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作者:全域鄉村

1934年12月6日,紅二十五軍近3000将士,在貨郎陳廷賢的帶領下,穿越入陝秘密小道,翻越大夫嶺,勝利進入陝西。

翻越大夫嶺的具體路線是,從龍駒古寨向南進入前、後虎峪,穿行雞冠石溝峽谷,翻越大夫嶺,出西茄子河後,從四合院一路向西,徹底甩開敵軍圍堵,直出鐵鎖關,成功進入陝西,實作戰略轉移。

當年的入陝秘密小道已經開發為紅色旅遊路線,修通了公路,供遊人遊覽、緬懷和紀念。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龍駒紅軍村

趁着冬天的好天氣,從五裡川、雙槐樹方向翻越大夫嶺,逆向重走當年紅二十五軍入陝的秘密小道。

從209國道從小河面向西折向328省道,過雙槐樹鎮繞過九龍山風景區,就是西茄子河。不甚寬的水泥路面公路,沿着西茄子河在峽谷裡蜿蜒而行。小溪在溝底流淌,太陽灑在山尖上,山上山下明暗對比強烈,仿佛兩重天一樣。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西茄村公交站

因為是逆行紅二十五軍長征翻越大夫嶺的線路自駕,遇到第一個岔路口就猶豫了。兩邊的路線都差不多,一大片竹林迎着岔路,在藍天的映襯下,蒼涼的遠山多了幾分生機。

路邊有“西茄村停靠站”的城鄉公交站牌。站牌上的示意圖隻是雙槐樹本鄉鎮轄區的示意圖。而紅二十五軍長征是從雙龍灣鎮(原磨溝口鄉)翻山過來的。地圖上并沒有紅軍長征行走的路線。猶豫片刻,對照地圖,向左的大路應該是當年紅軍出西茄河的路線。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西茄子河口

果然,過了岔路口,剛繞過一道彎,前面就顯出一座白色的三層建築,紅色大字在陽光下分外耀眼,“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八個字是豎着寫的。橫着還寫有“長征精神,永放光芒”八個大字。

沒錯,就是當年紅軍長征的路線。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紅軍村

這是西茄子河村開發的紅色旅遊驿站,當地人叫作紅軍村。可惜大門緊閉,裡裡外外看不到一個人。

三層建築的右側,沿河對岸還有一些仿軍事建築,飄着旗幟的旗杆,映着碉堡、瞭望哨之類的高台。一座用原木搭起的門樓,上面紅色的“長征”二字最為顯眼,中間是一個鮮豔的五星。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西茄子河紅軍村

不能進入觀看,隻能沿着河岸留戀觀望,甚是遺憾。拍下幾張照片聊作紀念,算是“到此一遊”。

溪流伴着公路一路向上,流水潺潺,河岸上到處都是紅色旅遊的印記。赓續紅色基因,不忘長征的艱辛。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河岸上的紅色元素

随着海拔的提升,路上斷斷續續開始出現殘雪,特别是個别彎道處,路面上被車輛碾壓過的積雪已經變成了冰,幸有養路勞工在在冰上撒了一層沙土,小心翼翼勉強可以通行。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翻越大夫嶺

終于,上到了垭豁處。

這就是大夫嶺嶺頭了。極目向東,視野開闊。腳下是飄在山腰上盤旋而下的公路,遠處,綿延起伏的群山波濤洶湧般沒有盡頭。

而在更遠處,依稀可以看到盧氏縣城高樓林立的清晰輪廓。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大夫嶺山路

高處不勝寒。雖然空氣晴朗、碧澈,陽光普照着群山,但周身的寒氣依然直逼肌膚。當年紅二十五軍将士當年衣着單薄,踏冰而來,該是何等的艱苦和豪邁。

同樣是十二月,不知道當時的天氣是今天這樣的陽光燦爛,抑或是飄着雪花。但無論如何,他們絕沒有像我們現在這樣的閑情逸緻去欣賞沿途的風景。他們隻有一往無前的氣概和舍我其誰的犧牲精神。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大夫嶺殘雪

下山很快。重走長征路,不敢奢談風景。我們是駕車而下,而紅軍将士是踏雪徒步行軍,二者天壤地别,不可同日而語。

到了溝底,漸漸有了人家。在一個村子的路邊,豎着一塊石碑,碑額上有光芒四射的紅星。停車觀看,是中共盧氏縣委、盧氏縣人民政府于2020年立的“樊建都先生懿行紀略”。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樊建都懿行碑

背陰碑記摘錄如下:

樊建都先生懿行紀略

樊建都先生(一九零六年二月—一九六零年九月),雙龍灣鎮後虎峪村雞冠石溝人,雖為布衣百姓,但多行善舉,深受贊譽。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五日,紅二十五軍長征夜宿望雲庵。次日,主力越大夫嶺,出茄子河,經寺合院向官坡進發。另一部行至雞冠石溝路邊打麥場時,人困馬乏,饑腸辘辘,就地休息。樊建都主動把紅軍迎到院子,與老伴燒水做飯,附近人家聞訊送去馍菜。飯畢,紅軍首長在院子古樹下開會議事,然後帶着戰士離開了。

……(後邊一段是說救助中原突圍部隊傷員的事迹)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樊建都故居

正在閱讀碑記時,路邊過來一位老鄉。指着對岸的一顆大樹和樹下的老房子說,那就是樊老先生當年居住的房子,當年就在那裡為紅軍将士提供飯食,紅軍首長議事的那棵大樹依舊茂盛如初。

樊建都先生當年居住的房子,是豫西山區傳統的土木結構房屋,土牆灰瓦,門窗用青磚砌就。樸素而不失莊重,這在深山區是比較好的房子了。

房後一棵大樹,滄桑而古拙,在深冬的嚴寒裡虬枝伸向藍天。樹上懸挂的綠色标牌,寫的樹齡為200多年,槲栎樹科。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樊建都門前的古樹

樹下和院子裡,是新鋪的石磚,整齊、平整,顯然是剛鋪上沒有多久。。

領我們來參觀老房子的老鄉原來就是樊建都老先生的後人。他告訴我們,縣、鄉裡專門出資、來人把老先生的房屋翻修一新,在院子和古樹下鋪上了石地闆,就是現在這個樣子。

老鄉打開樊建都老先生當年住過的老房子,屋子裡邊還是原來的樣子。外邊陽光很好,屋裡卻很黑,很久已經沒有住人了。除了幾件老式家具,空空蕩蕩的,後人都已經住進了新房子,隻有老房子還沉浸在過去的回憶裡。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樊建都老房子維修項目碑記

老鄉送我們到大路上的時候,說縣裡已經來這裡勘查規劃,要在老房子前邊修建一個紅軍廣場,緬懷紅軍長征的壯舉,紀念當地群衆迎接紅軍、提供飯食、救助傷員的感人故事。

在這裡,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紅軍長征途中,之是以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突破敵軍的層層圍追堵截,除了貨郎的舍身帶路外,還有沿途群衆真正把紅軍當做自己的隊伍而窮囊相助。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老房子

順着雞冠石溝下行,一路溪水相伴,山谷高深而狹窄。經過後虎峪、前虎峪,峽谷才慢慢開闊一些。不知道這裡為什麼叫做“虎峪”,但看着兩邊連綿起伏的大山,和茂密的桦栎樹林,莫非這裡因為山高林密,人煙罕至,而猛虎多有出沒嗎!

也正因為如此吧,這裡才成為紅軍入陝的秘密小道。紅二十五軍将士有如神助,而又恰如神兵,突破圍追堵截,成功實作戰略轉移,成為第一隻取得長征勝利的紅軍隊伍。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五裡堂

峽谷的出口,是一個叫做五裡堂,當地人叫菩薩堂的地方。這是一個古老的地名,雖然也有一棵古柏,但看着并不大。所謂的廟堂,也是建立的。

當年紅軍将士,就是從五裡堂進入前、後虎峪峽谷,翻越大夫嶺,出茄子河,西出官坡而進入陝南。

對紅軍将士而言,真正的菩薩,就是長征途中熱情迎接、救助、支援他們的大山深處的勞苦百姓!

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秘密小道,山區群衆是怎樣對待紅軍将士的

菩薩廟碑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