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2020 年12月,美國心理科學雜志《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有趣的研究(OnePoll機構開展):
對2000名美國人進行采訪後發現,絕大多數男性認為自己留胡子會更帥。
其中75%(四分之三)的男性表示留胡子讓他們更自信。有20%的男性表示,為了長出“完美胡須”,願意放棄一整年的性生活。除了放棄性生活以外,40%的受訪者為了擁有好看的胡子,願意在監獄裡蹲一夜,或者整整一年不喝咖啡;38%的受訪者願意在車管所排一天的隊;還有18%的人願意剃光自己的頭。

OnePoll機構在進行這項研究時,同時還設定了一個“胡須滿意度”打分的環節,讓男性受訪者打分,總共10分,1分代表不滿意,10分代表非常滿意。
總體而言,男性的“胡須滿意度”打分,結果平均在6分。盡管平均分相對較高,但是我們依然也可以看到,很多男性也想改變自己的胡子。為什麼?
44%的男性覺得自己的胡子某個地方比另外一個地方長得更快、42%的男性覺得自己胡子東一塊西一塊的亂長、31%的男性覺得自己的胡子顔色不均。
從這項研究看來,大部分男性對胡子的喜愛程度,不亞于女性對美的追求。
為什麼男性會對胡子如此“情有獨鐘”?
是男性力量的象征
漢朝末年,董卓帶人進宮殺盡閹黨,進宮後,見到沒胡子的人就直接殺,因為閹人沒胡子。
在古代,百姓大多依靠農耕和當兵為生,而這兩個職業,都需要大量的力氣。然而在當時,身體是否健康,是否有力量很難判斷,因而胡子便成了判斷的标準之一。
茂密的胡子就代表着有力量,有養家糊口的“本事”。相反,沒胡子的人,要麼是本身有一些隐疾,要麼就是太監,這些在當時看來,就是缺少賺錢養家的本事,不怎麼光彩。
因為自古以來對胡子的重視程度,到清代,《康熙字典》中甚至還對每個部位的胡子命名了不同的稱呼,上唇的胡須叫“髭”,下唇的胡須稱“粜”,頰旁的胡須為“髯”,下巴的胡須則是“襞”。
是以,這大概也是直到現在,衆多男性依舊重視胡子的原因之一。
社會的觀念
我國古代奉承儒家思想,在當時,是社會價值觀的導向。儒家的著作《孝經》中曾說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意思就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對不能有一點損傷,要像敬愛父母一樣愛護自己的身體。而身體就包括胡子。
在這種價值觀念下,古代剃頭發都屬于刑法之一,因為剃頭發就等同于損壞身體,讓人背上不忠不孝的罪名,被世人唾棄。
這也是,為什麼滿清入關時,會遭到百姓的反抗,并不是因為百姓們有多懷念前朝,而是因為滿清的“剃發令”讓百姓們難以接受。因而,大家也不難想象,胡子在當時的重要性了。
是一種時尚
西漢大臣霍光,因為他漂亮的胡須,成為當時有名的美男子;三國時期的孫權,因為他的“紫髯碧眼”,在戰場上非常吸睛。
《陌上桑》中寫道:“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甚至在秦始皇兵馬俑中,陶俑也都是留着各式胡須。
在古代,如果有一把茂密有光澤的美須,就會遭到大家的羨慕,甚至是嫉妒。在《魏書》中,崔琰有“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的美稱,而曹操在《魏氏春秋》中被描寫為“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
“須長四尺”與“姿貌短小”形成強烈對比,難怪曹操在《賜死崔琰令》中怒斥到:“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虬須直視,若有所嗔”。這也算是一把美須引發的血案了。
是以,古時候,大家對胡子的重視程度不可小觑,胡子完全是衡量陽剛之美的重要辨別之一。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民對胡子的重視程度不亞于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
盡管古代與現在相隔數百年,目前已經不流行長胡須了,但是,代代相傳的思想觀念、文化氛圍已經融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胡須,依舊是大部分男性的“鐘愛”,是力量的象征,是自信的來源。
- The End -
作者 | 拾希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