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学良恢复自由后:最爱下馆子和逛市场,赴美定居前卖文物得1亿

1959年3月,蒋介石下令解除对张学良的管束,被当做“猛虎”囚禁近23载的东北少帅:终于自由了。

张学良恢复自由后:最爱下馆子和逛市场,赴美定居前卖文物得1亿

青年张学良

“管束”被解除的当日,当张学良的好友张群告诉他“汉卿,你自由了”时,张学良愣是半天没反应过来。他喃喃跟着重复道:“自由了?”

张群满脸喜色地继续道:“是的,你自由了,中常委刚刚通过了‘总统’的提议,解除军委会对你的‘管束’。”

张群的话音落后,屋子里寂静无声,良久,赵四小姐的低声啜泣打破了寂静。张学良似乎终于回过了神,他慢慢从椅子上站起,一只手抓住胸前的衣襟,一只手扶住桌子。张群抬头看去,只见“少帅”已泪流满面……

当晚,张学良和赵四位于阳明山的住所里,彻夜未见熄灯:他们俩,默坐到了天明。

“张学良被解除管束”的消息被传出几天后,他位于阳明山的住所瞬间热闹起来了。

一日,张群带着无数老友前来探望他,张学良见来了这么多友人,心里非常高兴,非嚷嚷着亲自下厨给他们做好吃的。这些年,张学良苦心研究厨艺,他做鱼的水平尤其高。

也是直到此时,他昔日的友人们才知道:少帅竟已被“关”成美食家了。友人高兴地调侃他是“美食家”时,赵四在一旁笑着道:

“汉卿会做一手菜也不容易。 当年在湖南,他一手拿菜谱,一手提锅铲,口里念念有词,让我吃了不知多少顿要么淡死,要么咸死的菜哩!”

众人听了不禁大笑起来。

那日,老友们自然免不了要在饭桌上询问“张学良今后的打算”。张学良刚刚获得自由,自然还没来得及想这个问题,他一时答不上来。

老友们见张学良还没打算,便跟着出起主意来了,有的劝他“先写回忆录”,有的劝他“继续研究明史”,一时间,屋子里更加热闹了。

那日,张学良听着他们提的各种建议,一边笑着,一边应和着,全然一副“欲一展雄心,大干一番”的架势。

张学良并未真的选择任何一个大项目,他已经被捆绑太久了,他现在不想被任何具体的东西束缚住,他更喜欢“享受”自由。

张学良虽然被解除了“管束”,但他的“自由”却并不“完全”,他虽然可以自由出入了,可他的一切行踪还是处于被监控之中。但“自由出入”已经让张学良很高兴了,这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张学良恢复自由后:最爱下馆子和逛市场,赴美定居前卖文物得1亿

张学良

张学良获得自由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逛市场、下馆子。

张学良最常逛的是花市,每逛花市,他必买兰花。张学良爱兰花是出了名的,他对养兰花还有很深的研究。关于兰花怎么浇水、施肥、应摆放在怎样的位置,他都做过研究。他甚至为了养好兰花,特意订阅了一份专业杂志。

每年岁末年初,正是兰花盛开的时节,此时的张学良也必定会出现在各大兰花交易所。张学良毕竟是风云人物,所以他自然不敢自称“张先生”,他对兰友都自称“赵先生”。

兰友眼中的“赵先生”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声如洪钟,每次出现,他都乘一辆白色轿车,且身边还有一位夫人和三个随行人员。

日久后,有人猜出了“赵先生”就是张学良,可兰友们毕竟都是谦谦君子,他们自然不拂少帅的意愿,仍以“赵先生”相称。

除了喜欢逛兰花市场、看兰花展外,张学良获得自由后,最喜欢做的事便是下馆子了。

从1959年春开始,台北各大大饭店、酒家、饭馆经常会出现张学良和赵四等的身影。人这一辈子最不能“背叛”的就是自己的“胃”,张学良最喜欢吃的还是老家的东北菜。所以,他最常去的便是一个叫“北国之家”的大饭店。

北国之家一听便知,特色是做北方菜。在这里,张学良和赵四可以吃到北方常见的锅烧五花肉,板栗烧鸡等等。

张学良爱极了这家店,因为店里不光口味是北方特色,服务员、厨师多是北方人,就连酒水也是北方的味道。

自由后,张学良的读书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他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研读《圣经》上。以往,这是让他摆脱痛苦的一种方式,而此时,《圣经》则更多的是给他慰藉。

他发现:《圣经》里“人生创生的磨难”、“该隐杀弟的悲剧”、“亚拉伯罕献子燔祭的惨痛”、“耶稣降生的喜悦”等等,正带他走向另一条心灵之路。

自由后的张学良有了皈依基督教的想法,他甚至被准许进入著名的士林教堂。这个教堂是蒋介石和宋美龄每礼拜都会出入的地方,属于私人教堂。

破格允许出入士林教堂后,张学良和赵四却没有在这里碰到过蒋介石夫妇。原来,他们做礼拜的时间,被“巧妙”地错开了。

所以,尽管他们面对的是同一座圣坛,同一个神父,但他们却并未在教堂里碰过面。

不久后,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向牧师提出了受洗的请求,他们想正式成为基督徒。宋美龄知道后主动打来了电话。她告诉张学良:“你还不符合受洗的条件,按照教义,你只能有一个太太,可你现在却有两个太太。”

张学良听到这儿一下被噎住了,他这才想起自己虽然已与赵四相伴几十载,可他的合法妻子始终是大洋彼岸的于凤至。而赵四这些年,一直是以“秘书”的名义存在。

思来想去无数天后,张学良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与于凤至离婚,迎娶赵四。

张学良恢复自由后:最爱下馆子和逛市场,赴美定居前卖文物得1亿

左一为张学良,左四为于凤至

张学良的离婚手续办得很顺利,于凤至在收到他的信后,没有太多犹豫便签了字。她一心想的是“这样做会对汉卿更好”,后来,她甚至对女儿张闾瑛说:“他有他的苦衷,这是政治的,他们是为了断了他来美国的后路。”

离婚手续办完后不久的1964年7月4日,张学良与赵四举行了婚礼。这一年,张学良年已63岁,而赵四也已51岁。

他们的婚礼在台北杭州南路的一个公寓里举行,参加婚礼的都是张学良昔日的好友。婚礼完全按照西式婚礼的仪式进行,张学良一身西装,赵四则穿上了一件湖蓝色旗袍。

当时,当牧师问张学良“你愿意这个女人做你的妻子吗”时,张学良爽快地回答了“我愿意”。牧师接着问向赵四:“你愿意这个男人做你的丈夫吗”?赵四听了这话后,竟双眼含泪、嘴唇颤动起来,她几乎用了全部的力量吐出了“我愿意”三字。

这一幕,令在场所有人都极为感动。

交换结婚礼物后,他们夫妻俩接受了朋友的祝贺。

张学良恢复自由后:最爱下馆子和逛市场,赴美定居前卖文物得1亿

张学良与赵四

婚礼结束后,赵四提出“要走回去”。听到这话后,张学良先是一愣,继而立马明白了:过去,她一直以秘书身份和他走在一起,如今,她已是堂堂正正的“张夫人”,她想堂堂正正地挽着他,面对天地、面对世人。

两人结婚11年后的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病突发,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终年89岁。此时,张学良也已经74岁了。

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参加了蒋介石的葬礼,那日,他站在水晶棺旁,久久凝视着双眼紧闭的蒋介石,他的心情太复杂了。这个支配了他的个人命运、政治生涯甚至生死的人,终于停止呼吸了。可这一刻,他心里却说不上是悲还是喜。

张学良那日带来的挽联是他亲手写的,上面写的是: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这十六个字的挽联,完美诠释了他对蒋介石的复杂情愫。

张学良并不知道,蒋介石过世前留给儿子蒋经国的遗言竟然是:“不要放虎”。而这个“虎”,不是别人,正是已经被结束管束的张学良。

没人知道蒋介石这个“不要放虎”背后的担忧究竟是什么,是怕他去美国?还是怕他回国内?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张学良恢复自由后:最爱下馆子和逛市场,赴美定居前卖文物得1亿

依次为阎锡三、蒋介石、张学良

1978年,已任国民党主席两年的蒋经国被选为了台湾当局的“总统”,终于“子承父业”。张学良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打来电话祝贺。张学良对他表现得如此“热心”,也与他渴望完全自由有关。

蒋介石过世后,张学良萌生了前往美国的心思。他想去美国的最大原因是:他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在美国,他的很多好友也都在美国定居。

可张学良也清楚:自己如今仅仅是解除了“管束”,还并未完全获得自由。所以,他想去美国,是绝不可能的。

张学良在被解除管束后不久,就见到了心爱的女儿张闾瑛和女婿陶鹏飞。他一直知道女儿、女婿的境况,可因为被管束,他们竟一直没能见上一面。

那次见面,点燃了张学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随着儿子、儿媳和孙辈们的经常探访,他更加渴望去大洋彼岸与他们团聚了。

张闾琳是张学良和赵四唯一的儿子,张学良被囚禁后,他一直被寄养在美国朋友家。在加州大学读书期间,他结识了粤系军阀陈济棠的侄女陈淑贞。相恋不久后,两人正式结婚并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儿子。

张闾琳是个孝顺的孩子,父亲被解除管束后,他和妻子每年都会带着儿子们来陪伴父亲。张学良很喜欢两个孙子,他经常趴在地上给孙子当大马骑。

1981年初,张学良向前来看望自己的蒋经国提出:“想自己出资,在靠近城郊的地方盖一幢房子。”

张学良给出的理由是:自己年纪大了,一直住在阳明山,上下山不方便。

蒋经国当即表示同意,他还自告奋勇,说他会亲自选基地,且“一定让张老伯满意”。

一个月后,蒋经国便在台北西郊的北投复兴岗,为张学良选了一块儿地。张学良看了这块儿地之后,很满意。很快,张学良和赵四便搬进了北投的宅邸。

这是一个灰色的小楼,小楼前有一个大院,院子两边种满了花草。在距离院子一路之隔的另一边,修了一个灰墙环绕的安全人员驻地,这就是负责张学良安全的“警备处”。

张学良恢复自由后:最爱下馆子和逛市场,赴美定居前卖文物得1亿

张学良在家里接待客人

搬进新家以后,张学良和赵四都分外高兴。当天,张学良兴奋地对妻子说:“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了,自己的小家了。”很难想象,这是曾住在“大帅府”的张学良说出的话。

1988年1月13日下午,蒋经国因心脏病突发离世。第二天,张学良便获准前往怀远堂吊祭这位与他交往近46年的“总统”。

此时的张学良已经87岁了,他已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耄耋老人了。当背脊微驼、头发稀疏、步履艰难的张学良缓缓步入灵堂时,一向敏锐的新闻记者竟也没察觉到:这个老人,正是威名赫赫的张学良将军。

从灵堂出来后,赵四欲挽着张学良坐回车中,可张学良却轻轻拂开了夫人的手。他在车前久久凝视着哀乐低回的灵堂,那目光,分明是在告别一个时代,向一段不堪回首的沉重历史做最后的诀别。

随着蒋经国的去世,一股“为张学良平反”的风刮起,这股风还直接被吹到了海外。很快,有人提议“立即恢复张学良的全部自由”。

1990年起,张学良全面恢复人身自由。就在这前后不久,于凤至病逝的消息传到了他的耳边。那些天,张学良一直边哭边喃喃道“她怎么会先我而去了呢”?

于凤至的死给了张学良极大的触动,他意识到:很多事,应该早早去做。之后不久,他不顾高龄,毅然前往美国探访。

1991年3月10日,得到出国许可的张学良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路。这天,走出家时,他和妻子的脚步分外轻快。这种轻快,他们此前几十年从未有过。

这次赴美探亲回台北后,感受到了真正自由的张学良终于下了定居美国的决心。

1994年,张学良将自己收藏的所有文玩、字画,共计700多件全部拍卖了,这次拍卖所得为一亿三千多万新台币。

之后,张学良在台北的宅邸被出售,房中的桌椅、床具也分送给了亲朋好友,这是他准备定居美国前的最后一个步骤。

1995年,张学良携妻子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并在此长居。

张学良恢复自由后:最爱下馆子和逛市场,赴美定居前卖文物得1亿

晚年在异国的张学良分外思念家乡,他经常把“我想回家”,“我想回东北”,“我想我爹”挂在嘴边。他并非未动过回国的心思,最初,他碍于政治选择暂缓回国,后来,待一切成熟时,他的年岁却已不允许他回国。

他终于熬到了完全自由的那天,可他的身体却困住了他的自由……

2001年10月14日14时50分,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病逝,享年101岁。也是直到这一天,张学良才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恢复了自由”。想来,自由后的“他”,一定“回”到他最挚爱的故土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