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發生戰争,攻打“兵家必争之地”狀況慘烈,為何不繞過去呢?

古代發生戰争,攻打“兵家必争之地”狀況慘烈,為何不繞過去呢?

回看我國的古代戰争,我們可以發現那些諸侯們,都會去争奪荊州、襄陽等這樣一些所謂的“兵家必争之地”。我國那麼大,城市星羅棋布,為什麼不先去捏其它軟柿子呢?或者說,當遇到“兵家必争之地”的時候,這些軍事家為什麼不耍個小心機,繞個道先打别的城市呢?

古代發生戰争,攻打“兵家必争之地”狀況慘烈,為何不繞過去呢?

曆史上其實也有過繞道進攻,不去搶奪“兵家必争之地”成功的例子,比如明末的李自成起義,他就是我國曆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對大城市不感興趣,主要就是争奪一些不出名的城市和大片農村,通過各種捷徑繞路,最後打進了北京城。既然有成功案例在前,為什麼古人卻依舊不愛采用這種方法呢?我認為古人有三個方面的考量。

古代發生戰争,攻打“兵家必争之地”狀況慘烈,為何不繞過去呢?

一、戰争勝利的關鍵在于摧毀敵人的有生力量,将其徹底打入十八層地獄。在棍棒刀槍的冷兵器時代,雖然人是戰争的主角,但是糧草器械才是重中之重。隻要保住了武器、戰馬和糧食,随時就可以召集人馬卷土重來。就像空城計中孔明去西城保住糧草一樣,而古代無論武器,還是戰馬,還是糧食,都主要囤積在城市,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以這些城市既像一個硬骨頭,也像一塊嘴邊的肥肉。不把這些城市打下來,它就像一根釘子,讓你就無法獲得裝備和糧食來壯大自己,也無法掐滅對手東山再起的資本。是以,古代戰争中,即便你知道進攻這些地方會讓你損失慘重,但你仍會趨之若鹜,因為這誘惑也太大了。

二、“兵家必争之地”的城市也是理想的創業基地。你想想,這些地方被你的對手經營多年,如果将它打下了,那不僅是對方的一大損失,也會是你的一大助力,這可以成為你白手起家的創業基地,讓你在這個紛亂的世道下得到一片樂土。古代凡是沒有擁有根據地的,都稱為“流寇”,有這頓沒下頓的,長久不了。而在冷兵器的古代,最重要的根據地,就是城市。因為城市不僅糧草充足兵源充足,讓你有立足的資本,而且有着堅固的城池防守,對外你也算是有了一張底牌,對内對外你都領先其他流寇一大圈。在山上建立根據地根本不可取,就像小說中的梁山一樣,你的命脈一直在别人的手中,卡得你動彈不得,不對外就無法發展,對外實力又不夠。而“兵家必争之地”的城市,才是外觀與實用性均良的最好選擇,有了它們你才沒有那些條條框框。

古代發生戰争,攻打“兵家必争之地”狀況慘烈,為何不繞過去呢?

三、“擒賊先擒王”的理念貫徹到“兵家必争之地”的争鬥當中。詩史——杜甫詩中表達出來的“擒賊先擒王”的理念并不是他一家之言,而是當時中國國内曆史觀念的一種縮影。就是在打仗的時候,軍隊是以“擒王”為目的,之後可以做到殺人誅心的威懾作用,在曆代兵法上也都講究攻心為上。我這裡說的“王”,從軍隊來說,就是軍隊的領袖,這個家夥被抓了,下面小的還能掙紮嗎?從全國的地理戰略來說,“兵家必争之地”就是“王”,你把這個“王”搞定了,那就是大局已定,周邊的小弟不用你講,都會乖乖地自動上門依附于你的,這樣你的戰争就擁有了一個重要的節點。

古代發生戰争,攻打“兵家必争之地”狀況慘烈,為何不繞過去呢?

現在我們再回顧一下美國發動的“海灣戰争”“伊拉克戰争”,其中美軍百試不爽的一招——斬首行動,從前覺得這是美國的一種新型戰争方略,現在才發現其實我們古代早就有了。“兵家必争之地”的理念其實就是一種“斬首行動”。當它付諸行動成為現實後,這一地區的龍頭老大倒下了,必将産生巨大的震懾力,周邊的小弟城市,往往“望風披靡”,拜倒在新上位之人的腳下。現在回過頭來看李自成,發現他真的愚蠢到家,不改自己流寇的身份,即使僥幸打進了北京城,也無法避免自己失敗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