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項羽不自殺,就是翻版的蔣介石

如果項羽不自殺,就是翻版的蔣介石

伯陵說:

悲劇的英雄,才是人們同情的英雄。

1

公元前202年,縱橫天下無敵手的項羽,被漢軍包圍在垓下,面臨缺兵少糧的絕境。

仿佛等着看項羽的笑話一樣,漢軍設下“四面楚歌”之計,也就是讓包圍項羽的漢軍連夜高唱楚歌。

項羽誤以為楚國都被漢軍占領,害怕繼續固守陣地,會被漢軍一鍋端,便帶領800人趁夜色突圍。

在鹹陽分封諸侯的時候,項羽肯定沒有想到,自己居然有倉皇逃命的一天,身後數十萬漢軍的統帥,就是曾經坐在主席台下鼓掌的劉邦。

逃命路上的項羽在想什麼,沒人知道,但是換位思考一下,估計是:“命運啊,真特麼的捉弄人。”

跑路到天明,項羽周圍隻剩下百餘人,而死死咬住項羽不放的,是賣布出身的灌嬰,以及灌嬰率領的5000騎兵。

随後項羽分兵,三戰三勝,殺數十百人,隻為證明天要亡項羽,不是軍事能力的問題。

突圍到烏江邊,烏江亭長勸他:

“江東雖然小,但也千裡土地,數十萬人口,足以稱王立國了,您趕緊過江吧。”

項羽不願意過江。

當初和八千江東子弟去打天下,現在江東子弟都死在外邊了,隻有自己一個人回去,太羞恥了。即便江東父老承認項羽是王,他也不好意思發号施令。

于是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五名漢将瓜分了項羽的屍體,然後以此為憑證,都被劉邦冊封為侯。

千軍辟易的西楚霸王,就此煙消雲散。

項羽死了,但人間依然有他的傳說,後世無數人在幻想,如果項羽聽了烏江亭長的話,到江東繼續稱王,天下是否會不一樣?

1000年後的唐朝詩人杜牧,赴任池州刺史的時候路過烏江亭,寫了一首詩: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再過幾百年,金兵入侵宋朝,才女李清照南下路過烏江,也感歎項羽自刎的悲壯,寫了一首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不管他們的詩裡有什麼諷刺和暗示吧,起碼杜牧和李清照都心疼項羽,并且對項羽寄托了無限希望,認為他隻要到了江東,大機率能觸底翻盤。

但問題是,項羽真的有機會翻盤嗎?

2

争霸天下是要打仗的,而戰争勝利的基本邏輯是經濟和人口。

如果經濟不發達,便不能保證軍隊的後勤,人口不多就沒有足夠的兵員,更缺少經濟生産需要的勞動力。

是以在争霸天下的路上,經濟和人口,往往比統帥的軍事能力更重要。

我們都知道項羽很能打,那麼江東的經濟和人口,能不能支撐起項羽的野心,讓他繼續稱霸甚至反攻?

秦漢的資料流傳下來不多,現在很難找到具體資料,但我們可以用漢朝的資料參考一下。

《史記·貨殖列傳》裡記載:

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意思就是,江淮以南的千裡土地上,地廣人稀,農業生産停留在刀耕火種的方式,糧食産量非常低下。如果糧食不夠吃,人們就去摘果子捕魚,反正遍地都是。

是以江淮以南基本餓不死人,但是想大富大貴也很難。

整體來說,經濟條件一般,人們沒什麼奮鬥意志,如果不是亂世争雄,大部分人都過着歲月靜好的生活,和現在的東南亞似的。

黃河流域的經濟就不一樣了,可以說是财富彙聚的重地。

《史記·貨殖列傳》裡說了:

“關中膏壤沃野千裡......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衆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巴蜀亦沃野。”

“燕地有魚鹽棗粟之饒。”

“鄒鹿頗有桑麻之業。”

“齊帶山河,膏壤千裡,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魚鹽。”

這些話的意思更簡單了,雖然關中隻有漢朝30%的土地,人口也隻有30%,經濟總量卻占漢朝的60%。而四川、遼東、山東和河北等地,都有各地特色産業,足以支撐起地方經濟。

換句話說,整個黃河流域的經濟總量,幾乎占到漢朝的80%以上,尤其是關中,可以說是漢朝經濟的半壁江山。

司馬遷寫《史記》是在漢武帝年間,距離項羽自刎不過七八十年,在2200年前“車馬慢”的年代,七八十年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出現經濟重心轉移的變化。

是以在項羽自刎烏江的時候,江東和中原的經濟比例,和司馬遷的記載基本吻合。

雖然經過多年戰争,中原經濟受到嚴重的打擊,漢初君臣都湊不出顔色一樣的四匹馬,但是地區的經濟比例不會變。

劉邦在戰場上輸了一次又一次,回關中晃悠一圈,就能滿血複活,把糧食和衣服發給軍隊,繼續和項羽死磕。

而根據地在東部的項羽輸了一次,就被逼入絕境,除了被人說爛的用人和手段以外,背後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地域經濟太差。

如果項羽到了江東,以不到天下20%的經濟總量,怎麼和占有80%經濟總量的劉邦對抗?

哪怕直接封鎖大江,也能把項羽困死。

然後再來說人口。

江東有多少人口呢,烏江亭長都說了——數十萬。單從數字來說,幾十萬人口不少了,足夠稱霸一方了,但把這個數字放到整個中國,遠遠不夠。

秦朝滅亡前有2000多萬人口,經過八年戰争摧殘,按照“戶口減半”的說法,再加上躲避戰争逃亡到山林裡的黑戶,漢初人口保守估計有1000到1500萬。

數十萬人口的江東,動員力發揮到極限,能招募10萬軍隊差不多了吧。

但是擁有千萬人口的劉邦,開足馬力動員參軍的話,招募幾十萬軍隊幾乎沒什麼問題,畢竟有600萬人口的秦國,爆兵極限是60萬,那麼“漢承秦制”的漢朝,爆兵數量隻會比秦國強。

而且劉邦爆兵之後,還有足夠的人口參加農業生産,項羽招募10萬大軍,很可能面臨經濟斷檔的困境。

項羽的軍事能力再強,士兵死一個就少一個,完全扛不住人口消耗戰啊。

回顧楚漢戰争,每次劉邦輸的褲衩都不剩,蕭何就在關中招兵送到前線,讓劉邦重新和項羽對陣。

劉邦正是用消耗戰,活活把項羽給耗死的。

事實上,人口始終是割據江東的天花闆。

經過漢朝400年的穩定發展,到了公元140年,揚州六郡共有人口430萬,荊州七郡有人口620萬。

此後以荊揚為基本盤的東吳政權,幾乎沒有和曹操正面對抗的實力,必須結盟占據益州的蜀漢,才能勉強維持三足鼎立的局面。

蜀漢更不用說了,諸葛丞相北伐,從來沒領過10萬以上的軍隊,而且經常因缺糧傳回成都,導緻北伐功敗垂成。

因為蜀漢政權的人口,隻有不到百萬。

如果說地區經濟決定了政權的下限,那麼人口則決定了政權的上限,一個國家沒有人口和經濟,任憑領袖多麼牛逼,也隻能發出“天不助我”的歎息。

我這麼說,你可能想起從江南北伐蒙古的朱元璋,那我們來看一張明朝人口分布圖:

如果項羽不自殺,就是翻版的蔣介石

來自知乎@賀六渾

明朝已經立國200多年,長三角依然是經濟和人口的重地,可以想見,朱元璋開國的時候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長三角那些密密麻麻的黑點,代表着朱元璋的經濟和爆兵能力,他就是元朝末年的劉邦。

而長三角就是漢朝初年的關中。

3

根據前文的分析,我們可以斷定,項羽到了江東,幾乎沒有任何機會翻盤。

他要是聽了烏江亭長的話,跑到江東做了幾十萬人的王,最大的可能是在劉邦的圍攻下,地盤越來越小,人口越來越少,日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

為了穩定人心,項羽可能會扛起“反攻”的大旗,最開始還能籠絡人心,可随着戰場消耗和經濟困境,反攻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最終連項羽自己都不信了。

然後他會回想起“西楚霸王”的光輝歲月,指揮千軍萬馬縱橫天下的意氣風發,以及鴻門宴上劉邦跪地求饒的姿态。

到那個時候,曾經的輝煌和現實的窘迫一對比,項羽恐怕更難受。

這哪裡是我們印象中的項羽,簡直是翻版的蔣介石。

人不怕一無所有,就怕得到一切又全部失去,這種落差,足以讓一個人生不如死。

如果沒有生不如死的感覺,那就是沒心沒肺,嗯,蔣介石就是這麼一個人,沒心沒肺的活到89歲。

幸虧項羽在烏江自刎了,以最雄壯的姿态留在曆史的長河裡,也讓自己成為一個悲劇英雄。

這才給後人留下幻想的空間,想象他渡過烏江會如何如何,可如果項羽真的到了江東,恐怕杜牧和李清照就要吐槽了:

“你去江東幹啥,怎麼不趕緊自殺呢,了斷自己有那麼難嗎?呸,老賊。”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許人間見白頭。

隻有悲劇的英雄,才是人們同情的英雄,要是英雄落幕了,各種雜七雜八的黑點就冒出來了,人們嫌棄都來不及,哪裡還有半點同情。

不禁想到漢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

李夫人是漢武帝的寵妃,病重快死的時候,漢武帝去寝宮看她,想和李夫人見最後一面。

結果李夫人用被子蒙臉,死活不見漢武帝,說她長期病重面容憔悴,不想讓漢武帝看到。

漢武帝說見我一面就賞你千金,并且給你的兄弟封官,李夫人還是不露臉,說封不封都随你的便,反正我不見。

漢武帝無奈,拂袖而去。

後來姐姐問李夫人,都到這種時候了,你怎麼就不見面呢?惹怒陛下,還怎麼囑托後事?

李夫人才說出原因: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馳,愛馳則恩絕。陛下此時來看我,無非是因為我的顔值高,現在長期病重,顔值已經不線上了,陛下看到會嫌棄我的。”

她是想把最美好的東西,永遠留在漢武帝的心裡,讓漢武帝回想起來都是幸福時刻,而不是人生最後的一張醜臉。

雖然故事不同,但結局類似,項羽和李夫人都是聰明人。

參考資料:

秦漢江南經濟發展的幾個問題 黃今言

秦漢時期北人南遷及其影響 李占英

如果項羽不自殺,就是翻版的蔣介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