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随和又自尊。——餘秋雨
在山西省東北部,有一個地方叫做大同縣,也就是現在的大同市雲州區。這個地方處于大同盆地的中間地帶。東面和陽高縣的一部分相連,西面隔着禦河緊靠大同市區,北面和大同市新榮區的鎮川、花園屯兩鄉接壤。南面和渾源縣相接。境内東西寬約四十五千米,南北長約六十千米,總面積将近1500平方千米,截止2018年,總人口将近二十萬。

大同縣遠在新石器時期即有先民聚居,系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分布區。春秋時期,這一帶為我國北方遊牧部落樓煩所居,戰國時期歸屬于趙國代地。
秦滅六國,統一九州,實行郡縣制,劃全國為三十六郡,大同地區名平城、班氏。西漢置平城、班氏、平邑三縣,東漢廢縣設郡。三國時期,開始設定了平城縣,屬于當時的冀州新興郡。到了西晉時期,班氏和平邑兩個地方都并入了平城,屬于當時的并州雁門郡。
西晉滅亡後,我國北方開始了各民族紛争的曆史。鮮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權。建興元年,拓拔猗盧将盛樂定位北都,把以前的舊平城定為南都,屬于代國。公元398年,北魏拓跋珪于龇盛樂遷都平城,一直到了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設定了恒州,管理平城。孝昌二年,六鎮之變,平城被廢止。北魏在平城建都96年,這一時期,平城是當時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北齊、北周曾名北恒州、恒安鎮、東州城、雲中縣,自此始有“雲中”之稱。隋時為避隋文帝父親楊忠名諱,改雲中縣為雲内縣。唐代貞觀年間,先名定襄,後改為雲中縣、雲中郡、雲州。
到了遼代,這時候又把雲州改為了西京,同時設定了西京道大同府,算是一個遼的陪都。公元1044年,也就是遼重熙十三年,這時候劃出了“大同縣”,大同縣這個名字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金,改西京道為西京路,大同縣屬西京路大同府。元初,大同仍稱西京,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西京道大同府為大同路,大同縣屬于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大同路。
明洪武七年改大同路為大同府,隸屬山西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縣屬于山西布政使司大同府。清代,大同縣屬于山西布政使司大同府,後屬于山西省大同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留縣,大同縣屬北路觀察使。民國二年(1913年)置雁門道,治大同,大同縣屬于山西省雁門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後,大同為縣,直屬山西省。
從1937年,抗日戰争開始,以當時的北同蒲路為界限,把大同分成了西大同和東大同兩部分。現在的大同縣也就是屬于當時的東大同。在這個地方也曾經建立過“大陽天”、“大豐”等縣政府。
到了1949年5月,大同解放後,在這裡設定了大同市,屬于當時的察哈爾省管轄。同年的十月,東、西大同縣進行了合并,都屬于了察哈爾省雁北地區。三年之後的1952年,察哈爾省被撤銷,這時候的大同市和雁北地區又重新歸屬山西省管轄。到了1954年7月,大同縣和懷仁縣合并而成了大仁縣。直到1958年,大仁縣歸屬了大同市,并更名為大郊區;1960年的時候,原來的大同縣被劃為古城區。直到1965年才恢複了大同縣的建制,并且隸屬于雁北專署。1993年7月1日,雁北地區和大同市合并,歸屬大同市。又到了2018年2月,大同縣被撤銷,同時成立了大同市雲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