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萬對敵20萬!華野本準備犧牲這個師,他們卻完整無損脫險

1947年春孟良崮戰役之後,進犯魯中之敵全線潰退。但是,蔣介石很不服氣,又快速糾集32個旅24萬人,于6月25日大舉進犯華野主力所在的沂蒙山區。

4萬對敵20萬!華野本準備犧牲這個師,他們卻完整無損脫險

華野決定以葉飛一縱和陶勇四縱深入魯南,調動敵軍,然後與華野其他縱隊進行南北夾擊,打退進犯之敵。誰知南麻、臨朐兩戰沒打好,南北夾擊的意圖落空,反讓蔣介石抓住孤懸魯南敵後的一縱和四縱,要吃掉它們。

合擊華野兩個縱隊的,是敵五個整編師,後續還有敵歐震兵團三個整編師,南面有敵馮治安兩個軍,加起來,敵人數超過20萬;而一縱和四縱合起來,不過4萬人。敵以20萬對4萬,且一縱、四縱沒有任何援兵。

情況十分危急!

4萬對敵20萬!華野本準備犧牲這個師,他們卻完整無損脫險

蔣介石得信,聲言:“我要親自為74師報仇。”親自組織圍截。

葉飛和陶勇發現被敵重兵包圍後,十分不安。

怎麼辦?兩人陷入“巨大的猶豫”中。葉飛在35年後回憶談及此事時說:

“當時處境困難,決心難下。野司陳粟也為我們這兩個縱隊的處境焦慮。陳粟訓示我們:‘以插回蒙山争取東返會師為行動方針。’給我們設想了許多會師方案,但又指出:‘總之,靠你們機斷處理,或兩個縱隊集結行動,或分兩路行動,均請考慮實施,一切機斷處理,以争取勝利轉移為要。’很明顯,野司首長主要傾向是我們東返,但究竟如何行動,則要由戰役指揮員全權決定。”

也就是說,上級也沒有很好的脫險辦法。

4萬對敵20萬!華野本準備犧牲這個師,他們卻完整無損脫險

葉飛對陶勇說:“我考慮,向北、向西南突圍不可能,敵擺有重兵。向西則是津浦鐵路,敵人正在調動,準備攔阻我軍。隻有向東北渡沂河,然後躍入沂蒙山。”

“但是山洪暴發,沂河水猛漲,沒有橋,根本無法過去呀!”陶勇說,“雖說沂河水暴漲暴落,但一時也難以退盡。時間萬分寶貴,一時之差,就可能導緻全軍覆滅。”

結果,兩人一天一夜沒有決定下來。

經過再三考慮,葉飛和陶勇最後決定向魯西南突圍——與上級的“東返”方針正好相反。

4萬對敵20萬!華野本準備犧牲這個師,他們卻完整無損脫險

因為這樣,隻要沖出去,就能與陳士榘、唐亮率領的右路兵團會合。可問題是怎麼突出去。

華野兩個主力縱隊被圍,引起了延安總部的關注,且同意了他們向西突圍的方案。

如何向西突圍?葉飛決定采取聲東擊西的戰法,先示形于東,造成假象,再以有力一部繼續向東佯動,引敵東去,然後一縱、四縱主力趁機西去,與追敵拉開距離,跳出包圍圈。

可是,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標明一支強有力的部隊向東佯動,一則能造成東去的聲勢,二則能準備犧牲自己。

選誰呢?

陶勇提出由四縱第10師擔任。

4萬對敵20萬!華野本準備犧牲這個師,他們卻完整無損脫險

第10師是四縱的主力師,且是經曆過閩西三年遊擊戰的老部隊,師長為彭德清。由他們擔任掩護并且吸引敵人,此去他們能否回來,葉飛和陶勇都沒有把握。

終究敵人多達20餘萬之多!

為此,臨别前,陶勇特地為彭德清等人擺上了一桌酒飯,算是告别。

這一頓飯,衆人吃得大有壯士一去不複返的悲壯和激昂。

7月24日,一縱、四縱故意向東行動,與敵整7師、整48師接火開戰,戰鬥十分激烈。蔣介石立即斷定:“共軍必向東突圍!”馬上下令調整部署,以重兵加強東面的堵截。

4萬對敵20萬!華野本準備犧牲這個師,他們卻完整無損脫險

天還未黑,彭德清指揮第10師首先向東行動,向着沂水前進。敵軍一見,果然一窩蜂似地向東追擊而去。

此時,葉飛、陶勇率領原地隐蔽的一縱、四縱大軍悄然啟程西去,并且越跑越快。

28日晚,一縱、四縱冒着傾盆大雨,在滕縣以南跨過了津浦鐵路。兩個縱隊與追擊之敵終于拉開了整整一天路程,轉危為安。葉飛和陶勇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聲東擊西之計終于成了。”

然而,他們懸着的心并沒有放下來:彭德清第10師會不會被追敵消滅?生死難料啊!

4萬對敵20萬!華野本準備犧牲這個師,他們卻完整無損脫險

誰知,戰局發生更令人驚喜的變化。

一日天亮之後,敵人突然發覺追趕的,隻是華野的一個師,大吃一驚,急忙上報。蔣介石眼看中了計,連即将渡河的彭德清師也不追擊了,下令追擊大軍趕緊掉頭,再去追擊葉飛和陶勇主力。

就這樣,眼看要背水一戰的第10師竟然順順利利地渡過沂河,完整無損地躍入沂蒙山區,也脫險了。

敵大軍調過頭來,追趕一縱、四縱主力,可已相隔一兩百公裡了,要追上談何容易!葉飛和陶勇率領部隊日夜行進,很快通過洄河,8月1日與陳唐兵團會師,突圍完全成功了。

4萬對敵20萬!華野本準備犧牲這個師,他們卻完整無損脫險

戰後,陶勇說:“平時都是我們圍殲敵人,這一次是人家圍殲我們。魯西突圍是兩縱在惡劣環境下打的空前惡仗,第10師完整無損歸來,除了老蔣幫忙外,彭德清這員福将立有大功!”

後來,彭德清當了解放軍第27軍軍長。70年代,皮定均中将在福州見到彭德清,感歎地說:“1946年的中原突圍和1947年的魯南突圍,我們用的都是聲東擊西之計,其實,你們用的更好,損失比我少得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