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作者:全域乡村

1934年12月6日,红二十五军近3000将士,在货郎陈廷贤的带领下,穿越入陕秘密小道,翻越大夫岭,胜利进入陕西。

翻越大夫岭的具体路线是,从龙驹古寨向南进入前、后虎峪,穿行鸡冠石沟峡谷,翻越大夫岭,出西茄子河后,从四合院一路向西,彻底甩开敌军围堵,直出铁锁关,成功进入陕西,实现战略转移。

当年的入陕秘密小道已经开发为红色旅游路线,修通了公路,供游人游览、缅怀和纪念。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龙驹红军村

趁着冬天的好天气,从五里川、双槐树方向翻越大夫岭,逆向重走当年红二十五军入陕的秘密小道。

从209国道从小河面向西折向328省道,过双槐树镇绕过九龙山风景区,就是西茄子河。不甚宽的水泥路面公路,沿着西茄子河在峡谷里蜿蜒而行。小溪在沟底流淌,太阳洒在山尖上,山上山下明暗对比强烈,仿佛两重天一样。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西茄村公交站

因为是逆行红二十五军长征翻越大夫岭的线路自驾,遇到第一个岔路口就犹豫了。两边的路线都差不多,一大片竹林迎着岔路,在蓝天的映衬下,苍凉的远山多了几分生机。

路边有“西茄村停靠站”的城乡公交站牌。站牌上的示意图只是双槐树本乡镇辖区的示意图。而红二十五军长征是从双龙湾镇(原磨沟口乡)翻山过来的。地图上并没有红军长征行走的路线。犹豫片刻,对照地图,向左的大路应该是当年红军出西茄河的路线。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西茄子河口

果然,过了岔路口,刚绕过一道弯,前面就显出一座白色的三层建筑,红色大字在阳光下分外耀眼,“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八个字是竖着写的。横着还写有“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

没错,就是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红军村

这是西茄子河村开发的红色旅游驿站,当地人叫作红军村。可惜大门紧闭,里里外外看不到一个人。

三层建筑的右侧,沿河对岸还有一些仿军事建筑,飘着旗帜的旗杆,映着碉堡、瞭望哨之类的高台。一座用原木搭起的门楼,上面红色的“长征”二字最为显眼,中间是一个鲜艳的五星。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西茄子河红军村

不能进入观看,只能沿着河岸留恋观望,甚是遗憾。拍下几张照片聊作纪念,算是“到此一游”。

溪流伴着公路一路向上,流水潺潺,河岸上到处都是红色旅游的印记。赓续红色基因,不忘长征的艰辛。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河岸上的红色元素

随着海拔的提升,路上断断续续开始出现残雪,特别是个别弯道处,路面上被车辆碾压过的积雪已经变成了冰,幸有养路工人在在冰上撒了一层沙土,小心翼翼勉强可以通行。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翻越大夫岭

终于,上到了垭豁处。

这就是大夫岭岭头了。极目向东,视野开阔。脚下是飘在山腰上盘旋而下的公路,远处,绵延起伏的群山波涛汹涌般没有尽头。

而在更远处,依稀可以看到卢氏县城高楼林立的清晰轮廓。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大夫岭山路

高处不胜寒。虽然空气晴朗、碧澈,阳光普照着群山,但周身的寒气依然直逼肌肤。当年红二十五军将士当年衣着单薄,踏冰而来,该是何等的艰苦和豪迈。

同样是十二月,不知道当时的天气是今天这样的阳光灿烂,抑或是飘着雪花。但无论如何,他们绝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的闲情逸致去欣赏沿途的风景。他们只有一往无前的气概和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大夫岭残雪

下山很快。重走长征路,不敢奢谈风景。我们是驾车而下,而红军将士是踏雪徒步行军,二者天壤地别,不可同日而语。

到了沟底,渐渐有了人家。在一个村子的路边,竖着一块石碑,碑额上有光芒四射的红星。停车观看,是中共卢氏县委、卢氏县人民政府于2020年立的“樊建都先生懿行纪略”。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樊建都懿行碑

背阴碑记摘录如下:

樊建都先生懿行纪略

樊建都先生(一九零六年二月—一九六零年九月),双龙湾镇后虎峪村鸡冠石沟人,虽为布衣百姓,但多行善举,深受赞誉。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五日,红二十五军长征夜宿望云庵。次日,主力越大夫岭,出茄子河,经寺合院向官坡进发。另一部行至鸡冠石沟路边打麦场时,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就地休息。樊建都主动把红军迎到院子,与老伴烧水做饭,附近人家闻讯送去馍菜。饭毕,红军首长在院子古树下开会议事,然后带着战士离开了。

……(后边一段是说救助中原突围部队伤员的事迹)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樊建都故居

正在阅读碑记时,路边过来一位老乡。指着对岸的一颗大树和树下的老房子说,那就是樊老先生当年居住的房子,当年就在那里为红军将士提供饭食,红军首长议事的那棵大树依旧茂盛如初。

樊建都先生当年居住的房子,是豫西山区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屋,土墙灰瓦,门窗用青砖砌就。朴素而不失庄重,这在深山区是比较好的房子了。

房后一棵大树,沧桑而古拙,在深冬的严寒里虬枝伸向蓝天。树上悬挂的绿色标牌,写的树龄为200多年,槲栎树科。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樊建都门前的古树

树下和院子里,是新铺的石砖,整齐、平整,显然是刚铺上没有多久。。

领我们来参观老房子的老乡原来就是樊建都老先生的后人。他告诉我们,县、乡里专门出资、来人把老先生的房屋翻修一新,在院子和古树下铺上了石地板,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老乡打开樊建都老先生当年住过的老房子,屋子里边还是原来的样子。外边阳光很好,屋里却很黑,很久已经没有住人了。除了几件老式家具,空空荡荡的,后人都已经住进了新房子,只有老房子还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樊建都老房子维修项目碑记

老乡送我们到大路上的时候,说县里已经来这里勘查规划,要在老房子前边修建一个红军广场,缅怀红军长征的壮举,纪念当地群众迎接红军、提供饭食、救助伤员的感人故事。

在这里,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途中,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突破敌军的层层围追堵截,除了货郎的舍身带路外,还有沿途群众真正把红军当做自己的队伍而穷囊相助。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老房子

顺着鸡冠石沟下行,一路溪水相伴,山谷高深而狭窄。经过后虎峪、前虎峪,峡谷才慢慢开阔一些。不知道这里为什么叫做“虎峪”,但看着两边连绵起伏的大山,和茂密的桦栎树林,莫非这里因为山高林密,人烟罕至,而猛虎多有出没吗!

也正因为如此吧,这里才成为红军入陕的秘密小道。红二十五军将士有如神助,而又恰如神兵,突破围追堵截,成功实现战略转移,成为第一只取得长征胜利的红军队伍。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五里堂

峡谷的出口,是一个叫做五里堂,当地人叫菩萨堂的地方。这是一个古老的地名,虽然也有一棵古柏,但看着并不大。所谓的庙堂,也是新建的。

当年红军将士,就是从五里堂进入前、后虎峪峡谷,翻越大夫岭,出茄子河,西出官坡而进入陕南。

对红军将士而言,真正的菩萨,就是长征途中热情迎接、救助、支持他们的大山深处的劳苦百姓!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秘密小道,山区群众是怎样对待红军将士的

菩萨庙碑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