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時期,沙場立功,封妻蔭子,是不少武将的夢想。但戰功太大了也不是好事,功高震主的人結局往往比較悲慘。比如戰國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一生為秦國征戰,連下敵國70餘城,長平之戰更是坑殺趙卒40萬,為秦統一天下立下了大功。但由于功高震主,最終被秦王賜死。再比如雍正時期的年羹堯,平定羅蔔藏丹津後,雍正曾稱他為自己的“恩人”,但結果咋樣呢?還不是一樣因為功高震主被賜死了。

除了白起和年羹堯之外,還有一個人也是因為功高震主被殺的,他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韓信是江蘇淮陰人,早年的時候十分貧窮,靠人接濟為生,有時候還到别人家裡混飯吃,是以當地許多人都看不起他。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各地紛紛響應,楚國貴族項梁也乘機拉起了一支隊伍,韓信從中看到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投奔了項梁。
項梁戰死後,項羽接替了他的職位,韓信又跟随了項羽,但項羽并沒有重用韓信,隻讓他當了一個郎官。郁郁不得志的韓信在不久後投奔了劉邦,但劉邦同樣沒有重用他。才能得不到施展的韓信決定再次跳槽,還好蕭何及時把他追了回來。在蕭何的再三舉薦之下,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将,之後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先後率軍滅掉了魏、趙、燕、齊四個國家。為了表彰韓信的戰功,劉邦封他為齊王。此時的韓信手握重兵,成了劉邦和項羽之外最大的一支勢力。
後來劉邦和項羽在荥陽決戰,雙方打得難解難分,這時韓信就成了左右戰局的勝負手,劉邦和項羽紛紛派人來拉攏他,韓信一時志得意滿。此時他的手下卻看出了危機,認為他“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将來很難被劉邦所容,是以勸他乘機自立,靜觀待變。但韓信卻認為自己立有大功,又手握重兵,就算劉邦日後稱帝,也不敢拿自己怎麼樣。于是極度自信的韓信出兵幫助劉邦把項羽給滅了,結果劉邦稱帝之後就把韓信給抓了起來,最終被呂後處死。韓信死後,劉邦失去了最可信賴的一位軍事統帥,這才有了白登之圍,如果這次領兵的是韓信的話,斷然不會是這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