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黃埔四期生,率5千人堅守8晝夜,犧牲時39歲,留下2封遺書
第九戰區是抗日戰争的重要戰場,在這裡爆發了多次大型會戰,比如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不僅出動的兵力多,對戰局的影響也非常大。
1943年,常德會戰爆發,10萬日軍進攻常德,國民黨出動21萬人迎戰,最後消滅了1萬日軍,在整個抗戰甚至是二戰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場會戰彰顯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諸位名将功不可沒,比如孫連仲、李玉堂、王敬之等人,還有一些将領犧牲了,今天要說的就是彭士量。
彭士量是陸軍少将,犧牲時擔任暫5師師長。他1924年考入湖北明德大學,2年後進入黃埔軍校第4期學習,這一期的名将太多了,比如林彪、張靈甫、胡琏、謝晉元、李彌等人,都是名将。
1935年,彭士量從陸軍大學畢業後,在第83師擔任上校參謀處長。抗戰爆發後,他參加了淞滬會戰、台兒莊會戰、3次長沙會戰,幾乎逢戰必出。
1937年,第83師北上抗日,副師長傅正模舉薦彭士量擔任補充兵第3團上校團長。1943年常德會戰爆發時,彭士量是暫5師師長,在石門一帶阻擊日軍。
暫5師有5000人,但日軍足足有3萬人,而且武器裝備遠勝于他,是以這場仗注定是艱難的。不過,彭士量一點也不害怕,日軍利用飛機對他的陣地展開了密集轟炸,他也不下令撤退。
最後日軍喪心病狂,投下了毒氣彈,就這樣彭士量依然堅守陣地。日軍的兵力越來越多,逐漸形成包圍之勢,局勢對暫5師十分不利。
為了儲存實力,上級下令讓彭士量撤退,為了讓大部隊順利撤退,彭士量表示要留下來斷後,然而他能指揮的兵不足2000人,而日軍出動了幾萬人,這是一次有去無回的戰鬥。
他率部在石門一帶堅守了八天八夜,最後人都打光了,隻剩下十幾個兵,他決定突圍,戰鬥中被日軍的流彈打中,當場犧牲,年僅39歲。
彭士量犧牲後,戰士們從他的衣膚口袋中找到了兩封遺書,一封寫給自己的妻子,另一封是給手下的官兵。
他告訴妻子,要勤儉節約,照顧好父母,把孩子們養大成人,繼承他的遺志。他告訴官兵們,自己早有以死報國的準備,戰死也沒有遺憾。他死後副師長代他指揮,繼續和日軍戰鬥,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
他殉國後,《中央日報》發表評論,高度贊揚了彭士量将軍,老蔣也追授他為陸軍中将。日軍電台廣播也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七十三軍暫五師為“戰意堅強、不可輕侮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