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善為志,利衆為志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資訊,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内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台!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大善為志,利衆為志

宋代大儒朱熹先生說:“百學須先立志。”明代大儒王陽明先生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教育特别重視孩子立志,有志向的孩子和沒有志向的孩子,成長效率是不一樣的。沒有志向的孩子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一直在畫曲線,始終不能在一個領域堅持。

何者為志?

什麼是志?出名、掙錢、當官,是志嗎?好像不是。看看曆史上有志之人,比如我們所敬仰的周公、唐太宗、孫思邈,他們都是有志之人,他們的志是怎麼展現的?

志,從字面上看,上是士,下是心。士在古代是社會的一個階層,高于庶民,低于卿大夫,有專業能力,有學識,為社會做事,即今天所說的讀書人,知識分子。

古代讀書人的心是什麼呢?回溯曆史,尤其儒家,一直以貢獻社會、名垂青史為志。《學記》說:“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yue)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孟子》說:“夫欲治國平天下者,舍我其誰。”這是古代讀書人的追求。

用現代漢語解讀,一個人為了人類社會的美好生活,而緻力于某一領域做出重大貢獻,這樣的心願就叫作志。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了解。

第一,為了人類社會的美好生活。有的孩子長大想當醫生,這個是不是志呢?不一定,還要繼續往下看,當醫生是為了什麼? 是賺很多錢,還是療病救苦?

第二,緻力于某個領城。一個人不可能跨很多學科,傾盡一生隻能在一個領域鑽透,于是出現了專業劃分,政治、經濟、醫學、教育、實體、化學等。

第三,做出重大貢獻。把這種志濃縮出來,大善為志,利衆為志。志不是一般的善,是大善,利益天下人,表現為某一職業,内涵是利衆。立志不是立欲,志和欲之間有差别。志一定是利益社會的,欲隻是利己,甚至是極度利己。有人認為,這種極度利己也是志,出很大名,掙很多錢,家長有時也會這樣慫恿,結果給孩子指錯了方向。

為什麼會有這種錯誤?那些大慈善家确實有很多錢,偉人們名氣也很大。可是再仔細追問,掙錢出名是他們的第一目标嗎?肯定不是。這隻是外相的部分,不是志的本質。

- END -

文章版權屬于作者,文中觀點不代表釋出方,僅供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