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期,各地軍閥混戰,天下大亂,蔣介石本也是這曆史漩渦中的一粒不起眼的塵埃,不過是上海灘的一個小混混而已。但是俗話說得好,時勢造英雄,蔣某人後來的人生可以說是到達了巅峰,他的飛黃騰達的背後,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益于幾個重要的人物相助,其中,有一名他的結拜把兄弟張靜江功不可沒。

張靜江于1877年出生在浙江湖州一個江南絲商巨賈之家,他的祖上幾代人都是有名的富商,到了父親這一代時,張家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财富,南浔張家資産頗大,是南浔“四象”之一。一出生,張靜江就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個非常成功的商人,他是第一個在法國開商行的華人,在巴黎開辦的通運公司從中國運銷茶葉、綢緞、地毯、漆器,以及古董、字畫,“獲利之巨,無法估計”。
1905年,張靜江與孫中山在赴法的輪船上相遇,之後便成為終身摯友,一直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籌資助款,張靜江加入同盟會,之後便積極介紹浙江南浔的富豪們加入到革命的陣營中。
值得一提的是,張靜江與後來的民國總統蔣介石也關系匪淺,早年間蔣介石窮困的時候,經常向他借錢,據說今天的南京市檔案館還存着蔣介石的借條,有一寸多厚。蔣介石就是靠着這些借款籠絡上下左右,得以站穩腳跟。
蔣介石讨伐袁世凱時成為通緝犯,是躲在張靜江家裡才躲過一劫,後來兩人拜為把兄弟,張靜江是蔣介石的二哥。蔣當黃埔軍校校長,是靠元老張靜江的竭力推薦。蔣介石北伐,是張靜江提名的,而且坐鎮後方,為他籌集軍饷;汪精衛和蔣介石鬧對立,張靜江出來調解;蔣介石娶陳潔如,是張靜江做媒,後來蔣介石迎娶宋美齡,又是張靜江出面把陳潔如安排到美國。總之,張靜江真是幫蔣幫到家了。
張靜江在蔣介石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蔣早年曾給張靜江寫過一封信,信中說:“自遇恩公,中正猶如枯木逢春……栽培之情,猶如草木仰之泰山……”寥寥數語,道出蔣介石曾對張靜江的感恩之深和推崇之高。還有緻戴季陶的信中将張靜江與孫中山先生作比較:“吾謂孫先生待友,其善處在簡直痛快,使人畏威感德;靜江待友,其善處在不出微言,使聞者自愧。”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在蔣介石的心目中張靜江的地位之高。因為就蔣介石所言,能夠與“國父”相提并論者,唯有張靜江一人。
由于張靜江的鼎力相助,後來蔣大權在握後,曾讓張靜江擔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地位很高,且受人尊敬,他被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今天,我們不說張靜江如何當官,單一說說他女兒四小姐張荔英嫁給大自己31歲,比如自己父親還大2歲月的愛情故事。
張靜江和原配妻子姚蕙一共育有五個女兒,而且一個比一個漂亮,被人稱“五朵金花”,而其中四小姐張荔英是姿色和才華最為出色的那一個,張荔英從小就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樣,其他女孩子都是文弱娴靜的,可是張荔英深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就有一股子女俠範,富有英氣和勇敢,性格也剛強,很喜歡一些武俠英雄。在别的姑娘研究衣服包包的時候,她卻在進行騎馬、打獵等運動。
不過張荔英很喜歡畫畫,有着過于他人的天賦,父母對此也重點培養,還專門在外國請來了老師。她先後在巴黎、紐約和上海接受繪畫教育,24歲那年,她還參加了巴黎秋季沙龍,這是當年世界最大的綜合性藝術展。
而就在辦畫展上,張荔英在巴黎邂逅了真命天子陳友仁,陳友仁也是民國有名的傳奇人物,著名外交家,孫中山先生的英文秘書和外事顧問,早年在英國讀書,辛亥革命後回國。他在回國臨上船時申明說:“我是中國人!”遂撕掉了英國身份證及護照,随手抛入大海。孫先生去世的時候,也是陳友仁在身邊筆錄遺囑,可謂是非常優秀的。
陳友仁曾經參加了許多重要會議,曾擔任過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有“鐵腕外交家”的美譽,不過,張荔英遇見陳友仁的時候,陳友仁早就已經過了自己輝煌的時刻,不僅政治生涯的巅峰期已經過去,正過着非常艱難的流亡生活,而且年齡也已經是一個55歲的“老頭”了。
而這個時候的張荔英才24歲,人生大好年華才剛剛開啟,就算這樣兩人也是一見如故,或許因為張荔英周邊的華人男性太少,初識陳友仁時,張荔英竟被他的談吐吸引,很快墜入了愛河,無所畏懼在一起了。陳友仁比張荔英的父親張靜江還大2歲,張荔英知道自己父親一定不會同意,但是張荔英不顧一切反對,直接給父親一封信表示非陳友仁不嫁。
張靜江一聽到這個消息,當即氣得臉都白了,表示堅決反對,這老頭比女兒整整大了31歲,還比自己大2歲,叫自己爸爸怎麼行呢?更何況陳友仁在政治上的觀點與張靜江也大相徑庭,張靜江是蔣介石的“二哥”,而陳友仁則,是個反蔣的“死硬分子”。女兒嫁給他之後,他好多年都在流亡中,沒有一個安定的地方,這如何能讨老丈人的歡心?
然而張家注定是個出“奇人”的地方,張靜江被孫中山譽為“民國奇人”,張荔英女承父志,亦是個敢為天下所不敢為的傳奇女性,她不會嫁給一個平庸的人,性格中注定是要嫁給一個不同尋常的人。她原本是抱獨身主義的,但這個主義被陳友仁的出現給打破了。
她當初還是盡可能地争取老爸的支援的,她在給父親的一封信中說:“此次上書,有關女終身大事,頗望大人閱後亦樂意,而且賜以允可為盼。女自前年陽曆十月間,孫中山夫人來巴黎時,承彼介紹,得晤陳君友仁,于是因意見相合,結為朋友,時相過從,繼而由友誼轉為敬愛。彼即有與女結婚之意。初女以自幼所受教育與衆不同,拟終身不嫁,專心于美術,或可造成一身之幸福。本無更改之意。及至再三熟思,似原意尚屬不對。緣女雖萬難有意于平常之男子,然意出衆如陳君者,若有意敬愛一女子,其女子當以為榮也。陳君之性情、才學,作為男子中之特色,可無異議。
其于中國外交,對世界之工作,亦良可稱述之。至于陳君别種長處,不勝枚舉,女為美術學徒,而何為真美術,深知選擇之故,決意将從前終身不嫁之意取消。陳君對于關心政治、學文學之外,彼亦系一愛美術者,是以彼甚愛女之工作,且贊成女必須繼續學上。故女意将來對于美術上,亦定能大為發展也。陳君意,一接到大人允許之答複,無論函電,即拟與女在巴黎成婚,後拟在巴黎居一二年,使女得繼續學習美術,而彼亦得完成其所著作之書。将來歸國,拟取道美洲,并于美洲各處演講‘中國之将來’。務祈大人見信後速賜複音,以成全女終身美事,不勝盼甚,禱甚……”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當老爸的還有什麼辦法呢?論口氣,女兒哪裡是在征求老爸的意見呢?分明是在下“最後通牒”嘛!
1930年,24歲的張荔英不顧父親反對,毅然嫁給了陳友仁,兩人在巴黎舉辦了一場樸素的婚禮。之後,張荔英随陳友仁回到了國内。可惜好景不長,兩人先是在香港度過了十年美好時光。1941年,日軍占領香港,兩人因為身份特殊,被日軍拘捕。後轉移至上海,又被軟禁,陳友仁于1944年因心力衰竭去世,那一年,張荔英30多歲。張荔英則撐到了抗戰結束,陳友仁離世後,她再也沒有牽挂,離開了上海這個傷心地,前往了新加坡定居。
在新加坡的日子裡,張荔英重拾了自己的繪畫夢想。而經曆過一切種種後,張荔英的繪畫技藝也越來越高超,其甚至成了“新加坡六大先驅畫家”之一。其也一直活到了1993年,享年87歲。
本文參考資料:《傳奇女子張荔英:從民國名媛到新加坡“國寶”級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