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電視劇《山海情》熱播,黃覺扮演的農技專家淩一農的原型人物林占熺,再次廣為人知。
說再次,是因為作為農業專家的林占熺,先後獲得“全國扶貧狀元”“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響當當的榮譽,他早在七十年代末就開始思索食用菌“以草代木”的新技術,艱苦求索中直到1986年終于成功,并率先在福建各地推廣。
1997年,林占熺在福建對口幫扶甯夏時,菌草技術又延伸到了甯夏,幫助當地農戶脫貧緻富。
![]()
獨家專訪《山海情》原型、菌草技術發明人林占熺:從沙地和草木中走出的首席科學家|回彈2021 《山海情》中黃覺飾演的淩一農
在此後幾年中,菌草技術又被列為福建智力援疆、對口幫扶重慶三峽庫區、科技援藏項目,至今已被推廣至全國31個省份500多個縣市區,為成千上萬農民增加了收入。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菌草援助項目在巴巴新幾內亞成功落地,至今已傳播至世界106個國家,書寫了“小小一株草,情接萬裡長”的佳話。
就在元旦新年前夕,菌草技術發明人、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
林占熺說,2021年播出《山海情》這部電視劇拍得非常好,重制了那個充滿坎坷但也充滿激情的歲月。另外,也讓更多人知道了菌草技術,希望能對當地發展做一些貢獻,“我也更忙了,幾乎沒有休息日,沒有晚上白天之分”。
林占熺一出院就到辦公室觀察特殊栽培菌草平菇的生長情況圖據林良輝
對于新年的願望,即将80歲的老人依然幹勁十足,“有生之年,我希望在生态脆弱的地區,如黃河流域、青藏高原及一些幹旱、半幹旱地區成功發展菌草産業,築起黃河兩岸千裡菌草生态安全屏障,把菌草業發展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産業。”
什麼是菌草技術?用林占熺教授的話來說,就是改變傳統的木材生産食用菌的方式,采用各種野草、農作物稭稈栽培食用菌、藥用菌的綜合性生物新技術。林占熺教授回憶,上世紀80年代,我國已經從國外引進了椴木栽培技術,食用菌成為農村脫貧緻富的重要産業。不過,讓他擔心的是,當時在福建,農民大量消耗木材生産香菇、木耳等食用菌,能種菌的樹都砍光了,“菌林沖突”日益突出。
能不能用草來代替木頭養菌種菇呢?當時,還在福建農業大學行政崗位工作的林占熺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一套新路來栽培食用菌,“我是農民的孩子,我在農村調研的時候就覺得用木頭栽菇不符合我們中國的實際,為什麼呢?首先我們的土地性質不同,農民不能等着樹長出來砍了栽種菌菇;其次,我們的農民是窮人,是迫切希望能夠發展産業來增加收入,而當時國外的一部分農民都很富裕,他們種食用菌隻是增加财富而已。最重要的是,長期這樣砍樹,不利于環境保護,會造成水土流失。”
1983年,林占熺着手“以草代木”的研究,他率領研究團隊利用閩西一些野生草本植物進行研究,一切工作都是“白手起家”,“沒有任何資料可參考,古今中外都沒有這種栽培先列,過去的香菇、木耳、靈芝全部是用樹種,沒有用草的。”農村地區最常見的農作物稭稈、甘蔗渣、野草等都成為研究的材料,再加上借來的試管,林占熺開始了以草代木栽培栽食用菌的艱難探索。數百個日日夜夜過去了,誰也說不清他付出了多少艱辛。缺少科研經費,他搭進了自己的生活費,還欠下了5萬多元。對于當時月工資隻有40多元的他,這是一筆沉重的債務。連他正在念國小的女兒也一臉嚴肅地對他說:“爸爸,你欠這麼多錢,不是為我們家,我長大了不替你還。”
《山海情》劇照
雖然不少人都不看好林占熺的努力,但經過不懈的鑽研,林占熺最終取得了成功。1986年10月的一天,實驗室的培養基裡長出了一朵香菇,“以草代木”的研究終于取得了突破。回想起當年的場景,年過古稀的林占熺依然激動不已:“我感覺發現了新大陸。以後發展菌業,可以不用砍樹了!”
菌草技術誕生後,由于生産成本低,見效快,很快引起不少人關注,“我們希望做的是扶貧項目,要在老少邊窮地區推廣,栽培菌類的培養基,就需是田間地頭最常見的植物,如農作物稭稈、蘆葦、芒萁、五節芒、類蘆等,成本很低。”林占熺回憶,那時幾乎每天都會接待全國各地來學習的同志。當時,國家科技部把菌草技術列為國家科委“八五”國家級星火重中之重項目,在福建省51個縣應用推廣,合計增加産值22.46億元。
林占熺和甯夏扶貧的緣分從1996年開始。林占熺回憶,1996年中組部和中國扶貧基金會在福建廈門舉辦了針對全國592個貧困縣縣委書記和縣長的教育訓練班,特邀林占熺去介紹菌草技術。時任甯夏彭陽縣委書記的柳富對這項技術很感興趣,在和柳富交流中,林占熺詳細詢問了當地是否有玉米稈、小麥稈這樣的作物稭稈,“他說那是有的,然後就邀請我去調研。我覺得保險點如果在窯洞或者牆壘起來的房間内栽培,技術是可以推廣運用的。”随即,林占熺向福建省扶貧辦彙報,建議對口幫扶,在甯夏發展菌草産業。也就在這一年,福建和甯夏結成幫扶對子,确定了“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産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扶貧協作機制。1997年閩甯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将菌草技術列為閩甯扶貧協作項目。
林占熺和工作隊員們跋涉千裡,帶着6箱菌草草種,來到甯夏固原市彭陽縣推廣菌草技術。彭陽縣冬天滴水成冰,晝夜溫差大,林占熺擔心影響食用菌生長,便建了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廢棄的窯洞栽培食用菌。他和工作隊員常常住在菇棚裡,夜間起來檢查菇房的溫度變化。半年後,用作物稭稈栽培香菇、平菇、雙孢菇等食用菌取得成功,但當地農民大多半信半疑。林占熺選了27個示範戶,手把手教他們種蘑菇,這些農戶當年的收入翻了一番還多。
和《山海情》中黃覺扮演的淩一農一樣,林占熺奉獻出他的科研技術,帶領團隊教村民種植雙孢菇。為了給村民的生産保底,他甚至和當地政府簽訂了包銷協定,團隊成員分組為村民的産品跑銷路。
至今,林占熺還珍藏着一張照片,照片上是1999年10月2日在閩甯鎮對菌草的測産——畝産鮮草10噸以上,是當地玉米産量的二至三倍。“有位當地的老人高興得不得了,當即編了流傳至今的順口溜:‘菌草菌草,閩甯草,幸福草,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共産黨好’。”
〉〉紅星新聞對話林占熺
去甯夏推廣菌草技術,我是抱着第二次長征的想法去的
紅星新聞:今年播出的《山海情》讓更多人知道了菌草技術,作為菌草技術的發明人,您有什麼感受?
林占熺:确實這一路走過來,風風雨雨,風雨兼程,我們也終于又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是一個新的信号。
紅星新聞:《山海情》播出時,您有在看嗎?
林占熺:是的,我在看,劇集制作完後我們就看了,我覺得他們演得很好,但是實際的環境更艱苦更困難。
紅星新聞:《山海情》中,淩一農是被陳金山“騙”到了當地扶貧。現實中,您是什麼情況下過去甯夏扶貧的?
林占熺:我們是主動去的,那裡那麼困難,不是主動去肯定不能堅持下來。當時去甯夏,我是抱着第二次長征的想法去的,福建兩位老将軍帶着福建當時五十幾個縣的相關負責人,四十幾次到我的實驗室來參觀,當時他們就商量,去甯夏推廣菌草技術,我們應該去,這是我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服從國家的需要。
紅星新聞:到甯夏時,您是帶着6個菌草的紙箱去的,到了甯夏後,情況是怎麼樣的?
林占熺:出發前,我和助手在學校小賣部要了6個肥皂箱,将菌草草種裝入紙箱裡,之後乘飛機來到甯夏。我還記得是1997年4月15日,當天晚上來到彭陽縣,沒顧得上吃飯,我們就打着手電去看窯洞情況。搞科研,在技術上是非常謹慎的,畢竟菌草的栽培要考慮天氣、氣候、濕度、溫度等等,彭陽的窯洞是什麼樣的,能不能行?我不知道。
紅星新聞:閩甯當時的情況怎麼樣?
林占熺:閩甯村就像《山海情》演的那樣,是從甯夏南部山區西海固遷移到銀川黃河灘區建立的一個移民村,這裡地處甯夏賀蘭山南麓的黃河灘區,距内蒙古騰格裡沙漠僅70多公裡,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極度荒涼,被當地人形容為“兔子不拉屎,雁過不落毛”。我們在閩甯的項目得到甯夏、福建兩地政府的大力支援,在資金、技術和市場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服務,一大批農戶通過發展菌草生産告别貧困。
1997年林占熺(左一)帶領科研團隊首次在甯夏試種菌草(資料照片)
紅星新聞:《山海情》播放之後給您的生活工作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林占熺:對于我們菌草行業有很大的推動,關注的人越來越多。
紅星新聞:新的一年,您有什麼願望?
林占熺:希望在各級上司關心支援下,我和團隊的年輕人一起,為我們中國人建立一個新的學科“菌草學”。現在菌草不僅能栽培菌類,也能防沙固沙,我們的一些高産優質菌草新品種已成為生态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希望菌草為黃河兩岸築起生态安全屏障,把菌草業發展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産業,成為廣大開發中國家的幸福草。
記者手記——
對林占熺教授的采訪約了很久,他的助手非常抱歉地說明情況:自從《山海情》播出後,教授的工作更忙了,原定于11月初的例行體檢都隻能延後。
幾天前,林占熺教授因為身體抱恙,還到醫院進行了住院觀察,所幸身體并無大礙,“沒什麼的,就是組織上關心我,一定讓我去住院檢查下。”說到自己的身體,老人家笑呵呵地說。
在采訪後不久,林教授的助手給記者發來一段老人和他女兒的談話内容,在這段談話中,林教授一臉嚴肅地對女兒說:這個事啊,我從70年代就在想。回顧半個多世紀的曆史,我們就是做好一個普通的兵,在大潮流、大格局、大曆史面前把握正确的前進方向。
那這個這大方向是什麼呢?就是為國家做事,為人民服務。這樣,才得到大家的支援。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編輯 段雪瑩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