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7年,陳毅給中央發電“我黨傑出軍事家不多”,提到哪五個人?

陳毅電文,用意明顯

1947年初,粟裕在蘇北接連打了幾個大勝仗,其中的孟良崮戰役更是取得了巨大勝利,部隊士氣高漲,此時粟裕在部隊中的聲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也許是戰士們在面對國民黨軍隊時存在輕敵思想,結果在7月份的兩場戰鬥中,我軍暫時處于戰場的下風。

就因為粟裕指揮的這兩場戰役沒有打好,部隊士氣開始低落,甚至有人在此時對粟裕的指揮才能提出了質疑,負責指揮的粟裕同志情緒上有些波動,時常面對地圖發愣。

身為司令員的陳毅始終站在粟裕身後給予他最大的支援,為了向黨中央說明戰鬥的情況,陳毅于1947年8月向中央毛主席緻電,對戰鬥失利的原因進行了細緻的分析 ,同時也在電文中充分認可粟裕和陳赓的表現:

“我們二十多年來創造的傑出軍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陳赓先後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将與彭、劉、林并肩前進。”甚至還把他們前期的表現誇贊為“脫穎而出”,還把他們預言為我黨創造出的傑出軍事家,以後前程不可限量,功績可與幾個軍中名将彭德懷、劉伯承、林并肩。

陳毅的這封電報,是對粟裕、陳赓兩人的高度認可,是對暫時處于軍事指揮低谷期的愛将的極大鼓勵和信任,毛主席在回電中認同陳毅的看法:完全同意。

1947年,陳毅給中央發電“我黨傑出軍事家不多”,提到哪五個人?

陳毅與粟裕相識于南昌起義後,粟裕有才,陳毅愛才,兩人在長期相處,形成了“粟不離陳、陳不離粟”的完美組合。

陳毅之是以如此誇贊粟裕和陳赓,完全是對兩人在軍事指揮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殊才能的高度認可。粟裕自井崗山開始了自己的領兵打仗之旅,在中央蘇區時跟随毛主席力戰國民黨軍,不斷總結作戰經驗;紅軍長征時自己帶着隊伍打遊擊,三年困苦中得到意志上的極大鍛煉;抗日戰争中在陳毅的帶領下血戰日軍,打得日軍叫苦連天;面對國民黨軍隊的橫行,陳粟果斷迎戰,黃橋戰役成為經典;解放戰争中表現更是大氣,蘇中七戰七捷成為中共軍事上的美談,淮海戰役的大勝讓粟裕站上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山巅。

陳毅從軍前是個地道地道的文人,赴法勤工儉學期間,由于能言善辯、組織能力突出而受到周恩來和蔡和森的注意。 曾一度想通過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陳毅慢慢看清了中國的現實,毅然投筆從戎參加革命,于192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跟随中國共産黨為人民打江山。

1947年,陳毅給中央發電“我黨傑出軍事家不多”,提到哪五個人?

陳毅在南昌起義後,率部發起湘南起義,随後跟随朱德同志上了井崗山,與毛澤東的隊伍在井崗山勝利會師。

井崗山革命根據地受到國民黨軍隊的圍攻後,跟随朱德、毛澤東一起向閩粵邊界轉移。在這期間陳毅的組織能力得以發揮,朱德和陳毅共同帶領部隊同國民黨軍隊周旋,多次曆經生死,但革命意志從未動搖,把南昌起義的火種儲存下來并不斷壯大紅軍隊伍。

陳毅同志在與粟裕搭檔的過程中,兩人的分工逐漸明确,粟裕主要負責指揮打戰、制定具體戰術,陳毅不但在戰略方面給予指導,還在背後全力支援。

不管粟裕在指揮上遇到什麼阻力,陳毅總會及時出面,為粟裕掃除一切指揮上的障礙。并且陳毅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整合力量、團結衆人。

陳毅對自己長期擔任司令員職務曾有過一個表述:我更多的時候是在發揮政委的作用。

陳毅同志用無比的信任全力支援有才的粟裕,這封電報的用意更是明顯。

1947年,陳毅給中央發電“我黨傑出軍事家不多”,提到哪五個人?

陳粟搭檔,長期并肩

陳毅與粟裕的長期配合,可以說是陳毅成就了粟裕,也可以說是粟裕成就了陳毅。粟裕在指揮打仗、制定打法、實施作戰、沖鋒陷陣方面尤為擅長,而在部隊組織上有所欠缺,陳毅的長處正好補了粟裕的這一短闆。

1940年10月初,陳粟共同商量後打響了黃橋戰役,此戰創造了軍事上以少勝多的偉大奇迹。陳粟兵力六七千人,卻要迎戰國民黨韓德勤的三萬多大軍,兩軍兵力懸殊巨大,裝備更是相差甚遠。

在黃橋戰役打響前,粟裕多次在地圖前沉思琢磨,反複對地形進行研究,制定具體的作戰方案。陳毅在動員會上向大家表明黃橋戰役的重要意義,勝則開辟新局面,敗則被國民黨趕進長江喂魚。

陳毅在後方嚴徐莊指揮,粟裕則親赴黃橋前線,兩人的分工各有重點。根據粟裕制定的作戰方案,我軍采取了誘敵入黃橋,分割截斷、逐個吃掉的政策。

1947年,陳毅給中央發電“我黨傑出軍事家不多”,提到哪五個人?

10月4日,粟裕周密部署部隊進行埋伏,待敵人進入包圍圏後,粟裕電話請示陳毅可以開打了。陳毅還想再等等,待敵人更深入些再打,但粟裕堅持認為此時就是出手的最佳時候,陳毅司令果斷同意了粟裕的意見。

黃橋戰役激戰三天,殲敵12個團共計1萬餘人,繳獲敵人各種武器若幹。逼得國民黨一個旅長走投無路開槍自殺,混亂中國民黨王牌部隊主官李守維掉入河中淹死,整支隊伍一片大亂,最後被全殲。

1946年7月份,粟裕率部在蘇中一帶作戰,陳毅此時向中央建議調粟裕的隊伍西進,但粟裕大膽向中央和陳毅建議要留在蘇中,打幾場殲滅國民黨的仗再作打算,最後中央和陳毅都同意了粟裕的建議。

粟裕指揮自己手上的3萬餘部隊,在一個半月的時間内重創國民黨12萬蘇中守軍,共殲敵超過5萬,在蘇中地區創造了七戰七捷的空前戰績,受到中央和毛主席的通電嘉獎。

1947年,陳毅給中央發電“我黨傑出軍事家不多”,提到哪五個人?

粟裕部兵力遠不如國民黨軍隊,結果大敗國民黨12萬軍隊。事後毛主席曾評價粟裕的蘇中指揮,認為粟裕采取了集中優勢兵力個個擊破的打法,實作了每仗必勝;每仗下來繳獲甚多,志氣大振,裝備越來越好;有蘇區百姓的支援,補充及時,最為關鍵的是指揮正确,是以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

朱德後來都為粟裕的蘇中指揮交口稱贊,說粟裕殲滅的敵人比自己的兵力還要多。

1948年5月,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被中央軍委調到中原野戰軍任第一副司令員,提粟裕擔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但粟裕堅辭不受,堅持仍由陳毅兼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自己仍擔任陳的副手。最後中央同意粟裕的要求,粟裕擔任華東野戰軍的代司令員與代政委。

在随後的豫東戰役中,粟裕所在的華東野戰軍與陳毅所在的中原野戰軍互相配合,一戰殲滅國民黨軍九萬多人,為淮海戰役的順利開打掃除了一大隐患。

在随後的濟南戰役中,粟裕指揮大軍采取攻城與打援相結合的辦法,殲敵過十萬,拿下濟南。

11月,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共同發起了解放戰争中的第一大戰役----淮海戰役。

根據粟裕提議後經中央準許,兩大野戰軍歸陳鄧(陳毅、鄧小平)指揮。當時我軍兩大野戰軍有60萬兵力,而國民黨軍有80萬兵力,指揮如此大規模的兵團作戰是需要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的。

1947年,陳毅給中央發電“我黨傑出軍事家不多”,提到哪五個人?

經過66天的激戰,淮海戰役取得重大勝利,我軍以傷亡13萬兵力的代價,收編、改造、殲滅國民黨超過55萬的兵力,為解放軍揮師南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毛主席對在淮海戰役中表現突出的粟裕大加贊賞,認為粟裕在淮海戰役中立了第一功。

再之後,粟裕參加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一系列戰鬥,顯示出一位軍事家特有的才能。被劉伯承評價為百戰百勝的常勝将軍,是我黨我軍優秀的軍事将領。

解放後,粟裕受命積極準備攻占台灣,由于北韓戰争的爆發,攻台一事被擱置推後。在考慮入朝部隊主帥時,中央和毛主席決定讓粟裕擔任東北邊防軍總司令員,但由于粟裕頭疾的原因沒能到任,後改由彭德懷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員入朝作戰。

粟裕在1952年開始擔任中央軍委的副總參謀長,并于1954年10月轉任總參謀長,為軍隊的建設、為國家的戰事出謀劃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

在1955年授銜時粟裕因其卓越的指揮才能和為新中國解放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而被授予第一大将軍銜。

1947年,陳毅給中央發電“我黨傑出軍事家不多”,提到哪五個人?

陳赓加入,如虎添翼

陳赓跟陳毅的配合是在1948年上半年,陳赓于1947年7月劃歸劉鄧指揮,後在1948年5月成立了中原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陳毅任第一副司令員(同時還兼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赓任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開始接受陳毅的上司。

陳赓的第四縱隊在中原野戰軍中是出了名的能打硬仗的一支隊伍,也是在中原野戰軍中殲敵最多的一支隊伍,這其中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有陳赓這個能謀善打的司令員在。

陳赓在臨浮戰役中全殲國民黨王牌旅,并活捉黃正誠旅長;在洛陽一戰中力拔頭籌,全殲國民黨206師,并活捉師長邱行湘;在鄭州戰役中,發揮巨大作用,為解放鄭州做出積極貢獻。

在陳赓的帶領下,四縱戰績輝煌,受到軍團上司的多次表揚,陳毅對陳赓的才能倍加欣賞。在淮海戰役中,為殲滅黃維軍團立下頭功,顯露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後參加渡江戰役、廣東戰役等,解放後參加滇南戰役并以中國軍事顧問團的名義指揮邊界戰役大勝法國軍隊,1951年奔赴北韓戰場并擔任志願軍副總司令員。

後于1952年6月回國籌辦哈工大,1954年10月成為粟裕總參謀長的副手,同時兼任哈工大院長,為國家的軍工、軍事教育事業付出全部的精力。

在1955年授銜時,陳赓因傑出的指揮才能和對新中國解放事業的極大貢獻而被授予大将軍銜。

1947年,陳毅給中央發電“我黨傑出軍事家不多”,提到哪五個人?

五虎上将,其實不然

陳毅在1948年8月向中央和毛主席發的電文中極力稱贊粟裕和陳赓兩位後起之秀,同時提到名震中華的大将彭德懷、劉伯承和林,在一些文章中被大家冠名為毛澤東的五虎上将。

其實在中國正式的史料中從未提及五虎上将,原因應該是新中國的将才遠不止五位,一大批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争時期、解放戰争時期及建國後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軍事将領,都具有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軍事理論才能。

比如解放軍的總司令朱德同志以及鄧小平、賀龍、陳毅、羅榮桓等一大批可稱之為新中國軍事家的将領。僅以五虎上将是無法涵蓋為新中國的建立而立下赫赫戰功的将帥們的。

彭劉林功,世所罕見

至于陳毅電文中提到的彭劉林三位,他們隻是我軍極具代表性的軍事家。彭德懷、劉伯承、林彪三位同志,在革命初期就顯示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在各自的隊伍中受到認可,被人尊重。

比如彭德懷,還曾以2萬人馬把國民黨20萬大軍耍團團轉,利用“蘑菇戰術”三戰三捷圍殲國民黨多支勁旅,有力的牽制國民黨對黨中央的圍追堵截。

1947年,陳毅給中央發電“我黨傑出軍事家不多”,提到哪五個人?

解放戰争後期帶領西北野戰軍解放西北五省,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解放後長期擔任中央軍委上司,并于1950年10月帶領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北韓。打了一場揚國威、樹大國風範的硬仗,把中國人民的骨氣和不屈展現在世人面前,是當之無愧的優秀軍事家代表。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十大元帥中排名第二。

再比如說劉伯承,參加過辛亥革命,追随過孫中山。

1916年在一次戰鬥中子彈從頭部射入打穿右眼,在沒有使用麻藥的情況下做完眼球摘除手術,以頑強的意志力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疼痛,被德國醫生驚歎為“軍神”,其表現被傳頌為現代版的關公“刮骨療毒”。

參加過南昌起義、進過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指揮過反“圍剿”、長征中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帶領紅軍奔赴陝北延安。

1947年,陳毅給中央發電“我黨傑出軍事家不多”,提到哪五個人?

抗日戰争時期與鄧小平血戰日軍于太行山,重擊日軍并開創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解放戰争爆發後與鄧小平一起組織運動戰,兩年不到的時間殲敵過十萬。

千裡挺進大别山,進搗國民黨腹心地帶,為解放戰争打開局面。後來吸納陳赓并與陳粟聯手在江淮之間殲敵近三十萬。

淮海戰役中更是指揮有方,在陳毅、鄧小平、粟裕、陳赓等的密切配合下,殲滅國民黨軍隊超過五十萬,吹響了全國解放的偉大号角。

新中國成立後,與鄧小平一起進駐大西南,經過一年多的時間,解放大西南并平定西南匪亂。1950年11月奉命建立南京軍事學院,為國家培養各級軍事人才,同樣是新中國優秀軍事家的典範。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排在十大元帥第四位。

其他将帥,國家記載

陳毅同志在電文中并未提及其他進階将領,其實也情有可原。當時陳毅主要的經曆都在華東野戰軍和後來的中原野戰軍,對其他雄居各地的将領并不是太了解。

比如徐向前,黃埔軍校一期優秀學員,參加過廣州起義,後成為紅軍第四方面軍的總指揮。

1947年,陳毅給中央發電“我黨傑出軍事家不多”,提到哪五個人?

長征中沒有果斷支援毛主席的北上主張,跟着張國焘走過一段彎路,好在及時與毛澤東彙合,加入北上大軍,後參與指揮甯夏戰役。

抗日戰争時期,建立冀南根據地,解放戰争時期指揮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等重大軍事行動,殲敵數十萬,常因身體原因不能完全投入智慧指揮大戰,成為徐向前的一大遺憾。

建國後擔任過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重要職務,為我黨、我軍的建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另外,在1989年底,中央軍委曾對建黨60多年來我軍的進階将領進行過一次系統性地評價,當時評出33位軍事家,後在1994年又增了3位,也就是說,新中國能稱得上軍事家的将領多達36位。

這36位軍事家中有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楊尚昆、李先念5位黨和國家主要上司人。有十大元帥和十大将,另外還有11位在建國前犧牲的進階将領,比如葉挺、左權、方志敏、劉志丹等。

1947年,陳毅給中央發電“我黨傑出軍事家不多”,提到哪五個人?

被評為新中國軍事家的部分人員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6位軍事家中除犧牲人員外,沒有一個上将位列其中,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犧牲的這11位軍事将領若在世,至少都是大将及以上軍銜。

尤其是葉挺,他在軍事家名單中的排位是在粟裕大将之前,可見葉挺完全有可能是元帥級别的軍銜。

另外,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一些開國上将去世後,中央和軍委在其悼詞或訃告中使用了“軍事家”的稱謂,以此肯定他們為國家和軍隊做出的巨大貢獻,這些上将有王震、李達、楊得志、陳錫聯、張愛萍、楊成武、洪學智、蕭克等。

這也讓我們認識到,新中國的軍事家不但不止5位,也不止36位,其數量可能要遠遠超過這些數字,畢竟在新中國建立過程中,解放軍中湧現了一大批能打仗、會打仗、打赢仗的将領。

也許國家并沒有給他們冠以“軍事家”的稱謂,但他們卻是實實在在的為黨建功、為國立業、為民謀福的大英雄。

讓我們為自己的國家擁有如此多的優秀人物而驕傲、自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