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孩子被幼稚園勸退4次,老師的話值得深思
朋友家4歲的兒子桐桐,已經連續被4家幼稚園勸退了,勸退理由都如此的相似。

桐桐雖是早産,但在桐桐媽細心的照顧下,長得非常強壯,個子完全看不出才4歲的樣子。在媽媽的寵愛之下,4歲的桐桐生活幾乎無法自理,上幼稚園後,不會自主吃飯不說,還不會獨立上廁所,大小便時也不會叫老師,都直接尿在褲子中。與其他小朋友也不能好好相處,一言不合就搶人家的玩具、動不動就咬人、打架,對老師也很沒禮貌。
種種原因,導緻桐桐在第一家幼稚園上了半學期後,被老師委婉拒絕了;
第二家幼稚園上了半個月後,被園長勸退了;
第三家幼稚園更直接,面試都沒通過,老師直言不收無法自理的孩子;
好不容易托關系,上了第四家幼稚園,結果因為“提褲子”一事,桐桐媽在班級群與老師互怼後,再次被園長勸退了。
在互怼中,老師直言:不要把每一個老師都當成你孩子的保姆,幼稚園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地方,是教會孩子懂禮貌、不偏食、不挑食等良好習慣的地方。
看着老師的話,皮諾媽也覺得老師是實話實話,也勸朋友該反思了。後來,朋友帶孩子去醫院堅持,發現孩子生長發育很遲緩,無論是精細動作、認知、語言還是社交能力發展,都隻有2-3歲孩子的标準。
經過醫生對桐桐爸媽的細緻詢問,找到了發育遲緩的原因:家人太過于溺愛孩子,事事包辦,剝奪了孩子動手和思考的機會,失去了學習自理的能力。
聽着醫生的話,桐桐媽也萬分自責,沒想到自己對孩子的愛,竟然成了傷害。
皮諾媽其實也很了解桐桐媽,孩子是早産,自然關愛更多,但慣子如殺子,一味地嬌慣孩子,最終讓孩子被多家幼稚園勸退。
02想讓孩子在幼稚園“不受罪”,這些準備要提前做
對于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上幼稚園的确是一項挑戰:離開家與父母,進入幼稚園的集體生活,老師同學對于孩子來說都是陌生的,内心的恐懼可想而知,是以,幼稚園門口總是能看見一場場“生離死别”的哭戲。
想讓孩子輕松适應幼稚園,不哭不鬧愛上幼稚園,家長們需要在孩子上學前做好3點準備。
教會孩子表達,做好情緒準備
父母對自家孩子非常了解,娃嘴巴一動,就知道他要喝水;小屁屁一動,就知道他想上廁所,但在幼稚園,光靠“嘴巴、小屁屁動”,老師是無法明白的。
是以,在上幼稚園前,父母要教會孩子表達需求與想法,想要什麼、想吃什麼,都盡量讓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
熟悉幼稚園日常,做好心理準備
2-3歲的孩子,接受能力與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父母可以陪孩子讀讀幼稚園相關的繪本、講述幼稚園發生的趣事,讓孩子知道上幼稚園是非常有趣的,從心理上接受并喜歡幼稚園。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父母還可以抽時間帶孩子提前去體驗幼稚園,讓孩子熟悉幼稚園的環境、老師,并告訴孩子,在幼稚園,老師就是爸爸媽媽,是值得信任的,有任何事都可以找老師。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上幼稚園不是爸爸媽媽不要他了,等到放學後,爸爸媽媽會來接他。
如果孩子在上幼稚園前,對幼稚園完全不了解,突然離開父母,去到陌生的環境,很可能會産生抵觸、恐懼、厭學的情緒,進而不能适應幼稚園的生活,這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遵守規則,做好社交準備
3-6歲的孩子,大多正處于社交敏感期,但同時他們又不懂得如何社交,身邊又沒有父母,獨自進入集體生活,内心既緊張又期待。
是以,在入園前,父母要教會孩子在幼稚園中遵守規則,比如玩遊戲要有排隊意識,不亂發脾氣、有話好好說,不争搶玩具等。如果将在家的“霸王”行為帶到幼稚園,不僅爸媽會遭到投訴,孩子也容易被小朋友們排擠,不被老師喜歡。
上幼稚園後,很多孩子之是以抗拒上幼稚園,一是不了解幼稚園的生活;二是有分離焦慮;三是自理能力欠缺。是以,父母可以幫孩子提前做好入園準備,比如增加孩子對幼稚園的認知、提升社交技巧與自理能力。
想要消除孩子對幼稚園的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強孩子對幼稚園的了解,父母不妨多陪孩子讀一些與幼稚園相關的繪本,通過繪本中真實呈現的幼稚園場景,讓孩子了解幼稚園、消除對幼稚園的恐懼,學習正确的行為與做法,幫助孩子做好入園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