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同市齊家坡北魏墓發掘簡報

大同市齊家坡北魏墓發掘簡報

《文物季刊》 1995年01期 王銀田 韓生存(大同市博物館)

1993年4月,大同市博物館為配合大同市木材廠新址建設工程,在南郊區小南頭鄉齊家坡村搶救性發掘了一座北魏時期的墓葬。此墓位于大同市城東,禦河東岸齊家坡村東南1公裡的緩坡台地上。現将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墓葬形制及葬具

該墓為單室土洞墓,南北向。墓道位于墓室正面,為斜坡式,寬0.9、長約18米。因墓東側1米即為兩棟三層樓房,而且在清理墓道時又出現了大面積塌方,為安全計,墓道隻發掘了一部分,墓室也隻簡單地進行了清理。墓門口上距地表5.5米。墓室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長3.08、東西寬2.16米,墓底距現地表8米(工地開工前曾推掉表土厚約1米),墓室内高約3米,頂部已坍塌。

木棺一具,儲存較好。棺東西橫置,居于墓室正中偏北處。棺西頭寬大,東頭窄小,大頭頂部前傾。南側闆底長1.92、上邊長2.10、前端咼0.6、後端高0.34、厚0.12米。沿側闆外表四邊,釘銅泡釘一周,個别已脫落,現存13枚,推測原來共有15枚。在中部偏前一側的下端飾銅鋪首銜環與鐵棺環各1枚(圖二,1)。北側闆與南側闆基本相同,隻是未發現鋪首銜環。頭擋,平面呈梯形,頂端呈弧形,上寬0.6、底邊寬0.56、高0.62米,厚8.5厘米,周邊現存銅泡釘6枚,推測原為7枚,下端中間釘鐵棺環一枚(圖二,4)。足擋也呈梯形,上側略帶弧形,上邊寬0.3、底邊寬0.27米,厚8厘米。外側正中偏上處釘銅泡釘一枚。底闆已腐朽。蓋闆由于墓室塌方砸碎,但從岀土殘塊和銅泡釘看,其外表原來也飾有銅泡釘。木棺棺闆之間用銀錠棒聯接。木棺内麋黑漆,外側裱帛一層。

由于時間久遠,且又潮濕,骨架腐蝕嚴重,隻保留少量指骨和少許頭發。棺内底部為防潮,撒有一層厚約2厘米的木炭。

出土器物

墓内出土金、銀、銅、鐵、陶、石、土等各種質地器物195件(套)以及谷物少許。

1.陶器

釉陶壺2件。标本DQM1:1,寬平沿,圓唇,細長頸,斜腹,平底。最大腹徑位于腹部中央,肩部與腹部各有凸弦紋二道,腹部的凸弦紋是剔除弦紋兩側器胎形成的。黃褐色釉,表面有開片,器物外表通體施釉,器物内側頸部以下露胎。器底有三個釘痕。口徑13.7、底徑8、最大腹徑20、高29.5厘米(圖一,1)。标本DQM1:2,器形同DQM1:1。深褐色釉,釉色深淺不勻。器表通體施釉,表面有開片,器物内側口沿以下露胎。肩、腹部各有凹弦紋兩道,頸部下側有凹弦紋一道。器底有三個支釘痕,口徑8.6、底徑6.4、高17厘米(圖一,2)。置于棺前。

2.銅器

鋪首銜環鑄制。鋪首寬10.8、長11.6厘米,環直徑9.4、通長19厘米。鋪首作镂空紋飾,主圖案為獸面,二目圓睜,兩下角為獴牙兩枚,兩上角為雙耳。鼻下有一鈎與圓環相扣。獸面頭頂二椅角,作忍冬紋形,鼻上立一人形,頭頂二瑞鳥。二鳥相對,分腿站立,作回首銜翅狀。鋪首上端正中與下端二角處有三孔,内貫有鐵釘,固定于棺木左側闆偏前方的下端(圖二,2)。

銅泡釘28枚。素面,直徑4.6、釘長2.7厘米,用于棺木外表的裝飾(圖三,2)。

銅钏2枚。斷面作抹角方形,壁厚5毫米,直徑7厘米,套在墓主人的一隻手腕上。

貨币貨泉3枚,五铢錢140枚,散置于棺内屍骨下的木炭中。

3.金銀器

金鈴一組6個。形似扁鐘,上部有一圓環,每個長1.5厘米,共重3.5克。岀土于肋骨旁。

金飾片2塊。船形,長6、寬1.8厘米。發現于頭骨附近。

銀笄素面,斷面為圓形,直徑5毫米,長14厘米(圖二,3;圖三,3)。發現于頭骨附近。

大同市齊家坡北魏墓發掘簡報

銀指環素面,斷面為抹角方形,壁厚1毫米,直徑1.9厘米。套在一指骨上。

銀環斷面圓形。直徑1.6厘米,通長2.7厘米。發現于棺内中部。

4.鐵器

鐵棺環直徑10厘米。斷面抹角方形。

飾于南側闆中部偏前側的下端。

鐵鏡鏽蝕嚴重,紋飾不清。直徑16厘米。出土時裝在一絲織品囊中,外表繡忍冬紋。置于頭骨右側。

5.土器

泥餅5枚,殘。扁圓形,中心穿孔,中部較厚,邊緣漸薄,直徑3厘米。岀土于棺内中部偏東側。

6.項鍊岀土時散見于屍骨頭部與胸部周圍,有的串珠孔内尚存細繩的炭化物。一套12枚,共6種。a.琥珀珠,3枚。扁圓形,直徑2.2—2.5厘米,一側薄一側厚,中心穿孔,孔徑3-5毫米,側面縱向穿孔與中心孔相通。其中二枚兩面各有凹弦紋兩周。b.琥珀珠,3枚。形制與a相似,無側孔及紋飾,直徑1.0—1.2、厚0.3—0.8厘米,中心穿孔。c.料珠,2枚。黑色,八瓣(另一為七瓣)瓜棱柱狀,中心穿孔,直徑0.9、高0.7厘米。d.獸紋琥珀珠飾。扁園形,中心較厚并有孔,孔徑0.5厘米,邊緣漸薄。器物兩側各雕瑞獸一對,首尾相接,雕刻細膩生動。側面有一孔和中心孔相通。直徑3.5厘米(圖三,l)°e.琥珀圓珠,2枚,直徑0.7厘米。f.紅寶石墜子。水滴狀,正面突起,中心有突棱,表面呈弧面型,背面下凹。晶面上有斜紋。器物鑲在一銀質底座内(圖二,5)。

谷子已炭化,置于棺内東側。

大同乃北魏前期都城(公元398-494年),至今北魏遺存十分豐富。除雲岡石窟、平城遺址外,自六十年代中期以來,先後發現、發掘的北魏墓有二百餘座(包括原雁北地區),其中如馮太後永固陵(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平城鎮将元淑墓(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吏部尚書司馬金龍墓(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洛州刺史封和突墓(正始元年,公元504年)等均為紀年墓。大同市南郊電焊器材廠廠區發掘167座北魏墓,出土的748件陶器自成體系,演變規律明顯,這些材料為我們認識北魏平城文化,确認北魏遺存提供了比較豐富的對比資料。

齊家坡北魏墓的墓型介于大同市電焊器材廠北魏墓中長斜坡墓道窄室墓與長斜坡墓道方室墓之間,墓道窄長,墓室規整,是北魏平城期後段的典型墓型。木棺一頭寬大,一頭窄小,頭擋與足擋内收,此木棺形制在内蒙古呼倫貝爾盟紮赍諾爾鮮卑早期墓葬中已見端倪,西遷盛樂後又見于呼和浩特美岱村北魏初期墓葬中,北魏平城近郊所見的北魏木棺則多是這種形制,具有濃郁的拓拔鮮卑特色。齊家坡北魏墓的木棺四周及棺蓋闆上綴滿了銅泡釘,側闆上釘有鋪首銜環,這種裝飾以往在大同市電焊器材廠北魏墓中發現較多,但裝飾位置及銅泡釘的分布情況卻不清楚。齊家坡北魏墓木棺的外表裝飾儲存較為完整,為我們認識北魏遺存,了解北魏葬具與葬俗提供了較為确切的資料。

齊家坡北魏墓的岀土文物中占絕大多數的是鋪在棺内的一層五铢錢,這是漢代以來中原地區固有的葬俗。其次就是用于棺木裝飾的銅泡釘和鋪首。除此以外的随葬器物一是裝飾品(包括與裝飾有關的器物,如鐵鏡);二是容器。把這種器物組合與平城期北魏墓進行橫向比較,不難看出這是北魏平城期中、小型墓葬中十分流行的器物組合,是這一時期随葬品器物組合的主流;把這一器物組合與早期拓拔鮮卑遺存比較,則可看出其淵源關系,也就是說它仍具有鮮明的鮮卑遺風。鮮卑人不論男女皆重裝飾,尤喜用金銀。唯女性除首飾、項飾外,尚有腕飾。齊家坡北魏墓的主人頭上有金片飾與銀笄,頸上有琥珀寶石項鍊,手指與腕上戴着銀指環與銅钏,俨然是一個具有濃郁鮮卑遺風的貴婦人。

鋪首銜環的風格與大同城南軸承廠北魏遺址所出鋪首相似。其上的鳥形多見于雲岡石窟二期石雕中,鏡袋上的四瓣忍冬紋也是雲岡石窟第二期十分流行的裝飾紋樣七特别是墓中随葬的兩件釉陶壺,相同的器物以往隻在大同市電焊器材廠北魏墓中發現多件。據電焊器材廠陶器初步排隊,并結合墓型的對比,我們認為此類器物的年代大約相當于北魏平城期的晚期,這也應該就是齊家坡北魏墓的大緻年代。

本文作者之一的王銀田在《大同東郊北魏元淑墓》(《文物》1989年第8期)一文中根據考古發現結合文獻記載考證,認為“現馬鋪山以南,禦河以東地區應是北魏貴族、官僚等上層人物的墓葬區”。齊家坡北魏墓與司馬金龍墓、元淑墓、高琨墓距離不過數裡之遙,同處這一北魏大型墓葬區之内。從該墓地理位置、墓葬規模及岀土文物來看,墓主人生前也絕非一般平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