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代大同代王府考析

明代大同代王府考析

《文物世界》 2010年03期 豐馳

大同地處内外長城之間,扼晉、冀、蒙之咽喉。西界黃河、北控沙漠、東連倒馬、紫荊三關,南據雁門、甯武之險[1],長城界其北,雁門塞峙其南,西望朔漠,東瞻白登。境内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許多天然關塞,在軍事上進有依托,守有退路,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号稱北方鎖匙。

大同古城漢代為平城縣故治[2],北魏在這裡建都将近百年,遼、金兩朝作為西京陪都也有二百多年的曆史。山環采涼,水抱桑幹。明代的大同城就位于大同盆地北部邊緣、禦河西岸,其城址是大将軍徐達“因舊土城南之半增築”[3]。悠久的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大同古城的曆史遺存非常豐富。本文重點探讨明王朝封藩後的大同代王朱桂的府邸—代王府。

明代大同代王府考析

一、代王府的建設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維護國家統一,便于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移民屯邊的措施;同時在軍事上建立衛所制,以抵禦元蒙侵擾。作為九邊重鎮之一“大同鎮”,派大将鎮守,并修築大同古城;還在大同鎮周邊布置了13個衛所,部署了大量的軍事力量,最多時士兵人數達到十餘萬,軍事上起着屏藩京師的作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度,把皇子封藩全國。代王朱桂就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初四改封來到大同的。

(一)代王府的建設時間

據《明史》、《山西通志》和《大同縣志》記載,代王朱桂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由惠妃郭氏生于洪武七年七月十八日,即公元1374年8月25日即。洪武十四年封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初四改封為代王,成為明初九藩王之一。他于1392年九月二十五日到達大同就藩,并上表以謝皇恩圖。進駐大同稍作休整後,便帶領随從依靠當地百姓和富戶人家大規模興建王府。

而據明正德十年刻印的《大同府志》記載∶"代王府在大同府城内東,洪武二十五年以遼、金西京國子監改建。”而清代乾隆版《大同府志》又載:“遼西京國子監在府城陽和街,明洪武八年建府學于此,二十九年改為代府,武宗幸大同,嘗駐辟焉。”按兩朝府志記,代王府是在遼、金國子監的原址上改建,但建築時間一為洪武二十五年,是公元1932年;一為洪武二十九年,即公元1396年,相差四年之久。按照“地近則易核,時近則迹真”的原則判斷,明代《大同府志》距洪武年間的時間最近,應該是準确的。

按照志書記載的代王府的建築規模,結合現存的原代王府門前的九龍照壁分析,我們以為,僅五彩琉璃的設計、燒制到興建和竣工,在短短一年内是無論如何完不成的。如此龐大的皇家工程,應該是從洪武二十四年,一直延續到洪武二十九年完工才是合理的。

明代大同代王府考析

(二)代王府的建設規模

代王朱桂的的身份較為特殊,先是皇子,又為皇叔,再為皇弟,又有嶽父是中山王徐達的背景,其妻姊還是後來的永樂皇帝之皇後。

考明正德《大同府志》卷首第三圖“代王府圖”,王府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周以高大的圍牆圈界,開東南西北四個門,整個建築沿三條軸線鋪開。中軸線上,前有九龍壁在陽和街之南,進裕門(正門)後,依次為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崇信門、存心殿、長春宮、廣智門(後門)。東、西兩側的建築物,沿另兩條輔助軸線排列分布;東面的中軸線由南向北的建築物和構築物,依次為廣瞻倉、長春宮、望親樓、清署殿、宗廟、燕居之殿、後殿等;西面的建築物依次為:沿軸線進入乾門,左有社稷壇,右有風雲雷雨山川壇,接着進入大成之殿(左右均有配殿),過穿廊為謹德殿及後殿等。此外,府内還設有審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寶所、紀善所、良醫所、典儀所、工正所、儀衛司等機關,另有掌理府事的長史司設在王府的西面。作為構築物,府中還建有許多牌坊,其中門東面有“欽承上命世守代邦坊”,門西面有“天璜宗帝親藩坊”,牌坊高大雄偉,顯示了王府的威嚴。整個建築群廊庭聯接,屋宇錯落,前堂後寝,兩廂配房,殿宇深邃,回廊曲折,是一座規模宏大、布局完整的親王府邸。

考察現有的曆史文獻資料,并結合我們實地的調查,代王府的四至為:東至現在的大有倉、倉巷,南至大東街,西至大北街,北至仁和美街,南北長656米,東西寬264米,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約合256畝。包括今天的皇城街、東華門、正殿街、錢局巷、廣盛巷、後宰門以及過去的西華門、聚寶巷、聚财巷等。現在的東華門、西華門、皇城口就是當年代王府的四門遺址。

明代大同代王府考析

二、代王府的使用及毀壞

代王朱桂于正統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亡故,谥号“代簡王”。其一生共生育兒子11人,其長子遜端襲封代王位,餘下十子均封為郡王。其宗室從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至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延續了252年,傳11輩。是以代王的家族龐大,宗支繁多。在這些人群中,國家必須為承襲王位的法定繼承人蓋造殿字,安排房屋供其居住生活;而且地方政府還要為王子王孫興建王府,天順三年都察院左金都禦史王儉奏折中就有:“今大同城中見有代府十三府,将軍、儀司賓宅第三十餘處,仍有十一所未完。”導緻公私耗竭,軍民困憊,民不聊生。

代王府從洪武二十九年即公元1396年,開始使用一直到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毀壞,直到順治六年即公元1649年徹底消亡,共經曆了252年的時間。

按清乾隆《大同府》九龍壁條下有“代王府,崇祯末毀于兵火”的記載,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進入大同後,代王王府便與朱家後代同歸于盡。考《雲中郡志逆變》記載:“崇祯十七年甲申春,闖難陡發,僞兵西來,二月二十九日鎮城主将迎降,在城内留住六日,殺明宗室殆盡。”大同總兵姜瓖在大順起義軍兵臨城下時,開門迎闖王入城,代府被攻,最後一位代王被殺。大順軍隊駐代王府休整六日後,繼續向北京進發,大同地區留下了以張天琳為首的軍隊一萬餘人,在此後的兩月裡對朱傳琦等明朝宗室“殺戮兇暴”,代府内二百餘口家屬被全部殺,同時又将他們的土地和财産全部沒收。這段記載确與我們目前掌握的考古資料相吻合。從“傳“字輩後,在大同及周遍地區再未見到朱家的墳墓、墓志和碑文。大同代王府也就是這個時候被焚,民間傳說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火光照紅了整個大同古城,使一處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代王府變成一片廢墟。

綜上所述,史籍中“崇祯末毀于兵火”的記載應該是可信的。但是否完全被毀,仍值得考證。

關于“屠城”。由于張天琳、張黑臉在大同的兩個月“殺戮兇暴”,嚴厲打擊了大地主集團的利益,進而引起邊關地主集團姜瓖等人的極大恐慌,在兩個月後當多爾衮定京師,李自成歸陝西時,姜瓖就乘機進入大同殺掉了張天琳和張黑臉,向清廷奉表投誠,清廷接受姜瓖并任為征西前将軍。順治五年即1648年姜瓖叛清朝。清廷派重兵将大同城團團圍住,攝政王多爾衮親自督戰。由于城池堅固,清軍九個多月也沒有攻下大同。1649年8月28日姜瓖部将楊震威等23人,設計将姜瓖和兄長姜琳、弟姜有斬首,投降清軍。清廷在九月除楊震威等23人及其家屬和600士兵外,其餘官吏兵民盡行誅戮,并将大同城垣撤去五尺,姜瓖和其他将軍的府衙等許多建築全部燒毀,掘地三尺。清兵進入大同後,進行最野蠻的報複性“屠城”,代王府随之也徹底成為瓦礫廢墟。

三、代王府遺物考證

近年來,我們配合市區基本建設,已發現廣靈王、宣化王、昌化王、饒陽王府等的家族墓地,出土了不少文物和資料。

(一)代王府範圍内的遺存

目前遺存的代王府院牆,位于今天的大同市仁和美街,現殘存牆體東西長約50餘米,高約4米,厚度約1.5米,夯層為20厘米。從夯層分析,完全符合明代的特點。由于大同古城的城市地面高度從解放初期到如今,已經提高了有2米之多,顯然代王府院牆原來的高度應該在6米以上。經探鏟探查,東西兩側仍有府牆的基礎延長,由于受地面現存建築阻擋,無法續探。

1998年大同市舊城改造時,在大北街原代王府範圍的中軸線西側,挖地基發現了大量的建築構件,主要有琉璃瓦片、磚、柱礎和鸱吻。由于建設機關在挖溝時使用大型機械,導緻挖出的鸱吻碎裂,經過筆者比對拼接後,雖然其原樣已不完整,但其基本原貌猶存。鸱吻殘高160厘米,殘寬80厘米,瓷胎殘厚12厘米。外表琉璃色彩鮮豔,筆者認為,如此大體量的古建築構件即便在明代也非普通百姓或低級署衙建築所能裝配。碎裂鸱吻出土的地方,位于現在的正殿街之西側,極有可能是原來的“承運殿”位置。另外還發現了大量燒成灰的粗木椽檩殘迹。由于當時受各種因素限制,未能全面地對該處遺迹進行進一步的清理發掘,十分可惜。2004年我們在代王府東南側配合施工機關作業時,搞了面積300平方米的探方,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的明代建築物構件和殘片甚多,尤其以琉璃瓦和磚為衆。在北側灰坑中有不規則的粗木燃燒後形成的炭灰清晰可辨,經過測量其直徑約為1米左右。在後來的皇城街城市管道改造和小型工程作業過程中,筆者在九龍壁正北側也陸續見到過挖出的被燃燒過的木料炭灰土。

朱桂代王府門前照壁,即今位于大同大東街的九龍壁。已經成為明代大同城和代王府遺址研究的坐标,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它昂首矗立,向人們講述着代王府曾經的繁榮與興衰。

清代以後,人們為了祈雨、酬龍、獻戲,在代王府中軸線崇信門的遺址上蓋起了皇城戲台。

代王府後裔遺物考證。代王朱桂後代的墓葬,葬型均為大型磚室墓。墓葬全部按照主人生前的住宅布局和建築風格砌制。墓頂外檐柱廊與鬥栱,以及浮繪雕刻可以看出墓葬的平面布局。木梁柱屋架,四阿式九脊屋頂、鸱尾、筒瓦等基本都是明代流行的建築形式。墓碑,碑文詳盡地介紹了明代代王後裔每一輩份的具體官職、功績、王孫人數等。但遺憾的是,所出土的墓葬均被曆史上各個時期的盜墓者盜掘一空。代王後裔家族墓葬無論是墓葬外形或是墓内布局情況基本相同,最明顯的是根據記載年代的早晚逐漸由繁到簡,這說明了代王的後代随着時代的不斷變遷,也逐漸地衰落了。

四、代王府研究意義

明代王府延續使用了近250多年,完整地記載了明王朝後裔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的真實情況,對我們認識并解讀代王府有着重要的意義。

從積極意義考慮,一是代王府的建設與明代的藩王規制一樣,在建築布局和形制上完全沿用并完善了中國古建築的中軸線理念,形成了建築中心論;而且兩側雙輔助線出現,既烘托了中心建築的政治地位,又表現了主從關系,客觀上展現了封建社會君臣的主仆關系的建築理念和文化意識。二是代王府設在大同古城,有利于當時鞏固邊防,符合政治和軍事鬥争的需要;曆代的代王以藩王的身份居住在此,在心理上會給軍隊保持一定的威懾力,有利于保持軍隊戰鬥力。三是代王府建設,為後人留下了在我國古建築有着重要意義的九龍壁。而九龍壁展現的工藝水準,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從消極層面了解,代王府的建設,首先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北魏、隋唐及遼金延續下來的大同古城原有的平面布局和裡坊格局,由于其占地面積在遼金國子監及元代府學的基礎上擴大數十倍,隔斷了原有道路。就此意義上講,代王府對大同古城的曆史傳承是一個缺憾;其次,建設代王府,将元代府學(包括文廟)遷址于雲路坊對面的原來"雲中驿"的位置,使元代的建築群風貌受到了完全破壞。然而,另一層面分析,它确實是曆史的真實,記載了明王朝分封制度的完整延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