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看過《三國演義》小說或者電視劇的讀者,一定會對劉備的性格産生深刻的印象,相比于曹操的“奸雄”身份,劉備卻一直是以一個悲情和仁慈的形象出現在衆人面前。
病危的陶謙再三進行推辭,劉備才勉強從其手中接過了徐州,後來的劉表也是多次謙讓,劉備也拒絕了接替荊州的邀請,哪怕是進取西川,劉備也不願聽從龐統的建議,殺害益州的的劉璋。

正是因為如此,他身上的人格魅力,才如此的出衆,即便是屢戰屢敗,依然能夠讓趙雲諸葛亮等人,死心塌地的追随,甚至能夠讓獵戶劉安,心甘情願的殺妻取肉,加以款待。
客觀來說,劉備能夠成功,這與他的為人處世原因離不開,然而劉備真隻是一個隻會哭哭啼啼,對着諸葛亮詢問“若之奈何”的“白蓮花”嗎?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胸無大志之人,不可能坐擁荊益二州,羅貫中的書中,也藏着有趣的一點:劉備的野心,究竟有多大?将他4個兒子名字連起來讀,便能知曉。
劉備年紀最大的兒子,是劉封,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名孤兒,由舅舅劉泌撫養長大,在長沙郡被劉備收養為養子。劉封作戰骁勇,但是因為在荊州之戰中,拒絕營救關雲長,同時丢失了上庸,最終被劉備處死。
劉備第二個兒子劉禅,則出生于荊州,跟随劉備摸爬滾打,在蜀漢建立後就被冊封為太子。
劉備三個兒子和第四個兒子劉永劉理,出生年月并不詳細,大約在215年前後,被封為魯王和梁王,得以安度晚年。
四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便是“封禅永理”,“封禅”所對應的,指的正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祭祀天地時舉行的大行典禮,早在夏商周時期,曆代帝王就已經有了封禅的傳說。
“永理”二字也十分容易了解,象征着皇權的永遠統治,是以憑借這4個字,有人認為,羅貫中想以此展現劉備的帝業雄心。
不過有人也提出了反對的意見,首先是養子劉封,正史上記載他為寇姓人家之子,名為“寇封”,也就是說,早在劉備之前,名字就已經取好,而阿鬥在207年于荊州出生,究竟是劉備收寇封養子在前還是在後,也不得而知,但是“封禅”的組合,應當算是一種巧合。
再者,劉永劉理兩人,年齡誰大誰小也是一番迷霧,以“封禅永理”來判斷劉備的志向,似乎有些過于牽強。至于這一點,還要讓後世的人去評說了。
但是不難看出,劉備始終都渴望能夠幹下一番事業,正如同《三國志》中所記錄,劉備依附于劉表,在荊州居住多年,卻發現自己大腿兩側伸出贅肉,是以感慨而落淚,劉表見後詢問原因,劉備則回答:“時光飛逝,人即将步入垂老,卻沒能建功立業,是以感到悲傷。”
毫無疑問,劉備的聲望,雖然有着小說的加持,但是和他本人的能力性格,都有着至關重要的消息,這才能讓劉備,成為如今人們最喜歡的曆史人物之一,羅貫中和陳壽筆下的“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