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外華僑根在潮南心系桑梓,潮汕古建鑲五彩嵌瓷展新顔

2022年的第一縷光,灑落在汕頭市潮南區林立的特色古建築的五彩嵌瓷上。按照著名文化學者馮骥才的話來說:“用上嵌瓷的古建,個個都像戴上花冠。”古老的工藝傳承至今。除了嵌瓷,木雕、泥塑等藝術,都在潮汕建築上得以綻放其光彩。

海外華僑根在潮南心系桑梓,潮汕古建鑲五彩嵌瓷展新顔

除了嵌瓷,木雕、泥塑等藝術,都在潮汕建築上得以綻放其光彩。

汕頭地處南海之濱,其中峽山街道,自古就是粵東商品集散地、重要的商埠中心,也是聞名海内外的僑鄉所在。無數先輩前仆後繼,過番謀生,終其一生都心懷桑梓,即便無法回鄉落葉歸根,也要為反哺家鄉出一份力。

世代傳承先人刻苦奮鬥精神

去年11月,馮骥才來到潮汕地區調研,并在文章《潮汕觀藝錄》中說道:“城市文化保護的根本,是保護好自己的城市個性,而城市個性還要從自己的曆史中尋找與認知。”

若是行走在潮汕的蜿蜒鄉道,每一個鄉裡屹立着的宗祠,便承載着曆史最靜默的呢喃。

有着2800年曆史的潮汕大姓之一的鄭氏,世世代代以忠孝仁義為追求的目标,傳承着堅守的家風文化。2020年10月,鄭氏嫡孫後裔鄭輝貴将一段祠堂紀念日的視訊發到網上,得到了衆多人的關注和點贊。

海外華僑根在潮南心系桑梓,潮汕古建鑲五彩嵌瓷展新顔

鄭氏宗祠。

近日,記者聯系上他。鄭輝貴帶記者前往探訪。在南田鄉裡,鄭氏宗祠達尊堂顯得特别别緻,側門刻上“鳳凰騰飛”的圖像。祠堂四周的牆壁上,繪着“三英戰呂布”“月華贈寶”“碩果累累”等故事,寓意吉祥如意。祠堂牌匾“達尊堂”左右書對聯:“達顯宗功千秋業,尊貴祖德萬年春。”心誠而祖遠,具顯達至尊之意,故名“達尊堂”。

而這座祠堂的由來,還有一段與華僑有關的故事。

祠堂是傳統文化的象征,是凝聚族親的精神源泉,是儒家文化人文情懷的表現。據當地人介紹,由于過番的鄉親思念故土,有感于南田鄉長房未能自建祠堂,于是發大宏願修建之。

在籌款期間發生了許多感人的故事。據當地群衆回憶,有一位從香港打拼後回鄉的老人家,平時個人生活非常節儉,“他甯願鋪個凳子倒頭就睡,也要千方百計把錢省下來修祠堂”。

鄉賢們不僅在鄉裡籌款,還聯系上美國、泰國等地的華僑,衆志成城之下,籌得款項建祠。達尊堂于1996年落成。2020年,祠堂翻新,并舉行祠堂紀念日慶祝儀式,鄭輝貴于是拍下視訊,放到網上,得到大家的關注。

根系潮汕在外鄉賢不遺餘力反哺家鄉

“南田”古稱為“藍田”,取“藍田生玉”之意,是著名的文明鄉。當地鄉裡人流傳着這樣一段故事——

金浦始祖鄭升公八世孫鄭棉嶺創南田,有一段坎坷曲折的辛酸故事。在年輕之時,他與林氏女子成婚,勤儉持家,養育有一女二男,但正在生活漸進殷實之際,妻子與兩兒子均不幸喪命于瘟疫。鄭公悲痛萬分,前往女兒家安身。

當時正當不惑之年,鄭棉嶺在女兒家裡深覺重立門庭,另行創業之重要。鄭棉嶺來到南田這片練江中下遊平原,搭起草寮,并飼養鴨群,起早貪黑,勤奮立業。後來,他娶翁氏為妻,一連養育三個兒子,家業逐漸發達。鄭氏也漸漸成為當時南田鄉發展較快的望族,并一直延續至今。

“這段曆史頗有傳奇色彩,但也是為了讓後世子孫,能夠時刻記住祖上創業之不易,故而珍惜當下,奮發圖強。”鄭輝貴說。

《海陽縣志》有雲:“居城市者多工賈,工多奇技,逐末利者,多居貨挾貨以航海,而視家如寄。”南田鄉是著名僑鄉,過番謀生者甚多,這與祖輩世代艱苦奮鬥的精神密切相連。

據南田族譜一書記載,過番者在異鄉創業艱難,一開始多是從事苦力工作,例如拖車仔、代客肩挑行李或者貨擔、打雜工,後來也有人在南洋一帶經營小生意,例如糧食店、小食點、柴炭店、中藥店、布行等。從小商小販做起,南田人自強不息和笃誠守信經營,曆經艱苦卓絕的奮鬥,發展至今,綿延于海外,更出現不少商界精英。

海外遊子牽挂家國富強和桑梓繁榮,稍有發展就義無反顧,為家鄉慷慨解囊,可謂一直心懷一顆愛國愛鄉的赤子之心。據了解,南裡棉嶺學校便是僑胞集資,于1996年建成,後成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培養了衆多人才。南田還設立“亨振獎學基金會”,鼓勵子孫深造學業。

正如馮骥才所言:“保護好城市的僑鄉文化,不僅是旅遊的需要,更是城市發展的獨特的精神資源。”

“這筆精神财富正在潮汕大地綿延,深入鄉土的脈絡,激勵後輩在新時代書寫新篇章。”鄭輝貴說。

【南方日報記者】沈叢升

【作者】 沈叢升

南方探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