罕見病藥物開發曆史上,2018年注定記入史冊。這一年5月11日釋出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是一台強勁的鼓風機。

風口已來。

2018那年的風有多大

“春江水暖鴨先知。《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一出台,整個罕見病領域的融資挺活躍的。”曙方醫藥CEO嚴知愚表示。

北海康成是中國罕見病藥物開發企業的代表。自2012年成立以來,北海康成共有10次融資,其中4次融資在2018年前。

而2018年之後,北海康成在4年内迅速完成了C輪到E輪的融資,最終登陸資本市場。北海康成創始人薛群透露,10年間公司共完成融資超過2.5億美元。

正是從2018年開始,大批罕見病相關企業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關注。

成立于2013年的德益陽光專注于罕見病的蛋白質藥物開發。2021年2月7日,德益陽光完成了B輪數千萬元人民币的融資,由隆門資本投資。

成立于2016年的紐福斯生物專注于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創始人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李斌教授,其團隊研發的藥物于2020年9月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資格認定。

紐福斯生物就是在2018年8月獲得天使輪投資的,又在2020年4月、2021年2月和11月分别獲得A輪、B輪和C輪融資。

信念醫藥的經曆則更富戲劇性,這家公司成立于2018年5月14日,也就是《第一批罕見病目錄》釋出後的第三天。2021年8月6日,其自主研發的血友病基因治療藥物拿到了國家藥監局的臨床試驗準許。這家初創企業背後,站着啟明創投、禮來亞洲基金、夏爾巴、經緯中國、北極光創投、雙湖資本、千骥資本、晨嶺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

類似的還有成立于2018年6月的至善唯新和錦籃基因。這兩家公司分别從事血液疾病、罕見病的基因治療,以及神經肌肉疾病、遺傳代謝疾病的基因藥物開發。《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的出台,使這些公司在融資時,更容易得到大機構的青睐。

罕見病目錄影響力評估:“小群體”市場的投資邏輯

圖表資料來源: BCG,健識局

這幾家創新藥企有個共性:均有自主産品管線,且由優秀科學家主導。

錦籃基因由原第四軍醫大學教授吳小兵領銜;信念醫藥創始人肖嘯亦為基因治療行業領軍人物;德益陽光創始人劉宏宇博士曾任生物技術公司ZymoGenetics資深科學家、諾和諾德蛋白化學總監兼中試工廠中的房間總監;至善唯新創始人董飚博士從事新型痘-腺病毒(rAAV)病毒載體研究超過十年。

風起後,受追捧的不止自主研發,授權引進模式也有資本樂意買單。北海康成已上市的3款産品均為授權引進,薛群在創立北海康成前是健贊中國總經理,對罕見病市場甚為了解,自然也會挑選最合适的品種。

人工智能和大資料也在罕見病藥物開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零氪科技布局在惡性良性腫瘤、罕見病等重大疾病領域,是提供醫療資料解決方案及惡性良性腫瘤大資料的平台,自2015年以來進行了6輪融資。

隸屬于藥明康德、緻力精準醫學的明碼生物科技成立于2015年,已在遺傳罕見病、輔助生殖、病原宏基因、惡性良性腫瘤檢測等領域布局,迄今已經融資4輪。

風還在吹。

投資的段位

投資機構不是慈善機構,願意下注罕見病,一定是看到了門道。

國内一位生物醫藥風險投資專家表示:“不論是從社會就診需求而言,還是從醫藥市場發展規律來看,眼下罕見病産業的發展都到了一個戰略機遇期。”

作為北海康成C輪的投資方,德諾資本創始人林雲峰認為:中國的罕見病領域存在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需求,是一個未被發掘的市場,将在未來持續保持高速增長。

但在現階段,資本仍然相對謹慎。林雲峰坦言,當初投資北海康成也是出于對薛群博士及其團隊的認同,“他們不僅有豐富的MNC藥企工作經驗,而且做事非常紮實,有好的方法論,非常有耐心。”

躬身下注的不止專業投資機構,各領域巨頭都抄起了自家特色。

以零氪科技為例,該公司最近的一次融資來自阿裡健康。據公開資訊,阿裡健康平台、零氪網際網路醫院和惡性良性腫瘤患者服務中心等将實作互聯,共建以患者為中心,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的中國惡性良性腫瘤患者全疾病周期服務平台,提供相關重疾服務。

藥明康德則用研發服務入局。表面上看,北海康成IPO時,藥明康德是最大的外部股東,持股10.97%;實際上,早在2016年4月,藥明系的藥明生物與北海康成就有戰略合作。根據協定,藥明生物為北海康成提供用于治療腦膠質母細胞瘤靶向的首創抗體融合蛋白創新藥CAN-008在中國的臨床前藥學研究等技術服務。藥明康德很早就意識到,中國在罕見病領域有着更為巨大的需求未被滿足。

藥明生物首席技術官周偉昌透露:實際上,自2012年起藥明生物便承接了國内外罕見病業務。“早期國外的業務占比較多,受2018年罕見病目錄的影響,明顯感受到了國内罕見病業務有很大增長。”

作為資深從業者,周偉昌曾見證了"罕見病教父"亨利·米特爾從推動罕見病企業健贊良性運轉,到調動全美關注罕見病這一過程。談及國内罕見病領域面臨的難題,周偉昌十分了解:

“國内罕見病市場最需要的是時間,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全社會關注到罕見病這個領域。僅僅依賴政策或者投資,不足以真正解決罕見病群體面臨的難題,也不足以為罕見病患者及相關從業者帶來共赢。"

中國優勢與隐憂

罕見病多為單基因遺傳病,緻病機制相對明确,藥物研發的難度并不大。此外,全球共有7000多種罕見病,其中僅有5%的患者有藥可醫,研發藍海顯而易見。

劣勢是,患者群體稀少,臨床試驗征募和患者跟蹤有難度。不過,作為14億人口大國,中國的罕見病患者群體顯然要多過其它國家和地區。

另一個背景是,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明确提出,健全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同年12月,“孤兒藥”被納入“十三五”深化醫改的過程中。

據世界銀行統計資料,2016年中國人均GDP為8123美元,接近于美國1970年代的經濟現狀。1970年代,正處于美國《孤兒藥法案》的頒布前夕。基于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相似性,《綱要》的釋出無疑釋放了扶持罕見病産業的信号。

據醫藥魔方不完全統計,2020年共有19家中國公司的26款産品獲得了35項FDA孤兒藥資格,占美國FDA全年頒發孤兒藥資格數量的8%。

更重要的是,無論中外,政府都對罕見病藥物開發給與了稅費減免、自主定價、快速審批等激勵政策。

國内罕見病市場初起,即便有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在行業稚嫩的背景下,資本的态度并非一緻看好。

2021年醫保談判中,渤健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以70萬一針的天價降到3萬一針左右進入醫保目錄。這一降幅給罕見病患者帶來希望的同時,也使整個産業感到焦慮。

有藥企表示:“渤健這個藥,因為它在國外市場早已上市,是以能夠承受國内這麼大的降幅。但如果國内新藥也要背負這種降幅,企業可能就很難生存下去。”

支付難題是阻礙罕見病藥物開發的最大障礙。一家知名投資機構表示,《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的釋出确實讓投資人看到了罕見病市場的風向,但實際上距離形成完善的産業鍊條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解決罕見病領域的支付難題,就很難發生真正的質變”。

參照國外罕見病産業的發展軌迹,多元化的支付體系對于解決患者支付、企業營收至關重要,而建造該體系的基礎則在于充足的單病種流調資料,以及科學合理的醫療體系。

再就是中國的診療水準現實。據衛健委口徑,截至2020年底,我國醫師隊伍中具有大學以上學曆的僅占比59.5%、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占比45.8%,40%靠上的醫師資質不明。罕見病患者分布具有偶然性,如果醫生不能做到準确識别診斷,罕見病流調資料也就無進而來。

第三,國内醫藥領域知識産權保護相對薄弱,國内罕見病藥物研發企業所要承擔的營收風險遠高于歐美等市場成熟的國家。

“行業的痛點其實早已存在,隻是還沒有解決方案,等到市場發展起來痛點非常突出的時候再進入已經來不及了,隻有早期進入的企業才能成為領跑者。”斯道資本李蕊表示。

這大概是所有投資人最為看重的,即将到來的《第二批罕見病目錄》則讓資本更有動力。

國家首批罕見病目錄影響力(2018-2021)

距離國家首批罕見病目錄落地已過3年,中國罕見病領域的臨床診治、藥物進展、政策支援進展如何?

即日起,健識局攜手蔻德罕見病中心,從政策、産業、科研、臨床、社會、患者組織六大方向,釋出《國家首批罕見病目錄影響力評估(2018-2021)》。

本文是産業篇的第3篇。

#罕見病目錄##罕見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