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藩之亂尚可喜

三藩之亂尚可喜
三藩之亂尚可喜
三藩之亂尚可喜
三藩之亂尚可喜

三藩之亂尚可喜

尚可喜(公元1604年─公元1676年),字元吉,号震陽,祖籍山西洪洞,後至河北衡水,公元1576年其祖父尚繼官舉家遷往遼東海州(今遼甯海城)。尚可喜戎馬一生,身經百戰,轉戰數萬裡,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清代曆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尚可喜從軍後,效命于東江總兵毛文龍帳下。官至廣鹿島副将。及至1629年袁崇煥斬毛文龍,皮島總兵黃龍接任,黃龍于公元1633年(明崇祯六年)因後金大至自刎而死,繼而沈世奎接任。公元1634年(明崇祯七年),沈世奎诳尚可喜至皮島,意圖誣以罪名,加以謀害。此事為尚可喜部下許爾顯等人偵知,尚可喜遂有去意。 公元1633年( 明崇祯六年、天聰七年)十月,遣許爾顯、班志富諸部下前往沈陽,與後金接洽。皇太極聞之,興奮至極,大呼“天助我也”,并賜尚可喜部名“天助兵”。尚可喜攜麾下諸将、轄下五島軍資器械航海歸降。皇太極出城30裡相迎,賞賜珍寶無數,發還先前所俘虜的且能找到的尚可喜家族成員共計27人(彼時後金所俘100餘人,尚可喜二位夫人亂中自盡)。旋即封總兵官,隸漢軍鑲藍旗。 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國号為清,加封孔有德恭順王、耿仲明懷順王、尚可喜智順王,此清初“三順王”。并将海州賜尚可喜為封地,家口舊部安置于此。受到皇太極極高禮遇。後随皇太極征讨北韓,迫使北韓國王李倧簽訂城下之盟。

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在松錦之戰中,跟随清軍攻打松山、杏山等地,立下戰功。

尚可喜故居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順治元年)随清軍入關,随豫親王多铎南下,兵至湖北鄂州(今武昌),後回師海州。 公元1649年(順治六年)官封“平南王”,賜金印、金冊,與“靖南王”耿仲明攜家口舊部進軍廣東。沿海州、山海關、天津、登州、武昌、嶽陽、南韶、肇慶,最後直至廣州。行至武昌,由于部下違反軍法,靖南王耿仲明畏罪自裁,由其子耿繼茂接任,兩路大軍同歸平南王節制。公元1650年(清順治七年)二月,平靖大軍抵達廣州,圍困城池長達10個月,最終攻下城池,大肆屠殺城中居民,後世稱為“廣州大屠殺”。廣州城當時人口大約40萬,死難者約五分之一。 尚可喜在廣州開府建第,故址為今廣州市越秀區的人民公園。平南王駐粵26年間,維持社會秩序,重建封建禮教,安撫明末遺民,大力發展學宮,促進農業發展,捐資廣建佛寺容納明末出家學者。1655年首次上疏以“痰疾時作”請求歸老遼東,為順治皇帝以“全粵未定”挽留。在東南沿海打擊海盜,上書朝廷取消遷界禁海之指令,獲得當地百姓支援。在廣東私市私稅,“每歲所獲銀兩不下數百萬”,用以支付高昂的軍費開支。

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尚可喜第十一次疏請歸老遼東、留其長子安達公尚之信鎮守廣東。康熙準其歸老遼東,但朝廷以尚之信跋扈難制,下令撤藩。平南王登記造冊,準備舉族遷回海城。不想,平西王吳三桂接到三藩全撤的聖旨後,起兵反清,康熙帝指令尚可喜留鎮廣東,并加封尚之信為鎮南王、平南王次子尚之孝為平南大将軍。江南一帶群起響應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雲南、貴州、福建、江西、廣西等地皆為吳三桂統轄;廣東平南王麾下将領也有多人舉兵響應,沿海群島并起。平南王韬黔白發獨撐金瓯,以廣東彈丸之地牽制十餘萬叛軍無法全心北上,為中央政府平叛創造有利條件。期間,廣東數度危急,中央政府調集的人馬行至江西遇阻,二次調兵由簡親王率領,行至江西再次遇阻。廣東十郡,已失其四,廣州城危如累卵,平南王甚至在後院堆滿柴火,欲在危急時刻舉火自焚。

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正月,康熙帝再次下旨,晉封尚可喜為平南親王,以示褒獎。當時廣東正受到賊寇沖擊,盜賊并起,博羅、河源、長甯、增城、從化諸縣先後告警,可喜于是分兵将他們剿定。 同年十二月,自覺時日無多的尚可喜在廣州鎮海樓上召集畫師為自己繪了7幅畫像流傳後世。

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年)二月,尚之信發兵圍困其父府邸,奪取廣東最高指揮權,響應吳三桂叛亂。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親王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73歲。康熙皇帝給谥曰“敬”。 棺椁暫厝于廣州大佛寺,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歸葬海城鳳翔山,後又遷葬海城市八裡鎮大新村文安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