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為什麼說“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将軍銜”?

董其武,山西河津人,1919年奔赴太原,考入閻錫山創辦的斌業學校,1926年,參加了号稱“鐵軍”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後任少校支隊長,并參加北伐戰争。

1928年,投資傅作義部,因戰鬥英勇,很快被提升為少校參謀。“九一八事變”後,即率部進行抗日,參加長城戰役,重創日軍,後因在抗戰中屢次克敵,功勳卓著,被譽為“抗日民族英雄”。

1949年1月21日傅作義宣布北平和平解放,董其武響應毛主席的“綏遠方式”,于1949年9月19日,率部在綏遠省宣布起義。

新中國成立後,曆任綏遠省政府主席、23兵團司令、69軍軍長、全國政協常委。1955年授銜時,董其武被授予上将軍銜,他拒辭不受,但毛主席說:“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将軍銜”,并在懷仁堂親授董其武一級解放勳章。

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為什麼說“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将軍銜”?

01◆少年立志,以四個第一考取軍校

董其武1899年11月27日出生于山西省河津縣固鎮村北街董家巷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舊社會窮人的孩子要想讀書那是難上加難,好在董其武的舅舅是個私塾先生,他從6歲起就在舅舅的私塾讀書識字,不到10年,這個刻苦的孩子就把舅舅私塾的課程全讀完了,但也馬上面臨辍學。

董其武感歎命運的不公,隻能苦悶的寫下兩句話貼在舅舅的炕頭上:“璞玉藏石,何日得逢卞和氏;幹将浮土,幾時得遇茂仙翁?”

這兩句話看似簡單,實則彰顯了少年董其武的文化底蘊和遠大抱負。而且正因這兩句話,讓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這個“貴人”,就是董其武舅舅的李天培老先生。

李老先生看到這兩句話後眼前一亮,他立馬資助董其武到河津縣讀高小,接受更加系統的新式教育。

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為什麼說“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将軍銜”?

1918年7月,19歲的董其武和幾個同學一起報考山西督軍閻錫山在省城太原創辦的斌業中學,這個學校是專門培養初級軍官的,對董其武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家貧的董其武為了省錢,連毛驢車都舍不得坐。420多公裡的路程,他一個人步行走了整整8天,終于從河津縣趕到太原參加考試。

斌業中學的招生考試科目包括國文、算術、體育和檢查體格。參加考試的共有7500多人,董其武冷靜答題,沉着應戰,最終以4個第一的優異成績名列榜首,該校首批正式錄取了1200人。

4年下來,董其武因成績優異,于1922年被保送進入斌業專門學校。在這所學校的2年裡,他不僅學習軍事科目,還學習了解析幾何、立體幾何、實體和法文等課程,尤其以數學和法文成績最為突出。同學們都認為他畢業後可以順理成章的留校任教,然而,一場意外改變了董其武的人生軌迹。

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為什麼說“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将軍銜”?

02◆參加北伐“鐵軍”,投效傅作義

1924年3月,也就是董其武畢業前3個月,斌業專門學校安排學員植樹,擔任班長的董其武為了保護同學,和大家一起教訓了督軍府一個飛揚跋扈的副官。

這下可壞了事,督軍府的人找到學校興師問罪,校長榮鴻胪答應一定查明懲辦。董其武心懷憤懑,拒寫悔過書,隻得離開了學校。

1926年夏,董其武參加了号稱“鐵軍”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被任命為特務營黨代表,後升任第四軍北伐先遣縱隊少校營長、少校支隊長(相當于團長編制)。

先遣縱隊軍紀嚴明,在轉戰豫皖各地中所向披靡。董其武改任營長,不久又升任中校副團長。

1928年“甯漢合流”後,董其武因對老蔣編遣非嫡系部隊的做法不滿,與14位北伐時的校級軍官到上海另謀出路,後來又輾轉投到了時任天津警備司令傅作義麾下,後因軍功屢屢晉升。

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為什麼說“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将軍銜”?

“九一八事變”後,董其武立即寫請戰書上報傅作義要求抗日。1933年,他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在懷柔縣阻擊日軍連續血戰15個小時,打退敵人10次進攻。

1936年11月,綏遠抗戰開始,頭一仗便是董其武指揮的紅格爾圖戰役。他以奇襲搗毀了日軍及匪首指揮部,并擊落敵機一架。

這場戰役戰果顯著,鼓舞人心。毛主席派南漢宸攜其親筆賀信及繡有“為國禦侮”的錦旗表示慰問,稱綏遠抗戰為“全國抗戰之先聲”。

從1933年參加長城抗戰到1945年日本投降,董其武堅持抗戰12年,被譽為抗日民族英雄。

由于戰績突出,他先後擔任國民黨陸軍第38師89團中校團副,陸軍第28師上校團長,國民黨陸軍第68師218旅少将旅長,陸軍第101師中将師長,陸軍第35軍中将軍長,晉陝綏邊區總司令部副總司令,綏遠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1947年6月,老蔣授予董其武上将軍銜,然而董其武早已對腐敗的國民黨政權失去了信心,他表面上接受了這個軍銜,私下卻打算另謀出路。

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為什麼說“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将軍銜”?

03◆棄暗投明,響應毛主席的“綏遠方式”

先來說說“綏遠方式”是怎麼回事。

它的提出源于1949年3月5日召開的中國共産黨七屆二中全會,毛主席總結中國共産黨解決三大戰役後剩餘的100多萬國民黨軍隊的3種方式為:

用戰争去解決敵人,即“天津方式”;在敵人主力被消滅的前提下,迫使敵軍用和平方法,迅速地徹底地按照人民解放軍的制度改編為人民解放軍,避免傷亡和破壞,即“北平方式”;“綏遠方式”是有意識地儲存一部分國民黨軍隊,讓它原封不動,或者大體不動,一段時間之後再改編為人民解放軍。

“綏遠方式”是中共中央、毛主席透徹分析全國和綏遠的革命形勢後制定的戰略決策。

1949年1月21日,董其武的老上司傅作義宣布北平和平解放,1月22日,董其武飛抵北平面見傅作義,表明要追随傅司令走和平之路。

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為什麼說“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将軍銜”?

經過半年多時間的接洽和籌備,1949年9月19日,“綏遠和平起義通電簽字儀式”在鹿城標頭舉行,董其武等37人依次簽了名,正式宣告脫離國民黨反動派。

此後,10萬綏遠大軍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參加了全國解放戰争。1949年10月1日,綏遠軍民隆重舉行慶祝開國大典暨綏遠和平起義大會,董其武激動地賦詩抒懷:

“為迎春風排萬難,義旗終插青山巅。棄暗投明黨指路,起死回生恩勝天。從今矢志勤改造,他日立功贖前愆。任務不計多艱苦,喜見萬民解倒懸。”

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為什麼說“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将軍銜”?

04◆血染北韓戰場,榮獲北韓最高獎賞

1950年6月25日,北韓戰争爆發。董其武希望原綏遠起義部隊赴朝參戰,得到毛主席的準許。

1951年9月1日,主席親自簽發《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指令》,指令董其武率領志願軍第23兵團(原綏遠起義部隊改編)入朝,主要任務是修建泰川、院裡、南市3個飛機場,并擔負後方警戒。

雖說董其武率部在後方修建飛機場,但是同樣遭到美國空軍的狂轟濫炸。美國空軍于10月18日、22日、28日輪番轟炸機場工地,共投擲炸彈8379枚,炸死炸傷官兵700多人,第23兵團戰士的鮮血染紅了機場工地,但是董其武和将士們誓死也要完成既定任務,沒有絲毫退縮。

3個月後,将士們冒着生命危險,出色地提前完成了南市、泰川、院裡機場修建任務。

毛主席發來賀電,北韓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董其武等6人自由獨立二級勳章,整個23兵團6000多人立功受獎,并發來誠摯的感謝信。

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為什麼說“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将軍銜”?

05◆毛主席: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将軍銜

綏遠起義後,董其武任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1955年春,人民解放軍将軍授銜方案下發後,董其武被授予陸軍上将軍銜。在讨論研究時,軍以上幹部都同意董其武為上将軍銜,可董其武自己則認為定得太高,就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請求降為中将軍銜。

毛主席看完信後,堅決不同意,并讓楊成武轉告董其武:“他是有名的起義将領,根據功勞、貢獻與資曆,應該授上将軍銜,誰有意見也不能降低,這是黨的政策。但是你楊成武不同,你是共産黨員,是可授可不授上将軍銜的,而董其武則是不可不授上将軍銜的!”

1955年9月底,周總理在國務院禮堂親授董其武上将軍銜,毛主席在懷仁堂親授董其武一級解放勳章。

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為什麼說“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将軍銜”?

寫在最後:

1982年,年事已高的董其武決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成為一名中共正式黨員,于是第4次向黨組織提出申請,堅決要求入黨。當年12月13日,北京軍區司令員秦基偉向董其武宣布:“鄧小平主席親自準許你加入中國共産黨!”

83歲的董其武十分激動,寫下兩句話:“聞道雖晚志不衰,甘将餘生獻人民”,并賦詩一首《入黨感懷》:

“欣逢盛世開太平,願為蒼生獻此生。行見華夏樂小康,更期世界跻大同。”

1989年3月3日,董其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