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戚隻怕親戚窮,鄰居隻怕鄰居富”,有啥深意?專家:處世哲言

引言

《增廣賢文》中寫道:“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且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一語道破人心深處嫌貧愛富的心理,聽上去很可悲,但現實确實就是如此殘酷,人際交往中鮮有人會講道德,處處皆是利益交換。

01

自從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學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中國的主流思想就主要來自儒家。但儒家思想真正的實用性并不見得高,尤其是在人際交往方面。無論是朝廷大員,亦或是販夫走卒,于每一個人而言第一重要的是生存。如果不懂得人際交往,無論身處哪個圈子都會遭受排擠,對官員而言可能會導緻政治生涯結束,對百姓而言可能是導緻生計難以為繼。是以,在生活中真正能混得開的從來都不是完美方正的君子。

“親戚隻怕親戚窮,鄰居隻怕鄰居富”,有啥深意?專家:處世哲言

▲董仲舒畫像照片

雖然每當談及大義、氣節時人人都會心向往之,但當大義的對象是自己時,想必少有人能做到心甘情願。說到底,名聲是給别人聽的,日子是給自己過得。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是說真正的君子從來不會談利益,所思所量都是大義,而小人與之相反,對利益會斤斤計較。從儒家思想來看,芸芸衆生大概都是“小人”,是以本着“甯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思想,我們也不應該忘記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利”,至少不能罔顧他人之“利”。

“親戚隻怕親戚窮,鄰居隻怕鄰居富”,有啥深意?專家:處世哲言

▲古代老百姓畫像

雖然古代沒機會讀書的平民百姓總結不出這些大道理,但是大道三千,道理都是共通的,是以老百姓自己在生活中總結出的人際交往智慧,皆以俗語的形式留存于世。比如有一句俗語叫:“親戚隻怕親戚窮,鄰居隻怕鄰居富。”就很有意思,那麼這句俗語有啥深意,有何道理呢?對此專家表示,這是處世哲言,早些領悟少吃虧。我們一起來品鑒一下吧。

02

首先我們來看“親戚隻怕親戚窮”。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說到底就是勢利。勢利是人類難以根除的劣根性,畢竟沒有誰心底沒有好逸惡勞的念頭,如果能有外部的助力讓自己節省很多力氣又何樂而不為呢?至于趨利避害那更是動物的本能,畢竟對于生物個體而言,生存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

“親戚隻怕親戚窮,鄰居隻怕鄰居富”,有啥深意?專家:處世哲言

▲親戚登門照片

親戚,就是以血脈關系為紐帶的交際圈,這個圈子的特殊之處就在于能夠容納不同階級。畢竟一個家族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情況下總是不斷在擴大的,而每個人的人生際遇都會有所不同,是以就可能出現有來自同一家族卻身份相差懸殊的情況,最典型的代表要屬外戚了。比如古代皇帝出于種種考慮選擇了下層甚至底層人家的女兒為後為妃,那麼女子的父兄等一幹親戚一下子從平民過渡到貴族,巨大的落差之下有種種荒唐舉動也不足為奇。然而話是這麼說,這些外戚欺男霸女的爛賬全算在了皇家頭上,這對皇帝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麻煩?

“親戚隻怕親戚窮,鄰居隻怕鄰居富”,有啥深意?專家:處世哲言

▲窮親戚照片

對皇帝而言窮親戚麻煩,對官員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有道是“宰相門前七品官”,連身邊的奴仆都能橫行無忌,那麼來投靠的窮親戚還能怎麼過分限制呢?這些窮親戚就真是打不得罵不得,還得整日提心吊膽地擔心惹禍上身。

平民百姓自然沒有這樣的苦惱,但是窮親戚同樣很煩人。因為他們雖然不能仗勢欺人,但可以找你借錢啊。而且這種借還是有去無回的,被當成提款機誰會好受?而且如果不借,還會遭到旁人非議,說連幾頓飯錢都舍不得掏,做人不道地。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而且先例一開,窮親戚會聞風而來,這豈不是鈍刀子割肉?

“親戚隻怕親戚窮,鄰居隻怕鄰居富”,有啥深意?專家:處世哲言

▲幫鄰居賣水果的老人

再看“鄰居隻怕鄰居富”。所謂“遠親不如近鄰”,鄰居很多時候顯得比遠親更加可靠,特别是在農村裡,大家低頭不見擡頭見,平時有哪家有困難四鄰都會紛紛出手相助,交情就是這樣日積月累積攢下來的。對于平民百姓而言,生活圈子主要就是鄰裡往來,是以走家串戶的舉動會非常頻繁。如果兩家人的财富地位不對等,試想誰會喜歡迎接一個窮人上家中做客?誰又願意去窮人家中做客?是以這就會成為很多沖突的源頭。相反如果兩家财富地位均等,有相同的生活理念和話題,相處起來自然就會很和諧了。

結語

說到底,其實最和睦的圈子還是名利圈,在圈中大家有等同的财富地位,互相之間的交往沒有太多顧忌和猜疑。而無論親戚圈還是鄰裡圈都會存在地位有差距的問題,雖然有血脈或者地域紐帶相連,相處起來也會感到别扭。是以我們在日常交際中,還是應該盡量處在自己适合的圈子裡,才不會有許多煩惱。

參考資料:

《增廣賢文》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