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拯救了身處水深火熱痛苦掙紮的人民,把他們從黑暗壓迫之中解放出來,帶給他們光明與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是怎樣的豐功偉業,又是怎樣的曆史豐碑。
而為了民族大義,毛主席為了大家的博愛舍棄了自己小家的圓滿,他早早地投身于革命,留下妻子孩子苦苦地等待,遭遇了常人所無法承受的苦難與折磨,甚至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偉人的家人同樣也是鐵骨铮铮,用堅韌的民族氣節和為祖國的和平建設事業無怨無悔地奮鬥拼搏讓我們看見了革命家庭的偉大,不僅走出了一位傳奇的領袖,他的背後更是有着強大的支撐和了解,有共同的信仰,實在是令人敬佩。
而毛主席的次子毛岸青顯然也是經曆了苦難的波折,但作為偉人的後代,他也不負衆望地創造了輝煌。
1957年毛主席途經青島專程看望毛岸青,毛岸青哽咽地說道:“我夢到媽媽了”,其間夾雜着多少的辛酸苦楚和懷念深情。
童年的陰影
毛岸青1923年出生于湖南長沙,由于父親胸懷大志,早早地投身于革命,為了理想和信仰東奔西走,是以他從小就與父母和哥哥過着居無定所,颠沛流離的生活。
當父親離開家中義無反顧地全身心為了祖國和人民而鞠躬盡瘁時,本就缺少了父愛關懷的他卻遭遇了人生的緻命打擊。
大革命失敗後,一家人受到牽連,母親楊開慧被慘無人道的反動軍閥殘忍殺害,英勇就義,大哥也被一同抓捕入獄,受盡折磨,好在等到了組織的營救和安排,将兄弟三人轉移至上海。
本以為一切會有所好轉,可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三弟不幸離世,而他和大哥的生活更是每況愈下,常常食不果腹,饑寒交迫,甚至還過起了流浪的生活。
幸運的是,兩人再一次受到了黨組織的關懷,被送往蘇聯留學,終于擺脫了無盡的苦難與折磨,開始步入正軌,也能夠心無旁骛地追尋理想和好好學習。
虎父無犬子
作為毛主席的兒子,哥哥同樣也是一位英勇無畏的革命戰士,毛岸青自是不遑多讓,在蘇聯時,就積極投身革命後勤工作,挖戰壕,運傷員,成為前線戰場不可或缺的後備力量。
1947年,毛岸青終于在兜兜轉轉,曆經波折之後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他學有所成歸來,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立刻就投身于祖國的建設,為國效力,按照父親的意思參加了黑龍江克山縣的土改試點。
而長時間的俄國生活讓毛岸青在未徹底轉變語言系統有些混亂的同時,更是适應不了飲食和生活習慣,水土不服,但好在有貴人相助,上司和同僚們都給給了毛岸青無微不至的關懷,教他用筷子,給他留餅幹,慢慢地,毛岸青也适應了這樣的集體生活。
即便環境艱苦,條件艱難,毛岸青依舊對土改工作鬥志昂揚,他常常不辭辛勞、不畏嚴寒地走街串巷調查走訪,虛心向同僚求教,全身心地投入土改事業,哪怕嚴寒凜冽,困難重重,他仍充滿着熱情與信心,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為當地的土改工作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不僅如此,毛岸青還巧妙地結合國情,激情宣講,深入群衆,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借鑒了前蘇聯的經驗,以合作互助地形式解決了農民缺乏耕作工作和家畜的問題,極大程度地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
1949年,毛岸青的任務圓滿完成回到了北京,但他為祖國效力的腳步并未停歇,長期從事馬列著作的翻譯,以超強的俄語水準和翻譯能力譯介和傳播馬列主義思想,才思靈活,為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而成就卓越的毛岸青,從未因自己的成績而沾沾自喜,居功自傲,也從未因自己是偉人的後代而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他向來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埋頭苦幹,無愧為一個稱職,盡心盡力的優秀共産黨員。
深情與懷念
毛岸青一直以來勤奮踏實地苦幹,本以為生活就會這樣充實充滿希望,可1951年卻傳來了大哥毛岸英犧牲的噩耗,本就在自己的崗位上殚精竭慮,落下了一身的病,這樣緻命的打擊更是讓毛岸青的身體不堪重負,心力交瘁,病情加重。
而毛主席在失去大兒子之後,傷心欲絕,又得知二兒子身體情況堪憂,對于這樣一個從小便滿是苦難的兒子,自然也是挂念擔憂不已。
在1957年,毛主席途徑青島專程看望在那裡養病的兒子毛岸青,事無巨細地詢問着兒子的身體情況和生活境遇,直到在确認兒子日漸康複之後才放下了一直懸着的心,喜笑顔開。
看着專程來看望自己的父親,毛岸青再也無法一直心中的思念,滿腹的委屈和辛酸化作熱淚與飽含深情的話語,他哽咽地對父親說:“我夢到幾十年沒有入夢的媽媽了,她囑咐我好好練字幫您抄文章。”
毛主席聽後自然也是百感交集,十分動容,兒子的話勾起了他的回憶,一時之間他也回憶起了往日的點點滴滴,不免有些傷感。
兩人互訴衷腸,父子兩人深情相擁,血濃于水的愛和懷念萦繞着兩人,久久不能平息。
小結:
毛岸青的兒子總結父親就像是一本大書,夠自己品味一輩子,這大概就是偶像楷模的帶頭作用吧。自己作為偉人的後代,不卑不亢,從不耀武揚威,用畢生所學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地報效祖國,堪稱國之棟梁。
毛岸青更是把自己這樣的精神言傳身教給了子孫後代,激勵他們為國效力,為國争光,這就是典範,值得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