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默特之聲歡迎您
元末農民大起義,朱元璋的義軍占領并定都南京,改國号為明。1368年7 月,徐達、常遇春率朱明的北伐軍進逼元大都,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倉皇出走 應昌,大一統的元王朝在全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但是,此後二百多年時間裡,在元朝舊有的版圖上始終并存着兩個對峙的政治武裝集團—— “朱明” 和 “北元”。戰争連年不斷,明朝力圖以武力征服實作統一,而元順帝的後人 又始終努力去圓“大元帝國”的舊夢。無論戰争彼此或勝或負,或攻或守, 人民群衆總是戰争最直接受害者。結束戰争,友好往來,和平相處是人民群 衆的共同要求。順應這一潮流和人民意願并發揮巨大作用的是蒙古族傑出的 政治家阿勒坦汗。
阿勒坦汗(1507— 1582年),即俺答汗,明史稱俺答,出身于孛爾隻斤氏 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孫,達延汗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的次子。阿勒 坦汗從十三歲始,秉承其祖父達延汗的遺旨,協助其長兄墨爾根濟農,統一 了西部地區各部落,建立了較為鞏固的統一政權。墨爾根濟農謝世後,阿勒 坦汗又發揮政治、軍事各方面的才能,沖破一切障礙,團結長城内外各民 族、各部落、以土默特這塊富庶的根據地為中心,恢複和發展了牧、農、手 工業,保障了部民的安定生活。阿勒坦汗勢力範圍的進一步增強和擴大,迫 使蒙古小王子博迪阿勒克汗東遷遼東,其他大部分蒙古部落也在一定程度上 俯首聽命,成為繼達延汗蒙古中興之後又一傑出代表人物。
以牧業經濟為主的蒙古地區,“人不耕織,地無他産,鍋釜衣給之具,均 仰仗中原農業地區。”而明朝軍隊的戰馬,中原地區耕畜,也多依賴于蒙古。雙方經濟上的互補和聯系是客觀要求。這種聯系當時主要以“進貢”和 “互 市”兩種形式進行。這種貢、市形式随着蒙、明關系的變化而時續時斷,至 十五世紀初,由于明朝窮兵黩武,一意孤行,對塞外實行封鎖,通貢停止, 互市幾乎全部中斷。在通貢互市中斷四十年後的嘉靖二十年(1541年),阿勒 坦汗主動派使者到大同陽和寨要求與明朝重開通貢互市,并保證今後“令邊 民墾田塞中,夷衆牧馬塞外,永不相犯。”(《明實錄 世宗實錄》 )然而明方 卻認為“其貢不可信”,不僅拒絕要求,且磔殺使者,傳首九邊示衆。阿勒坦 汗被迫在以和平方式積極争取的同時,采取武力襲擾,以圖明廷改弦易張。在種種努力不能奏效的情況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阿勒坦汗率軍直接 攻取北京,腐朽的明廷在這一突然襲擊下,毫無招架之力,蒙古軍隊的前鋒 百餘騎進至北京安定門校場口,明廷則亂作一團。阿勒坦汗審時度勢,在各 地救援明軍到來之前,主動退卻,釋放被俘内官,令其為皇上呈送要求通貢 互市的書信。明廷在阿勒坦汗的軍事打擊下勉強答應通貢重開馬市,雖仍以 苛刻的條件刁難,阿勒坦汗為表示誠意仍在開市時親臨馬市獻“九日之貢”,并告誡諸部首領,互 市 時 “毋飲酒失事,市馬必身腰長大,毛齒相應”。至 1570年 ,阿勒坦汗以其愛孫把漢納吉逃人明方一事為契機,積極談判溝通, 在明廷首輔高拱、閣臣張居正和宣大總督王崇古的力主下,使蒙明友好通貢 互市全面實作。蒙 漢 人 民 “交易不絕、東自海冶,西盡甘州,廣袤五千裡, 無烽火警。”(方孔炤:《全邊略記》)僅三四年時間,明朝北部“邊疆水路屯 田,悉墾治如内地。” (《全邊略記》)
在經濟聯系得到恢複的同時,明朝與蒙古之間的政治關系也得到進一步 加強。隆 慶 五 年 (1571年)三月,明廷封阿勒坦汗為順義王,發給鍍金銀 印,至此,雙方确認了政治上的隸屬關系。1582年阿勒坦汗逝世,他所開創 的友好關系在其夫人鐘金(三娘子)以及第二、第三代順義王的努力下,一 直保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安定局面。是以,三娘子也被明廷封為忠順夫人《 現存的于1606年重修美岱召泰和門石刻匾額,上 書 “皇圖永固,帝道鹹甯, 萬國樂業,四海澄清”以及落款“大明金國”,可以看出阿勒坦汗及其後人雖 以金國之稱,但已明白無誤地冠以大明之下,承認它是大明朝的一部分。并 對朱明的皇權帝道予以首肯。這在結束二百多年分裂、促進中華民族統一 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早在元蒙王朝,忽必烈可汗曾尊西藏高僧八思巴為帝師,令其建立蒙古 文 字 (稱八思巴蒙文),又皈依佛法。以後各代帝王也如此效法,崇信唯謹, 但是并沒有把佛教立為國教,蒙漢各族信衆的各宗教相容并包。喇嘛教也隻 是在宮廷貴胄中間盛行,而一般牧民群衆仍以薩滿教為主要信仰。元衰亡退 居大漠後,除少數貴族仍信奉喇嘛教外,薩滿教作為主要宗教信仰控制整個 草原。
阿勒坦汗本人早年信奉薩滿教。嘉靖二十年(1541年),阿勒坦汗派石天 爵等到大同要求入貢時曾說:“……近以貢道不通,每歲人掠,因人畜多災 疾, 蔔之神官謂之宮吉, (《明世宗實錄》 )這裡的所謂神官就是薩滿教的 巫 師 (薩滿),從這裡可以佐證他當時的信仰。但長期的征戰生活,特别是 1544年、1559年和 1570年的幾次遠征甘肅、青海并在青海居留兩年,多次與 信奉喇嘛教藏族僧衆頻繁接觸,尤其是同殺生祭靈等野蠻教俗的薩滿教作了 比較之後,逐漸對喇嘛教有了較深的了解;喇嘛教中的許多藏醫給常年征戰 的阿勒坦汗的傷病員療傷治病得以康複,更使他對喇嘛教産生了好感。此 夕蔔,從阿勒坦汗自身的心理軌迹看,躍馬馳騁,征戰大半生之後,也極希望有一個精神寄托,更希望有一個統一的思想和意志來作為整個部族的精神支 柱。
1571年,西藏阿興喇嘛來到阿勒坦汗的領地,阿興喇嘛通過回顧曆史對 照現實,非常詳細地介紹了喇嘛教的教義、教規和各種戒律,意在規勸阿勒 坦汗信奉喇嘛教(黃教)。此後,已與喇嘛教有過多次接觸的阿勒坦汗的侄子 鄂爾多斯部庫圖克台徹辰 洪台吉也奏請他皈依佛教。自1574年,阿勒坦汗三 次派使臣前往拉薩,邀請西藏高僧索南嘉措(即達賴三世)會面,開始了藏 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全面傳播。
轉載自《塞 外 城 寺 一 美 岱 召》
掃碼擷取“土默特之聲”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