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急診送來斷成 4 節的前臂,主任在手術台上熬了 17 個小時

本文作者:薛守維、楊媛

這天,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收到了一隻斷手。

這隻被機器絞碎的手,大體已斷成 4 節,裡面的骨頭也碎了。而手的主人滑鳳偉,從斷手到進入醫院,都異常平靜。

她以為,這裡的頂級醫生一定能接活自己的手。而事實上,此類情況再植成功率非常低,就算接上了也極可能出現壞死和感染。

醫生向她交代了傷情後,原本平靜的滑鳳偉突然陷入崩潰。這個一貫堅強的女人,撲通跪在了醫生面前。

急診送來斷成 4 節的前臂,主任在手術台上熬了 17 個小時

圖源:《急診室故事》

故事的最後,面對滑鳳偉強烈的願望,醫生們決定全力一試。在 17 個小時的漫長手術後,她的大部分斷裂處被奇迹般地接活,手部 45% 的功能被保留下來。

在方寸急診室内,手指斷成 4 節的情況或許并不多見,但患者的痛哭、崩潰卻在這裡時常發生。

這部《急診室故事》,以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這個最能濃縮和折射人生軌迹發生巨變的地方為切口,通過 7×24 小時的全景記錄,将急診室裡那些或溫馨或殘忍的故事一一地呈現了出來。

急診送來斷成 4 節的前臂,主任在手術台上熬了 17 個小時

圖源:豆瓣

分秒必争的搶救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是全國聞名的急性創傷急救中心,幾乎每天都會有因各種原因遭遇重創的患者被送進來。

37 歲的汪正芸在上班途中被車撞倒,雙腿受到碾壓,被送到醫院時,她的雙腿已是血肉模糊,劇烈的疼痛讓她不住呻吟。

右下肢損毀傷,左下肢多發開放性骨折,生命體征極度不平穩,血壓 40/20 mmHg。損毀的雙腿像開放的水龍頭,血流如注,根據醫生初步判斷,汪正芸的失血量達到 3 千到 4 千毫升,幾乎超過她全身血容量的一半。

情況緊急,張主任便是急診室的定心針,他一邊催促血庫配血,一邊通知骨科醫生會診,一邊時刻關注着汪正芸的狀況……

在他的一再催促下,鮮血終于送到,護士連單子都來不及寫便立刻挂上,用手擠進去、用加壓器加進去,因為她們知道,再等上 5 分鐘,病人就真的沒了。

急診送來斷成 4 節的前臂,主任在手術台上熬了 17 個小時

大量輸血後,汪正芸暫時逃過一劫。骨科醫生随即趕到搶救室,搶救已進入關鍵的時刻:截肢,生命很可能終結在手術台上;不截肢,生命将會流逝于血泊之中。

如此危急的情況下,最保險的做法就是直接截肢,但隻要有 1% 的機會可以保腿,醫生就會做 100% 的努力——

「能不能不截肢?」

「我如果能夠把血壓拉住的話,你們還有希望。」

「還是保(腿)吧……」

急診送來斷成 4 節的前臂,主任在手術台上熬了 17 個小時

醫護們的分秒必争,為汪正芸争取到了上手術台的機會,但由于她傷勢太重,最終還是截掉了一條腿。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術後汪正芸恢複良好,從生死線上撿回一條命後,她露出了久違的平靜笑容。

鏡頭将這一幕無言地呈遞到觀衆眼前,仿佛告訴我們:生命,就是如此脆弱而又如此蓬勃。

金錢面前的真實人性

急診室裡,除了患者的呻吟,聽到最多的一個字就是——錢。

「你去常州怎麼了?去常州就不能打錢嗎?」

「我等着錢救這個人,你現在付不付這個錢現在……」

這個滿口錢錢錢的小夥子叫劉通,他的父親被建築工地倒下的牆體壓傷,老闆付了五千塊後,就消失了。

急診送來斷成 4 節的前臂,主任在手術台上熬了 17 個小時

電話那頭,是語焉不詳的拖延和逃避,電話這頭,父親的狀況非常嚴重,已遠遠超出了 5 千塊可以解決的範圍——雙下肢多發骨折。

由于手術難度較大,醫生建議劉通父親的手術分兩次來做,受傷已經 4 個小時,按照 6 個小時内的黃金救治時間來看,劉通的父親必須盡快完成第一次手術,不然将面臨截肢的危險。

而收費視窗報出的手術費用對劉通來說不亞于晴天霹靂——近 5 萬 4 千塊,老闆給了 5 千,加上媽媽和親戚湊的錢,一共有 2 萬 4 千元,還差近 3 萬元,怎麼辦?

為了籌到剩下的手術費,劉通打了所有能打的電話——戰友、親戚,然而要想在短時間内籌到近三萬元的手術費,這幾通電話實在是杯水車薪。

在醫院裡,有的患者家屬或許常常會對醫生說,錢不是問題,要最好的治療。可是對于有些家庭來說,錢就是最大的問題,底層人民的難處在這裡無處遁形。

三萬塊的手術費面前,人性一覽無餘——出了事就甩手的老闆,慌張無助的家人,堅韌抗事的兒子……

好在,劉通最終還是借到了錢,父親順利地進行了手術,沒有留下遺憾。

一觸即發的「沖突」

急診室裡,家屬有家屬苦,醫生也有醫生的苦。

每到換季流感高峰期,醫院就會格外忙碌。排成長龍的隊伍成了救治的最大阻礙,人滿為患的急診大廳裡,焦躁的味道在空氣中蔓延……

這天上午,一位實習護士就被一個急于看病的高血壓男患者打了——因為口舌之争,男患者情急之下敲了實習護士的頭。

鏡頭之下,一邊是暴跳如雷的患者,一邊是哭腫了臉的護士。

急診送來斷成 4 節的前臂,主任在手術台上熬了 17 個小時

在大門緊閉的導管室外,門内,醫生正在奮力搶救還未手術就室顫的患者,劇烈的疼痛令患者掙紮慘叫;門外,家屬聽到親人的呻吟聲,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憤,口中冒出不雅的話語……

5、6 次電擊除顫,又放了支架開通血管之後,患者被搶救了回來。可一打開門,面對的卻是來自不明真相的家屬的質疑。

急診送來斷成 4 節的前臂,主任在手術台上熬了 17 個小時

然而,家屬不明白,因為自己先前遲遲不肯簽字,耽誤的每一分鐘,對患者來說都是緻命因素,也不明白,電擊本身就是很痛的。

這背後,暴露出來的是醫患之間長期資訊不對等的現實。

而《急診室故事》真實地将這些醫患現狀呈現出來,努力讓醫患之間的資訊更加透明,如同餐館把後廚搬到前台。

急診室之外

急診室是人世間最接近修羅場的地方,世間各種痛苦、煎熬、掙紮都在此彙集。正因如此,以急診室為背景的影視作品向來層出不窮,但品質的優劣卻見仁見智。

有人會說,拍攝戰争片的目的在于減少戰争。那麼同理,醫療題材的影片則應該做到增進醫患之間了解,普及醫療知識。

而《急診室故事》做到了——有的患者看完影片後意識到了自己言行的不當之處,有的醫生也開始思考自己應對處于資訊不對等狀态中的患者再多些了解。

就如丁香園使用者的留言所說:「患者的了解與信任才是醫生冒險一搏的動力,而醫患之間,永遠應該是雙向奔赴。」(策劃:joy、琦琦、carollero)

監制:gyouza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