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在平型關以東的喬溝伏擊了日軍辎重部隊,殲滅了1000多日軍,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這是我軍抗戰以來的首個勝利,也是當時影響非常大的一場勝仗,史稱平型關大捷。網絡上有一種聲音,認為八路軍伏擊的隻是日軍的非戰鬥部隊,缺乏訓練,作戰能力差,想以此貶低八路軍的戰鬥力。事實上,侵華戰争初期的日軍,單兵素質高,戰鬥意志頑強,即使是非戰鬥部隊,其作戰能力也超過國内任何一支軍閥部隊,況且這支部隊當中還有為數不少的護衛隊。

根據日方戰史記錄和相關學者考證,當天進入115師伏擊圈的有兩支部隊。
一支是由新莊淳中佐率領的第六兵站汽車大隊的兩個中隊,汽車上還載有一部分傷愈後傳回前線的士兵。抗戰初期,日軍這樣的機械化運輸部隊并不多,一般是在運動作戰中才會使用。快捷的補給很可能是一場戰役緻勝的關鍵,日軍自然對其非常重視,配屬的武器裝備,和士兵素質都非常強,有很強的自衛能力。況且汽車上所載的傷愈的士兵,都是有實戰經驗的老兵。
另外一支部隊是闆垣師團21聯隊的辎重大隊,由橋本順正中佐率領,配屬了一支護衛隊,滿載着衣服、糧食、彈藥送往前線。橋本順正是日本陸軍大學畢業,這個學校的招生條件非常苛刻,要求年齡30歲以下,服役基層部隊2年以上并且得到長官推薦的大尉、中尉,每期招生人數多則不超過50人,少則10餘人。陸軍大學畢業生可謂是日軍當中的明日新星,而從橋本的履曆來看,在第五師團擔任參謀也很可能是晉升前的跳闆。
不過,在115師這次伏擊戰中,這兩位帶隊的中佐均被擊斃。
另外,從戰鬥中的表現也可以看出,這兩支日軍作戰素質是非常高的。根據現場指揮官聶榮臻回憶:當戰鬥打響以後,八路軍居高臨下,機槍和手榴彈密集地射向谷底。日本被打得人仰馬翻,發現中埋伏以後,他們并沒有亂成一團或者各自逃命,而是迅速躲在汽車輪胎後面或者尋找溝坎展開反擊。而且他們很快就發現,八路軍的子彈都來自一個方向,馬路的另一邊并沒有埋伏,于是迅速安排兵力往山坡上爬,一度搶占了一側的老爺廟制高點。686團3營9連,經過數次沖鋒才把老爺廟陣地奪回。全連140餘人戰後僅剩10多人,連排幹部全部犧牲。
日本有關新莊戰死的報道
戰鬥打響後,李天佑的686團迅速沖到谷底,将日軍分割成數段,将其指揮系統完全打亂。但日軍卻并沒有是以而混亂,而是三五成群地繼續抵抗。日軍的槍法非常精準,拼刺技術也非常過硬,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我軍戰士很難占到便宜。不少人把日軍戰史中所描述的“缺乏訓練”等同于沒有訓練,這樣的判斷顯然是錯誤的。從日軍的表現來看,其戰鬥力是非常強,也給我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在平型關戰役中,李天佑的686團傷亡286了,是參戰三個團中傷亡最大的。
另外一個表現就是,日軍誓死不降,頑抗到底。據聶榮臻回憶,當戰鬥進行到最後階段,他下去察看戰果時,仍有個别殘兵,躲在山洞裡向戰士們放冷槍。我軍戰士向其喊話:“繳槍不殺!優待俘虜”戰士們還以為跟内戰時打軍閥部隊一樣,打狠了一喊話對方就會乖乖投降。但日軍經過長期的訓練并受其武士道精神影響,即使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仍然頑強抵抗。聶榮臻隻能下令:“丢手榴彈,消滅他。”
為了活捉日軍俘虜,我軍戰士一度優待日軍傷員,但卻給自身造成了傷亡。據李天佑回憶:一個電話兵,看到路邊躺着一個半死的日軍,跑上去說:“繳槍不殺,優待俘虜!”結果那家夥反而揚手一次刺刀,刺進了電話兵的胸部。有的同志把負重傷的敵人背回來,結果自己被咬掉了耳朵。有的同志上去給受傷的敵人裹傷,結果反被敵人打傷。這些都說明,日軍不論是在戰術上還是思想上是受過長期訓練的。
戰鬥結束後,115師師長林彪在《平型關戰鬥的經驗》一文中這樣描述日軍:“敵人是有戰鬥力的。也可以說,我們過去從北伐到蘇維埃戰争中還不曾遇到過這樣強的敵人。我所說的強,是說他們的步兵也有戰鬥力,能各自為戰……射擊的準确,運動的隐蔽,部隊的掌握,都頗見長。”
擔任115師教導隊政治教育主任的王紫峰也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日本X子真頑強,将他一部分隊伍逼至在死路之境,硬是不繳槍,我們的部隊不得已,擲開了手榴彈,将他們全部炸死。另有一部,截至平型關口時,他們死守應戰待援。日軍這種甯死不投降的精神,是我軍在十年内戰中尚未見過的精神。”由于駐守平型關的閻錫山部隊未按預定時間出擊,王紫峰提到的這部分日軍有一小部分在援兵趕到後沖出了我軍包圍。
平型關大捷當中,殲滅日軍一千多人。我軍在占據有利地形的情況下,經過6個多小時的激戰,自身傷亡達八九百人。115師是由原紅軍精銳第一軍團和有“徐老虎”之稱的徐海東第15軍團改編而成,均以英勇善戰著稱,非一般軍閥部隊所能比拟。這樣的傷亡對比,也恰恰說明了日軍是有非常強的戰鬥能力的,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非戰鬥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