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代湧現了很多傑出的詩人,他們一方面才華卓越,另一方面也風流倜傥。很多才子都喜歡與歌女交往,而且有些詩人因為家境殷實,還蓄有許多家妓,這既是地位的象征,又是從事文學創作活動的需要。
唐代歌曲主要以詩人的作品為歌詞,是以詩人與歌女在客觀上就産生了密切的關系。詩人的作品需要依靠她們的演唱,才能遠播天下。詩人與歌女,居于創作與傳播兩個環節,無形中形成了互相依賴的關系。

在沒有現代化通訊設施,而且印刷業還未興起的時代,唐詩之是以可以普及,這是主要的傳播方式。唐代詩人白居易崇信佛教,自以為樂天知命,生活似乎很淡泊,然而家中卻養了不少歌女。
他的《詠興·小庭亦有月》中就提到了四位歌女,分别是執笙簧的菱角、抹琵琶的谷兒,還有信手舞的紅绡,和随意歌的紫絹。另外大家也熟悉櫻桃樊素口、以及楊柳小蠻腰。下面介紹的是白居易評價歌女,抒寫了一首絕句,對方附和一首,卻令人扼腕歎息。
感故張仆射諸妓
唐代:白居易
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随。
與高士交往,和歌女結交,是唐代很多王公大臣和文人墨客的普遍心态。誰與名妓相好,誰家的歌女年輕漂亮,誰就有面子和光彩。
中唐時有一位叫關盼盼的歌女,因為她閉月羞花、能歌善舞,深得尚書張建封的寵愛。白居易遊淮泗時,張建封曾令昐盼陪酒,白居易還親自作詩相贈。
後來詩人偶然讀到盼盼的三首《燕子樓》,才知道張建封早已離世。而這位歌女住在徐州張氏的燕子樓,因為感念舊愛而不嫁,獨自在樓上住了十多年。
白居易感懷過往,深情地回憶起自己與張尚書的情誼,于是創作了這首詩。前兩句抒寫了張尚書非常寵幸這位才貌雙全的佳人,并用“蛾眉、如花”,贊美這位歌女。“不惜”二字,也直白道地出詩人的這位朋友對盼盼的深情。
後兩句值得細讀,詩人歎息張尚書不惜代價,教會了她們歌舞,可是他死後,卻沒有人“相随”。作者本想以此告誡後世,不要沉迷于享受。
可是這首詩傳到盼盼那裡,她反複吟讀,卻讀出了另一番意思。“一朝身去不相随”,這一句對她刺激太大,她哭着對人說:自從張公死後,妾并非不能死,隻是怕百年之後,人們會認為張公重色,有從死的姬妾,這樣會玷污他的名聲,是以才苟且偷生。盼盼于是便和了一首詩:
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
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台不去随。
盼盼悶悶不樂,絕食十多天而亡。後人多認為是白居易激死了盼盼,其實白居易隻是說張建封死了多年,盼盼如何不心如死灰,帶有同情意味。
白居易歎息張建封蓄妓,意含懲誡,未必是要盼盼去殉葬,結果卻釀成了這樣的悲劇。可惜盼盼極其認真,詩人也始料未及,讀者更是扼腕歎息。
北宋詩人蘇轼曾在徐州當過太守,還親自去遊訪了燕子樓,也寫詩哀悼過這位歌女。雖然關盼盼早已香消玉殒,詩人卻好像在夢中遇見過她,此後還結交了一位名叫馬盼盼的佳人。可惜紅顔薄命,後來蘇轼調任湖州,她最終也因憂傷過度而亡,又為詩壇添了一段愁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