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独家专访《山海情》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从沙地和草木中走出的首席科学家|回弹2021

作者:红星新闻
独家专访《山海情》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从沙地和草木中走出的首席科学家|回弹2021

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热播,黄觉扮演的农技专家凌一农的原型人物林占熺,再次广为人知。

说再次,是因为作为农业专家的林占熺,先后获得“全国扶贫状元”“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响当当的荣誉,他早在七十年代末就开始思索食用菌“以草代木”的新技术,艰苦求索中直到1986年终于成功,并率先在福建各地推广。

1997年,林占熺在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时,菌草技术又延伸到了宁夏,帮助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独家专访《山海情》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从沙地和草木中走出的首席科学家|回弹2021

《山海情》中黄觉饰演的凌一农

在此后几年中,菌草技术又被列为福建智力援疆、对口帮扶重庆三峡库区、科技援藏项目,至今已被推广至全国31个省份500多个县市区,为成千上万农民增加了收入。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菌草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成功落地,至今已传播至世界106个国家,书写了“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的佳话。

就在元旦新年前夕,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独家专访。

林占熺说,2021年播出《山海情》这部电视剧拍得非常好,重现了那个充满坎坷但也充满激情的岁月。另外,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菌草技术,希望能对当地发展做一些贡献,“我也更忙了,几乎没有休息日,没有晚上白天之分”。

独家专访《山海情》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从沙地和草木中走出的首席科学家|回弹2021

林占熺一出院就到办公室观察特殊栽培菌草平菇的生长情况图据林良辉

对于新年的愿望,即将80岁的老人依然干劲十足,“有生之年,我希望在生态脆弱的地区,如黄河流域、青藏高原及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成功发展菌草产业,筑起黄河两岸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把菌草业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什么是菌草技术?用林占熺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改变传统的木材生产食用菌的方式,采用各种野草、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药用菌的综合性生物新技术。林占熺教授回忆,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椴木栽培技术,食用菌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不过,让他担心的是,当时在福建,农民大量消耗木材生产香菇、木耳等食用菌,能种菌的树都砍光了,“菌林矛盾”日益突出。

能不能用草来代替木头养菌种菇呢?当时,还在福建农业大学行政岗位工作的林占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新路来栽培食用菌,“我是农民的孩子,我在农村调研的时候就觉得用木头栽菇不符合我们中国的实际,为什么呢?首先我们的土地性质不同,农民不能等着树长出来砍了栽种菌菇;其次,我们的农民是穷人,是迫切希望能够发展产业来增加收入,而当时国外的一部分农民都很富裕,他们种食用菌只是增加财富而已。最重要的是,长期这样砍树,不利于环境保护,会造成水土流失。”

1983年,林占熺着手“以草代木”的研究,他率领研究团队利用闽西一些野生草本植物进行研究,一切工作都是“白手起家”,“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古今中外都没有这种栽培先列,过去的香菇、木耳、灵芝全部是用树种,没有用草的。”农村地区最常见的农作物秸秆、甘蔗渣、野草等都成为研究的材料,再加上借来的试管,林占熺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栽食用菌的艰难探索。数百个日日夜夜过去了,谁也说不清他付出了多少艰辛。缺少科研经费,他搭进了自己的生活费,还欠下了5万多元。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40多元的他,这是一笔沉重的债务。连他正在念小学的女儿也一脸严肃地对他说:“爸爸,你欠这么多钱,不是为我们家,我长大了不替你还。”

独家专访《山海情》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从沙地和草木中走出的首席科学家|回弹2021

《山海情》剧照

虽然不少人都不看好林占熺的努力,但经过不懈的钻研,林占熺最终取得了成功。1986年10月的一天,实验室的培养基里长出了一朵香菇,“以草代木”的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回想起当年的场景,年过古稀的林占熺依然激动不已:“我感觉发现了新大陆。以后发展菌业,可以不用砍树了!”

菌草技术诞生后,由于生产成本低,见效快,很快引起不少人关注,“我们希望做的是扶贫项目,要在老少边穷地区推广,栽培菌类的培养基,就需是田间地头最常见的植物,如农作物秸秆、芦苇、芒萁、五节芒、类芦等,成本很低。”林占熺回忆,那时几乎每天都会接待全国各地来学习的同志。当时,国家科技部把菌草技术列为国家科委“八五”国家级星火重中之重项目,在福建省51个县应用推广,合计增加产值22.46亿元。

林占熺和宁夏扶贫的缘分从1996年开始。林占熺回忆,1996年中组部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福建厦门举办了针对全国592个贫困县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培训班,特邀林占熺去介绍菌草技术。时任宁夏彭阳县委书记的柳富对这项技术很感兴趣,在和柳富交流中,林占熺详细询问了当地是否有玉米秆、小麦秆这样的作物秸秆,“他说那是有的,然后就邀请我去调研。我觉得保险点如果在窑洞或者墙垒起来的房间内栽培,技术是可以推广运用的。”随即,林占熺向福建省扶贫办汇报,建议对口帮扶,在宁夏发展菌草产业。也就在这一年,福建和宁夏结成帮扶对子,确定了“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扶贫协作机制。1997年闽宁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将菌草技术列为闽宁扶贫协作项目。

独家专访《山海情》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从沙地和草木中走出的首席科学家|回弹2021

林占熺和工作队员们跋涉千里,带着6箱菌草草种,来到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推广菌草技术。彭阳县冬天滴水成冰,昼夜温差大,林占熺担心影响食用菌生长,便建了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废弃的窑洞栽培食用菌。他和工作队员常常住在菇棚里,夜间起来检查菇房的温度变化。半年后,用作物秸秆栽培香菇、平菇、双孢菇等食用菌取得成功,但当地农民大多半信半疑。林占熺选了27个示范户,手把手教他们种蘑菇,这些农户当年的收入翻了一番还多。

和《山海情》中黄觉扮演的凌一农一样,林占熺奉献出他的科研技术,带领团队教村民种植双孢菇。为了给村民的生产保底,他甚至和当地政府签订了包销协议,团队成员分组为村民的产品跑销路。

至今,林占熺还珍藏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1999年10月2日在闽宁镇对菌草的测产——亩产鲜草10吨以上,是当地玉米产量的二至三倍。“有位当地的老人高兴得不得了,当即编了流传至今的顺口溜:‘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红星新闻对话林占熺

去宁夏推广菌草技术,我是抱着第二次长征的想法去的

红星新闻:今年播出的《山海情》让更多人知道了菌草技术,作为菌草技术的发明人,您有什么感受?

林占熺:确实这一路走过来,风风雨雨,风雨兼程,我们也终于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是一个新的信号。

红星新闻:《山海情》播出时,您有在看吗?

林占熺:是的,我在看,剧集制作完后我们就看了,我觉得他们演得很好,但是实际的环境更艰苦更困难。

红星新闻:《山海情》中,凌一农是被陈金山“骗”到了当地扶贫。现实中,您是什么情况下过去宁夏扶贫的?

林占熺:我们是主动去的,那里那么困难,不是主动去肯定不能坚持下来。当时去宁夏,我是抱着第二次长征的想法去的,福建两位老将军带着福建当时五十几个县的相关负责人,四十几次到我的实验室来参观,当时他们就商量,去宁夏推广菌草技术,我们应该去,这是我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服从国家的需要。

独家专访《山海情》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从沙地和草木中走出的首席科学家|回弹2021

红星新闻:到宁夏时,您是带着6个菌草的纸箱去的,到了宁夏后,情况是怎么样的?

林占熺:出发前,我和助手在学校小卖部要了6个肥皂箱,将菌草草种装入纸箱里,之后乘飞机来到宁夏。我还记得是1997年4月15日,当天晚上来到彭阳县,没顾得上吃饭,我们就打着手电去看窑洞情况。搞科研,在技术上是非常谨慎的,毕竟菌草的栽培要考虑天气、气候、湿度、温度等等,彭阳的窑洞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行?我不知道。

红星新闻:闽宁当时的情况怎么样?

林占熺:闽宁村就像《山海情》演的那样,是从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迁移到银川黄河滩区新建的一个移民村,这里地处宁夏贺兰山南麓的黄河滩区,距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仅70多公里,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极度荒凉,被当地人形容为“兔子不拉屎,雁过不落毛”。我们在闽宁的项目得到宁夏、福建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一大批农户通过发展菌草生产告别贫困。

独家专访《山海情》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从沙地和草木中走出的首席科学家|回弹2021

1997年林占熺(左一)带领科研团队首次在宁夏试种菌草(资料照片)

红星新闻:《山海情》播放之后给您的生活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林占熺:对于我们菌草行业有很大的推动,关注的人越来越多。

红星新闻:新的一年,您有什么愿望?

林占熺:希望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我和团队的年轻人一起,为我们中国人创建一个新的学科“菌草学”。现在菌草不仅能栽培菌类,也能防沙固沙,我们的一些高产优质菌草新品种已成为生态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希望菌草为黄河两岸筑起生态安全屏障,把菌草业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幸福草。

记者手记——

对林占熺教授的采访约了很久,他的助手非常抱歉地说明情况:自从《山海情》播出后,教授的工作更忙了,原定于11月初的例行体检都只能延后。

几天前,林占熺教授因为身体抱恙,还到医院进行了住院观察,所幸身体并无大碍,“没什么的,就是组织上关心我,一定让我去住院检查下。”说到自己的身体,老人家笑呵呵地说。

在采访后不久,林教授的助手给记者发来一段老人和他女儿的谈话内容,在这段谈话中,林教授一脸严肃地对女儿说:这个事啊,我从70年代就在想。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我们就是做好一个普通的兵,在大潮流、大格局、大历史面前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

那这个这大方向是什么呢?就是为国家做事,为人民服务。这样,才得到大家的支持。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 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独家专访《山海情》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从沙地和草木中走出的首席科学家|回弹2021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