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发生战争,攻打“兵家必争之地”状况惨烈,为何不绕过去呢?

古代发生战争,攻打“兵家必争之地”状况惨烈,为何不绕过去呢?

回看我国的古代战争,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诸侯们,都会去争夺荆州、襄阳等这样一些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我国那么大,城市星罗棋布,为什么不先去捏其它软柿子呢?或者说,当遇到“兵家必争之地”的时候,这些军事家为什么不耍个小心机,绕个道先打别的城市呢?

古代发生战争,攻打“兵家必争之地”状况惨烈,为何不绕过去呢?

历史上其实也有过绕道进攻,不去抢夺“兵家必争之地”成功的例子,比如明末的李自成起义,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对大城市不感兴趣,主要就是争夺一些不出名的城市和大片农村,通过各种捷径绕路,最后打进了北京城。既然有成功案例在前,为什么古人却依旧不爱采用这种方法呢?我认为古人有三个方面的考量。

古代发生战争,攻打“兵家必争之地”状况惨烈,为何不绕过去呢?

一、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摧毁敌人的有生力量,将其彻底打入十八层地狱。在棍棒刀枪的冷兵器时代,虽然人是战争的主角,但是粮草器械才是重中之重。只要保住了武器、战马和粮食,随时就可以召集人马卷土重来。就像空城计中孔明去西城保住粮草一样,而古代无论武器,还是战马,还是粮食,都主要囤积在城市,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这些城市既像一个硬骨头,也像一块嘴边的肥肉。不把这些城市打下来,它就像一根钉子,让你就无法获得装备和粮食来壮大自己,也无法掐灭对手东山再起的资本。所以,古代战争中,即便你知道进攻这些地方会让你损失惨重,但你仍会趋之若鹜,因为这诱惑也太大了。

二、“兵家必争之地”的城市也是理想的创业基地。你想想,这些地方被你的对手经营多年,如果将它打下了,那不仅是对方的一大损失,也会是你的一大助力,这可以成为你白手起家的创业基地,让你在这个纷乱的世道下得到一片乐土。古代凡是没有拥有根据地的,都称为“流寇”,有这顿没下顿的,长久不了。而在冷兵器的古代,最重要的根据地,就是城市。因为城市不仅粮草充足兵源充足,让你有立足的资本,而且有着坚固的城池防守,对外你也算是有了一张底牌,对内对外你都领先其他流寇一大圈。在山上建立根据地根本不可取,就像小说中的梁山一样,你的命脉一直在别人的手中,卡得你动弹不得,不对外就无法发展,对外实力又不够。而“兵家必争之地”的城市,才是外观与实用性均良的最好选择,有了它们你才没有那些条条框框。

古代发生战争,攻打“兵家必争之地”状况惨烈,为何不绕过去呢?

三、“擒贼先擒王”的理念贯彻到“兵家必争之地”的争斗当中。诗史——杜甫诗中表达出来的“擒贼先擒王”的理念并不是他一家之言,而是当时中国国内历史观念的一种缩影。就是在打仗的时候,军队是以“擒王”为目的,之后可以做到杀人诛心的威慑作用,在历代兵法上也都讲究攻心为上。我这里说的“王”,从军队来说,就是军队的领袖,这个家伙被抓了,下面小的还能挣扎吗?从全国的地理战略来说,“兵家必争之地”就是“王”,你把这个“王”搞定了,那就是大局已定,周边的小弟不用你讲,都会乖乖地自动上门依附于你的,这样你的战争就拥有了一个重要的节点。

古代发生战争,攻打“兵家必争之地”状况惨烈,为何不绕过去呢?

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其中美军百试不爽的一招——斩首行动,从前觉得这是美国的一种新型战争方略,现在才发现其实我们古代早就有了。“兵家必争之地”的理念其实就是一种“斩首行动”。当它付诸行动成为现实后,这一地区的龙头老大倒下了,必将产生巨大的震慑力,周边的小弟城市,往往“望风披靡”,拜倒在新上位之人的脚下。现在回过头来看李自成,发现他真的愚蠢到家,不改自己流寇的身份,即使侥幸打进了北京城,也无法避免自己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