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争我們都知道,結果是大清敗了,敗得一塌糊塗。那麼如果當年清政府就是不投降,日本有能力打下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嗎?結果還是沒有一點可能性。
甲午戰争大清是敗了,不僅海軍敗了,陸軍也敗了。其實客觀說整體實力上大清絕對不是當時日本的對手,但如果日本要發動全面戰争的話,那麼别說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了,日本根本打不了多久的。

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的實力沒有達到碾壓式,雖說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開始了工業化。而大清處于封建制度,還是農業社會。但日本的工業發展水準也不足以讓日本對大清産生降維打擊的可能。
這是日本不可能打赢這場戰争的根本原因所在。但如果戰争繼續打下去的話,日本必然會占領大清的一些地盤,甚至也有打進北京的可能性。
從實力對比來看,大清的确處于下風。日本軍隊從數量、素質、組織、武器裝備等幾個方面,均領先清朝軍隊一大截。這裡說的數量僅僅是大清的近代化軍隊,至于那些老爺兵不包含在内的,也沒有什麼用。
但日軍的數量有限,日本常備軍有七個師團,士兵人數20萬,在甲午戰争中明顯比大清投入的軍隊要多。
清軍倒是經曆了幾次改革,但都以失敗告終了,當時與日本對抗的陸軍還是以李鴻章的淮軍為主,差距是明顯的。
至于海軍,差距也不小。大清有四支海軍,艦船倒是不少,但千噸以上的數量是有限的,大部分還都是小型船隻以及舊船等非主力艦。尤其是除了北洋海軍外,其他三支艦隊明顯實力不足。
我們就按照北洋艦隊都被打沒了,那麼其他三支艦隊來增援,雖說結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但對于日本的登陸是影響很大的。
就算李鴻章的淮軍打光了,不代表大清有變得手無寸鐵了,到時候日本人就會知道大清的反抗到底有多麼的全面和徹底。
同時,大清的統治者面對侵略者的态度也是很關鍵的。雖說當時武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戰争的勝負,但如果當初清政府咬緊牙關,堅決對抗,那麼甲午戰争的結果不會這麼慘。
而且日本本身沒有多強大的實力,一旦把主力調入大清,打一場消耗戰的話,那麼日本沒有多久必然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