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打仗後,士兵們成千上萬的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戰争意味着死人,而戰場上的屍體如果不處理非常容易引發瘟疫。在現代還好說,用汽車把屍體堆積起來澆上汽油一把火就能燒掉,但是在古代打仗後,士兵們成千上萬的屍體可沒有汽車搬動,更不能随便焚燒,是以在古代戰争結束後,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古代打仗後,士兵們成千上萬的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古代軍隊的後勤

最常見的辦法就是不處理,尤其是在野戰後。因為古代戰争的死亡率遠沒有現代高,而且古代戰争死亡的士兵也相當分散。要知道在古代那個運輸能力低下的年代,軍隊的後勤物資消耗是相當大的,這就意味着一支作戰的軍隊需要規模龐大的後勤部隊。

古代打仗後,士兵們成千上萬的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一個民夫攜帶的糧食,可以供養一個士兵作戰18天,算上士兵班師回朝的時間,一個民兵攜帶的食物僅夠一個士兵作戰9天。但是一場仗不可能隻打九天,更何況民夫自己也要吃東西。是以在古代,要想讓一個士兵有戰鬥能力,必須要4個人以上的民夫給他保障後勤。

古代打仗後,士兵們成千上萬的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我國古代動辄三十萬大軍,實際上是把後勤支援的民夫算進去了,真正在戰場上拿着武器打仗的實際上頂破天就4、5萬人。此外,古代軍隊的組織力遠不能和現代相比,一支古代軍隊能保證戰死10%還不潰散就已經足以稱之為鐵軍。是以一支号稱三十萬的部隊,在一場惡戰中頂破天

古代打仗後,士兵們成千上萬的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就死個一兩萬人。

野戰處理屍體

這一兩萬人看起來很多,但古代打仗基本是野戰,軍隊會鋪的很開。在我們能看到的描述古代戰争屍橫遍野的場面,基本都出現在兩軍對壘的大決戰中。在屍體分散的情況下,不做任何處理也很難出現瘟疫等疾病。古代戰争引發瘟疫的最常見原因,是士兵對百姓的燒殺搶掠。古代有官兵如匪的說法,古代軍隊在一個地區打仗後,當地要麼本來就沒人,要麼因為大饑荒或被屠殺死很多人。

古代打仗後,士兵們成千上萬的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攻城戰處理屍體

當然,以上情況最常出現在野戰中,如果是攻城戰,那麼就算一場大戰隻死幾千人,但集中起來的屍體也是很多的,這些屍體很容易引發瘟疫。是以在攻城戰結束後,勝利方為了躲避瘟疫都會将戰場上的屍體處理掉。

古代打仗後,士兵們成千上萬的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處理方式基本是埋,我國古代講究屍體完整入土,将毀燒屍體的行為視為極大的侮辱。像滿清末期中國東北爆發鼠疫時,負責處理鼠疫的醫生伍連德提出要把所有屍體全部燒掉,但遭到了集體反對,最後還是滿清攝政王載沣全力支援伍連德,這才把東北的數萬具屍體燒掉。

古代打仗後,士兵們成千上萬的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簡而言之,在古代戰争中處理屍體的方式以不管為主,如果是攻城戰那就埋。在軍隊死亡人數不會太多的情況下,處理屍體不會太複雜,軍隊在城内城外多挖幾個坑就埋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