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十五章,原文: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坦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
勇于敢則死,勇于不敢則活。這兩種行事态度或有利,或有害。上天為什麼厭惡勇于敢,喜好勇于不敢,誰能知道它的緣故?天地自然之道,不争鬥而能取得勝利,不言語而能及時回應,不召喚而能自來,胸懷坦蕩而善于謀劃。天羅地網無限寬廣,經緯稀疏卻無漏失。
解說:
老子繼續承接上一章内容,論述天之道和人之道因果關系。并且希望人們從這些因果關系中,領悟和發現有極大價值的人生啟迪,以指導自己的修行實踐。
從上兩章内容分析,不知以為知,是人們認識問題;民不畏威,是人們心念問題;本章講勇于敢,則是人們性情問題。但是這些歸結到一點,還是我執和貪欲問題。從認識,到心念,再到養成性情習氣,老子把自我意識和貪欲這個最根本的人性缺陷,造成人們無盡無名煩惱,流浪生死的原因與過程,進行了完整的再現。這個過程的每一階段,隻要有我執和貪欲作主導,都無一例外會帶來無明煩惱,人生惡果。但是,在這個過程的各個階段中,越早弱化消除我執和貪欲越容易,無明煩惱和惡果損害就越輕,越晚弱化消除我執和貪欲越困難,無明煩惱和惡果損害就越重。在早期,隻要轉變觀念認識,改變心态,就能重構後果,避免惡果。在後期,要轉變無始以來的性情習氣就會困難重重,無明煩惱和惡果損害就難以承受,就會“大威将至”。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勇是勇氣,敢是膽量。勇敢是躁動的心氣強化了膽量,是物壯則老的表現。老子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肕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生之徒也”。老子由萬物從生到死,從柔弱到堅強的階段表現,推斷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的普遍道理。又由此天地自然之道,領悟出人們勇于敢則死,勇于不敢則活的人之道。是以,勇于敢則死,是事物走向死亡,接近終點,不道早已的階段;勇于不敢則活,是事物充滿活力,趨于發展壯大的階段。隻有這個階段才是契合道生生不已的精神。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勇于敢則死,勇于不敢則活。這兩種結果一個有利,一個有害,上天的好惡,沒有誰能知道它是因為什麼原因。老子同樣的發問,在第二十四章也出現過。“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老子的意思是,這些自然的現象,人們隻看到結果,卻無法追問到底是什麼原因。就像第十四章所說“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再追問下去既沒有盡頭,也無意義。通行本在這一段之後,多出了“是以聖人猶難之”一句。馬王堆帛書甲乙本無此句。疑為第六十三章同樣句式篡入。“是以聖人猶難之”的意思是,是以聖人才如此謹慎對待它。
“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坦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地自然之道就是這樣:不争鬥而能取勝,不言語而能回應,不須召喚而自來,坦然而謀劃周全。一句話就是,“道恒無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天之道,是無為,是利而不害,人之道,應契合天之道,是無為,為而不争。可人們勇于敢,卻是有為,是為而必争。這樣的人之道,與天之道陡然相抗,必遭天道懲罰。天道恢弘廣大,經緯稀疏但絕無遺漏。與天道相抗衡,不可妄想能逃脫懲罰。《莊子·庚桑楚》曰:“寇莫大于陰陽,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對人們傷害最大的,莫過于陰陽轉換,五行生殺的制約,因為沒有什麼能逃離于天地之間。陰陽五行,就是天羅地網。不能逃離天地之間,自然就在天羅地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