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争,這是一個絢麗的大舞台,曆史上無數的名将在這個舞台上留下了驚豔無比的表演。我們時常會暢想那個遠去的時代,百萬軍中取上将首級,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然而現實恐怕并非如我們想象中的那般絢麗。
在古代戰争中,主要分為野戰、攻城戰、水戰、海戰等,那麼今天為了讓大家略微深入的了解一下古代戰争,我們就以最為複雜艱難的攻城戰為例,來和大家深入的聊一聊,古代的攻城戰究竟該怎麼打!

為了把攻城戰解說得詳細,我們首先排除各類偷襲、突襲而輕易擷取城池的狀況,而是采取堂堂正正的正面進攻的模式。
圍城分為很多種,成本最低的僅僅隻是在城牆四周全部駐紮軍馬,防止城内的敵人出來,城外的敵人進入便可。但是,如果要把城池圍得水洩不通,那卻需要完成一個浩大的工程!
首先要在城牆外圍挖出一圈大大的壕溝,把整個城市都圍起來,然後再在壕溝兩側放上拒馬、勾刺等物,防止城内的人翻越。更有甚者,幹脆就在圍城的壕溝之外再修一堵牆,直接把整個城市再圍上一圈。是以攻城之前,首先就是大搞基建!
當然還有一種方法是
“圍三阙一”,給敵人留下一個可以逃跑的念想,這樣往往能夠使敵人心存僥幸,不能全力死守城池!
好啦,城池圍住了,接下來就攻打嗎?嘿嘿,那是在送人頭找死!
不光高聳的城牆對于攻城士卒而言是難以逾越的天塹,城牆上的弓弩手、床子弩等遠端武器會使攻城的士卒在沖鋒的路上陷入噩夢。接下來到了城牆下,雲石、橫木、滾油等等傾瀉而下,對于攻城一方而言簡直就是世界末日。
這裡告訴大家一個邏輯:攻城不是一擁而上全面進攻,守城也不是在各個城牆上平均配置設定兵力,雙方實際上都在進行着一種選擇和拉鋸。進攻一方會不斷尋找守城方的弱點,尋求的是一點突破,導緻對方全盤崩潰;守城方除了安排常态化的防禦部隊之外,則會留下一部分人馬作為預備隊,動态的判斷敵人的主攻方向,然後把預備隊投入上去
“打更新檔”。
一方在不停的尋找突破的弱點,一方在不停的調整彌補弱點,這才是攻城戰的常态!
是以接下來,攻城一方首先是對城池内的情況進行偵查。
首先要在城外構築起高台,也可以登上附近的高山,對城池的整個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觀察。既要觀察對方兵力的布置,也要察看城牆上守城器械的安排,總之是各種情況都要搜集,越全面越好。
一番偵察之後,接着便是推進拔點!
真正高明的守城方并非是單純的把部隊龜縮在城内,而是會依托城池周邊的地形打造出一整套立體化的防禦體系。比如在周邊山嶺制高點上設定營寨堡壘,比如在護城河周邊設定箭塔等等。
而這個時候,攻城的一方就需要耐心的集中力量将這些城池之外的防禦據點逐一拔掉。
拔掉外圍據點之後,攻城部隊便可以進一步的壓縮守城方的戰略空間,而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填平護城河。安排民夫躲在盾牌後面,或者是在各種填壕車的掩護之下逼近護城河,用沙土将護城河填平,進而為後續的進攻掃清礙事的障礙。
除此之外,攻城一方還可以向成池挖道地。與大家想象的不同,一般道地并不是挖到城池内部,而是隻挖到城牆的基座底部,進而造成城牆的塌陷。當然守城一方往往也會沿着城牆挖壕溝,用以切斷攻城方的道地,還有的可能沿着城牆設定水缸,用來随時探查地下是否存在挖土的聲音。
接下來呢?就是試探性的進攻!
在先期偵查的基礎上,選取一些敵人可能存在的薄弱點進行試探性的進攻。這個時候對攻城部隊的組織協調能力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了:
士兵在向城牆發起沖鋒的時候,要有相應的盾牌等物予以掩護,進而降低對方遠端打擊造成的傷亡;攻方如果還擁有投石車、井闌等超遠距離打擊武器,那麼就要适時對城牆上的守軍進行火力壓制,最終的目的都是確定向城牆沖鋒的士卒遭到盡可能小的折損。
當士卒沖到城牆之下後,接下來會有兩種進攻方式。一種是對薄弱的城門進行攻擊,另一種是利用雲梯攀登城牆。到了這個時候,就進入到攻城戰最為殘酷的階段。攻方雖然采取了前面這一系列的措施,但是由于古代技術的局限性,高大的城牆仍然是攻城士卒們難以逾越的天塹。
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的運用主攻、佯攻、機動、騷擾等多個層面的戰術,調動城内的守軍跟着你的節奏走而疲于奔命,讓對方摸不清楚你真正的進攻方向。
最後,就是破城。
當對方被你調動起來之後,攻城一方則要標明最終的突破方向,暗中繼續力量準備雷霆一擊。一切準備好之後,我們要運用戰術把敵人的防禦力量盡可能的吸引到其他地方,然後就是最後一錘子買賣:梭哈!
在選好的突破口處,集中所有的投石車全部對着一處城牆火力全開,一頓狂砸!待城牆轟然倒塌之後,早就集結待命的步卒一擁而上,自城牆缺口内快速湧入;在這同時,井闌等超遠端武器對着城牆瘋狂傾瀉,一定要把城牆上的守軍壓得擡不起頭來。
在這同時,全方位的雲梯登城開始,一旦突破一點,立刻投入後續兵力進一步撕開對方防線上的缺口,同時也吸引更多的敵人來增援,間接削弱其他防線上的力量。而其他部隊則趁機從防禦薄弱的地方實作多點突破,然後再将敵人分割瓦解,使防守方徹底崩潰!
圖
/
來源于網絡
文
華夏問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