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年傳遞近百萬的特斯拉,會繼續踩下電門嗎?

1 月 2 日,特斯拉對外釋出 2021 年度的銷售成績。

2021 年全年,特斯拉全球傳遞超過 93.6 萬輛汽車,其中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 兩款車型共傳遞超 91.1 萬輛汽車,成為特斯拉的銷量支柱,而定位更高的 Model S/X 一共傳遞了 2.49 萬輛。

2021年傳遞近百萬的特斯拉,會繼續踩下電門嗎?

汽車是一個向規模要利潤的行業。單車毛利率早已經轉正的特斯拉,随着銷量的持續擴大,其從整車制造銷售環節獲得的收益也将越來越可觀,而這也能夠支援特斯拉将更多資源投向底層核心技術的研發。

而特斯拉在規模上迫近百萬台,在整體規模上基本僅次于豪華品牌的 BBA,超過雷克薩斯、沃爾沃、捷豹路虎、凱迪拉克這些二線豪華品牌。有特斯拉這種品牌作為榜樣,豪華品牌全面轉型電動車的步伐将更加堅定。

晶片問題短時間難以得到解決

随着 2022 年柏林和德州工廠的投産,尤其是 Cybertruck 開始傳遞,特斯拉新年銷量将大機率再創新高。目前,能夠對特斯拉傳遞量産生最大不确定性的将是晶片供應。

2021 年貫穿全年的晶片不足,導緻了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全球主要車企傳遞量都下滑了不少。從官方回複來看,特斯拉會從垂直整合全球供應鍊能力以及強化自身自研晶片能力兩方面來突破供應的困境。

2021年傳遞近百萬的特斯拉,會繼續踩下電門嗎?

其實要想真正解決晶片不足的問題,就需要從根本上降低智能電動車對于日益增加的晶片數量的需求。

随着整車智能網聯程度越來越高,晶片的需求也成指數級上升。特斯拉要想完全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可以在整車電氣架構上下功夫。打破目前每顆晶片都分管一部分功能、存在較多的算力備援的現狀,轉而充分發揮一顆高算力晶片的潛力,讓其負責更多的職能領域,才是真正降低對于晶片數量依賴的根本。

當然這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不過考慮到未來晶片供應緊平衡還會持續不短的時間以及特斯拉擁有自研晶片的能力,以全新的電氣架構來徹底解決缺芯問題是可行的。

2021年傳遞近百萬的特斯拉,會繼續踩下電門嗎?

相比于缺芯,特斯拉還有一個軟肋來源于埃隆·馬斯克的倔強。

從小鵬 P5 開始,國内的智能電動車都已經将雷射雷達作為自動駕駛/駕駛輔助硬體的重要一環,長城沙龍智行的首款車型更是一口氣搭載了 4 顆雷射雷達。我們不是說雷射雷達搭載得越多就越好,但是雷射雷達能夠有效彌補攝像頭的不足是一個不争的事實。

未來,在雷射雷達成本已經大幅下滑,且更容易滿足車規級要求的當下,特斯拉是否還會堅持純視覺的識别方案,還是轉投視覺+雷射雷達方案,目前并不好說。不過在短期内沒有雷射雷達可以上車的方案,會否成為消費者,尤其是國内消費者購買特斯拉時的一個障礙,目前還比較難下結論。

特斯拉的中國業務不僅僅是造車

特斯拉今年能夠實作超過 93 萬台的傳遞量,上海工廠功不可沒。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年産能已經超過 45 萬台,其不僅滿足國内市場的需求,同時也成為出口海外市場的主力。

即便未來一段時間内德州和柏林工廠投産,上海工廠依然在特斯拉的全球生産版圖中占據一個重要的地位。利用中國工廠出口海外市場,對特斯拉和中國來說是一件雙赢的事情。

一方面國内汽車配套成熟,在國内生産的整車車型在成本和品質上都擁有明顯的優勢;另外一方面,特斯拉持續向海外市場出口,也為國内帶來了不少就業機會,并産生了大量的 GDP 和稅收。目前中美在經濟與科技領域的全面競争的态勢已經非常明顯,如果特斯拉在中國工廠持續擴大産能,對于中國來說也具有不小的政治意義。

2021年傳遞近百萬的特斯拉,會繼續踩下電門嗎?

整車之外,特斯拉在國内持續布局充電樁業務。

在特斯拉的上海工廠内,其還擁有 5 條半自動化組裝線,年産第三代超級充電樁 1 萬件。截至 2021 年 12 月 17 日,特斯拉在國内的充電網絡已經覆寫了超過 360 座城市,建設開放超 1000 座超級充電站,超 8000 個超級充電樁,配合超 700 座目的地充電站,超 1750 個目的地充電樁。随着充電樁的國産化,其在國内持續完善補能網絡的步伐将進一步加快。

2021年傳遞近百萬的特斯拉,會繼續踩下電門嗎?

與其直球對決,不如搭上「特斯拉号快車」

無論是美國本土的 Rivian、Lucid Air,還是國内的蔚小理,亦或是極氪、沙龍智行、阿維塔,這些年很多新品牌層出不窮。這些品牌,尤其是出自美國本土那兩個品牌,都被從特斯拉殺手的角度來反複審視,而國内這些新勢力品牌所打造的車型,也被媒體和業内人士拿來和特斯拉的車型進行反複對比。

2021年傳遞近百萬的特斯拉,會繼續踩下電門嗎?

所謂雙拳難敵四手,這些品牌在前期進行規劃和設計時,就參考了特斯拉的相關技術名額,并選擇其中的核心點進行技術攻關,是以在某些參數上超過特斯拉并不奇怪。

其實從特斯拉的本意出發,它目标所指一直都是傳統的燃油車。在龐大的燃油車市場,借助碳中和與碳達峰這種政策的照拂,最大程度做大電動車蛋糕,才是特斯拉的初衷和本心。從目前的銷售局面來看,特斯拉在銷量上迅速向 BBA 迫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從長遠來看,新興的電動車品牌們應該和特斯拉聯起手來,利用傳統車企船大難掉頭的情況,搭上特斯拉快速發展的列車,才是能夠持續做大做強的關鍵。

2021年傳遞近百萬的特斯拉,會繼續踩下電門嗎?

2022 年,随着柏林和德州兩座工廠投産,尤其是 Cybertruck 的上市,特斯拉的銷量有望更上一層樓。

對于掌握「三電」以及自動駕駛底層核心技術的特斯拉來說,雖說要實作 2030 年 2000 萬輛的目标還存在比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以其當下的體量已經到了垂直整合供應鍊的時候。通過垂直整合供應鍊,特斯拉擁有了在核心零部件上進一步降低成本,在現有 30%左右毛利率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隻要特斯拉自己不折騰,2022 年我們看好特斯拉的銷量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記得點選分享、贊和在看,給我充點兒電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