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蔣介石下令解除對張學良的管束,被當做“猛虎”囚禁近23載的東北少帥:終于自由了。

青年張學良
“管束”被解除的當日,當張學良的好友張群告訴他“漢卿,你自由了”時,張學良愣是半天沒反應過來。他喃喃跟着重複道:“自由了?”
張群滿臉喜色地繼續道:“是的,你自由了,中常委剛剛通過了‘總統’的提議,解除軍委會對你的‘管束’。”
張群的話音落後,屋子裡寂靜無聲,良久,趙四小姐的低聲啜泣打破了寂靜。張學良似乎終于回過了神,他慢慢從椅子上站起,一隻手抓住胸前的衣襟,一隻手扶住桌子。張群擡頭看去,隻見“少帥”已淚流滿面……
當晚,張學良和趙四位于陽明山的住所裡,徹夜未見熄燈:他們倆,默坐到了天明。
“張學良被解除管束”的消息被傳出幾天後,他位于陽明山的住所瞬間熱鬧起來了。
一日,張群帶着無數老友前來探望他,張學良見來了這麼多友人,心裡非常高興,非嚷嚷着親自下廚給他們做好吃的。這些年,張學良苦心研究廚藝,他做魚的水準尤其高。
也是直到此時,他昔日的友人們才知道:少帥竟已被“關”成美食家了。友人高興地調侃他是“美食家”時,趙四在一旁笑着道:
“漢卿會做一手菜也不容易。 當年在湖南,他一手拿菜單,一手提鍋鏟,口裡念念有詞,讓我吃了不知多少頓要麼淡死,要麼鹹死的菜哩!”
衆人聽了不禁大笑起來。
那日,老友們自然免不了要在飯桌上詢問“張學良今後的打算”。張學良剛剛獲得自由,自然還沒來得及想這個問題,他一時答不上來。
老友們見張學良還沒打算,便跟着出起主意來了,有的勸他“先寫回憶錄”,有的勸他“繼續研究明史”,一時間,屋子裡更加熱鬧了。
那日,張學良聽着他們提的各種建議,一邊笑着,一邊應和着,全然一副“欲一展雄心,大幹一番”的架勢。
張學良并未真的選擇任何一個大項目,他已經被捆綁太久了,他現在不想被任何具體的東西束縛住,他更喜歡“享受”自由。
張學良雖然被解除了“管束”,但他的“自由”卻并不“完全”,他雖然可以自由出入了,可他的一切行蹤還是處于被監控之中。但“自由出入”已經讓張學良很高興了,這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張學良
張學良獲得自由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逛市場、下館子。
張學良最常逛的是花市,每逛花市,他必買蘭花。張學良愛蘭花是出了名的,他對養蘭花還有很深的研究。關于蘭花怎麼澆水、施肥、應擺放在怎樣的位置,他都做過研究。他甚至為了養好蘭花,特意訂閱了一份專業雜志。
每年歲末年初,正是蘭花盛開的時節,此時的張學良也必定會出現在各大蘭花交易所。張學良畢竟是風雲人物,是以他自然不敢自稱“張先生”,他對蘭友都自稱“趙先生”。
蘭友眼中的“趙先生”面色紅潤、精神矍铄、聲如洪鐘,每次出現,他都乘一輛白色轎車,且身邊還有一位夫人和三個随行人員。
日久後,有人猜出了“趙先生”就是張學良,可蘭友們畢竟都是謙謙君子,他們自然不拂少帥的意願,仍以“趙先生”相稱。
除了喜歡逛蘭花市場、看蘭花展外,張學良獲得自由後,最喜歡做的事便是下館子了。
從1959年春開始,台北各大大飯店、酒家、飯館經常會出現張學良和趙四等的身影。人這一輩子最不能“背叛”的就是自己的“胃”,張學良最喜歡吃的還是老家的東北菜。是以,他最常去的便是一個叫“北國之家”的大飯店。
北國之家一聽便知,特色是做北方菜。在這裡,張學良和趙四可以吃到北方常見的鍋燒五花肉,闆栗燒雞等等。
張學良愛極了這家店,因為店裡不光口味是北方特色,服務員、廚師多是北方人,就連酒水也是北方的味道。
自由後,張學良的讀書習慣也發生了改變,他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了研讀《聖經》上。以往,這是讓他擺脫痛苦的一種方式,而此時,《聖經》則更多的是給他慰藉。
他發現:《聖經》裡“人生創生的磨難”、“該隐殺弟的悲劇”、“亞拉伯罕獻子燔祭的慘痛”、“耶稣降生的喜悅”等等,正帶他走向另一條心靈之路。
自由後的張學良有了皈依基督教的想法,他甚至被準許進入著名的士林教堂。這個教堂是蔣介石和宋美齡每禮拜都會出入的地方,屬于私人教堂。
破格允許出入士林教堂後,張學良和趙四卻沒有在這裡碰到過蔣介石夫婦。原來,他們做禮拜的時間,被“巧妙”地錯開了。
是以,盡管他們面對的是同一座聖壇,同一個神父,但他們卻并未在教堂裡碰過面。
不久後,張學良和趙四小姐向牧師提出了受洗的請求,他們想正式成為基督徒。宋美齡知道後主動打來了電話。她告訴張學良:“你還不符合受洗的條件,按照教義,你隻能有一個太太,可你現在卻有兩個太太。”
張學良聽到這兒一下被噎住了,他這才想起自己雖然已與趙四相伴幾十載,可他的合法妻子始終是大洋彼岸的于鳳至。而趙四這些年,一直是以“秘書”的名義存在。
思來想去無數天後,張學良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抉擇:與于鳳至離婚,迎娶趙四。
左一為張學良,左四為于鳳至
張學良的離婚手續辦得很順利,于鳳至在收到他的信後,沒有太多猶豫便簽了字。她一心想的是“這樣做會對漢卿更好”,後來,她甚至對女兒張闾瑛說:“他有他的苦衷,這是政治的,他們是為了斷了他來美國的後路。”
離婚手續辦完後不久的1964年7月4日,張學良與趙四舉行了婚禮。這一年,張學良年已63歲,而趙四也已51歲。
他們的婚禮在台北杭州南路的一個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舉行,參加婚禮的都是張學良昔日的好友。婚禮完全按照西式婚禮的儀式進行,張學良一身西裝,趙四則穿上了一件湖藍色旗袍。
當時,當牧師問張學良“你願意這個女人做你的妻子嗎”時,張學良爽快地回答了“我願意”。牧師接着問向趙四:“你願意這個男人做你的丈夫嗎”?趙四聽了這話後,竟雙眼含淚、嘴唇顫動起來,她幾乎用了全部的力量吐出了“我願意”三字。
這一幕,令在場所有人都極為感動。
交換結婚禮物後,他們夫妻倆接受了朋友的祝賀。
張學良與趙四
婚禮結束後,趙四提出“要走回去”。聽到這話後,張學良先是一愣,繼而立馬明白了:過去,她一直以秘書身份和他走在一起,如今,她已是堂堂正正的“張夫人”,她想堂堂正正地挽着他,面對天地、面對世人。
兩人結婚11年後的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心髒病突發,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終年89歲。此時,張學良也已經74歲了。
張學良和趙四小姐參加了蔣介石的葬禮,那日,他站在水晶棺旁,久久凝視着雙眼緊閉的蔣介石,他的心情太複雜了。這個支配了他的個人命運、政治生涯甚至生死的人,終于停止呼吸了。可這一刻,他心裡卻說不上是悲還是喜。
張學良那日帶來的挽聯是他親手寫的,上面寫的是:
“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争,宛若仇雠。”
這十六個字的挽聯,完美诠釋了他對蔣介石的複雜情愫。
張學良并不知道,蔣介石過世前留給兒子蔣經國的遺言竟然是:“不要放虎”。而這個“虎”,不是别人,正是已經被結束管束的張學良。
沒人知道蔣介石這個“不要放虎”背後的擔憂究竟是什麼,是怕他去美國?還是怕他回國内?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隻有他自己知道了。
依次為閻錫三、蔣介石、張學良
1978年,已任國民黨主席兩年的蔣經國被選為了台灣當局的“總統”,終于“子承父業”。張學良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打來電話祝賀。張學良對他表現得如此“熱心”,也與他渴望完全自由有關。
蔣介石過世後,張學良萌生了前往美國的心思。他想去美國的最大原因是:他的兒子、兒媳、女兒女婿都在美國,他的很多好友也都在美國定居。
可張學良也清楚:自己如今僅僅是解除了“管束”,還并未完全獲得自由。是以,他想去美國,是絕不可能的。
張學良在被解除管束後不久,就見到了心愛的女兒張闾瑛和女婿陶鵬飛。他一直知道女兒、女婿的境況,可因為被管束,他們竟一直沒能見上一面。
那次見面,點燃了張學良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随着兒子、兒媳和孫輩們的經常探訪,他更加渴望去大洋彼岸與他們團聚了。
張闾琳是張學良和趙四唯一的兒子,張學良被囚禁後,他一直被寄養在美國朋友家。在加州大學讀書期間,他結識了粵系軍閥陳濟棠的侄女陳淑貞。相戀不久後,兩人正式結婚并生下了兩個可愛的兒子。
張闾琳是個孝順的孩子,父親被解除管束後,他和妻子每年都會帶着兒子們來陪伴父親。張學良很喜歡兩個孫子,他經常趴在地上給孫子當大馬騎。
1981年初,張學良向前來看望自己的蔣經國提出:“想自己出資,在靠近城郊的地方蓋一幢房子。”
張學良給出的理由是:自己年紀大了,一直住在陽明山,上下山不友善。
蔣經國當即表示同意,他還自告奮勇,說他會親自選基地,且“一定讓張老伯滿意”。
一個月後,蔣經國便在台北西郊的北投複興崗,為張學良選了一塊兒地。張學良看了這塊兒地之後,很滿意。很快,張學良和趙四便搬進了北投的宅邸。
這是一個灰色的小樓,小樓前有一個大院,院子兩邊種滿了花草。在距離院子一路之隔的另一邊,修了一個灰牆環繞的安全人員駐地,這就是負責張學良安全的“警備處”。
張學良在家裡接待客人
搬進新家以後,張學良和趙四都分外高興。當天,張學良興奮地對妻子說:“終于有了自己的家了,自己的小家了。”很難想象,這是曾住在“大帥府”的張學良說出的話。
1988年1月13日下午,蔣經國因心髒病突發離世。第二天,張學良便獲準前往懷遠堂吊祭這位與他交往近46年的“總統”。
此時的張學良已經87歲了,他已經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耄耋老人了。當背脊微駝、頭發稀疏、步履艱難的張學良緩緩步入靈堂時,一向敏銳的新聞記者竟也沒察覺到:這個老人,正是威名赫赫的張學良将軍。
從靈堂出來後,趙四欲挽着張學良坐回車中,可張學良卻輕輕拂開了夫人的手。他在車前久久凝視着哀樂低回的靈堂,那目光,分明是在告别一個時代,向一段不堪回首的沉重曆史做最後的訣别。
随着蔣經國的去世,一股“為張學良平反”的風刮起,這股風還直接被吹到了海外。很快,有人提議“立即恢複張學良的全部自由”。
1990年起,張學良全面恢複人身自由。就在這前後不久,于鳳至病逝的消息傳到了他的耳邊。那些天,張學良一直邊哭邊喃喃道“她怎麼會先我而去了呢”?
于鳳至的死給了張學良極大的觸動,他意識到:很多事,應該早早去做。之後不久,他不顧高齡,毅然前往美國探訪。
1991年3月10日,得到出國許可的張學良踏上了前往美國的路。這天,走出家時,他和妻子的腳步分外輕快。這種輕快,他們此前幾十年從未有過。
這次赴美探親回台北後,感受到了真正自由的張學良終于下了定居美國的決心。
1994年,張學良将自己收藏的所有文玩、字畫,共計700多件全部拍賣了,這次拍賣所得為一億三千多萬新台币。
之後,張學良在台北的宅邸被出售,房中的桌椅、床具也分送給了親朋好友,這是他準備定居美國前的最後一個步驟。
1995年,張學良攜妻子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并在此長居。
晚年在異國的張學良分外思念家鄉,他經常把“我想回家”,“我想回東北”,“我想我爹”挂在嘴邊。他并非未動過回國的心思,最初,他礙于政治選擇暫緩回國,後來,待一切成熟時,他的年歲卻已不允許他回國。
他終于熬到了完全自由的那天,可他的身體卻困住了他的自由……
2001年10月14日14時50分,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病逝,享年101歲。也是直到這一天,張學良才徹徹底底、完完全全地“恢複了自由”。想來,自由後的“他”,一定“回”到他最摯愛的故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