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生在農村,我對農村裡的方言和俗語感到格外親切,總感覺在那精煉的語言裡,蘊藏着許多生活哲學和人生感悟。
這不,元旦放假跟我媽趕集,看到她和一位熟人聊天,說到最後,那位老阿姨長歎一口氣“有一兒不老,有兩兒沒家”。我雖然不明白具體含義,卻也明白,這聲歎息裡藏了很多心酸和委屈。
後來聽我媽講那位老人的經曆,我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有一兒不老”:家有兒子,父母不敢老,也不能老
我媽說,這位阿姨家裡有一兒一女。女兒早早結婚成家,兒子目前已經畢業,開始工作。
老兩口為了給兒子攢結婚用的錢,起早貪黑在菜市場進菜、擺攤、賣菜。家裡還養了幾頭豬,賣不掉的爛菜葉子就成了豬糧,一年到頭,賣豬還能掙倆錢。
我媽曾勸她歇歇,别對自己這麼狠。阿姨說,她不敢松懈,一松懈心就老了,接下來病啊什麼的都來了。兒子還沒結婚,他們老兩口不能拖後腿。
我聽了十分感慨。如今家有兒子,除了要為兒子攢籌辦婚禮錢,還要攢彩禮,還要付買房首付。等兒子成家生娃後,還要馬不停蹄幫忙帶娃。
等孩子一點點長大,父母差不多也年邁了。但閑在家裡怎麼能行?隻要身體尚可的,還要打份零工、掙點錢,為自己的養老準備着,誰也不想以後走不動了,成為兒子的負擔。
對于總是為子女無私奉獻的中國父母來說,可不就是家有兒子,自己不敢老,也不能老。
◆“有兩兒沒家”:因覺父母偏心而生罅隙,兩兄弟常互不相容,殃及父母
這個就很容易了解了。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擡水喝”。我們如今還是預設兒子是給父母養老的主力。如果家裡有一個兒子,那兒子給父母養老責無旁貸,無論如何他都得擔着。
但如果家裡是兩個兒子,因為父母養老問題争執不休的,不在少數。
有的因為父母給這家帶娃沒有給那家帶娃,或者覺得父母太偏向其中一個、忽視另外一個而寒了心,父母生病了也不想管。
偏偏總是被寵愛的那個兒子呢,因為從小被嬌慣,習慣了索取沒有過付出,對年邁的父母十分不上心。
當然,這其中有父母自身原因,既有兩兒,為何不一碗水端平?但這其中也藏着人性。人性從來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身為子女,如果父母總是無意識地偏向另一個兒子,被忽視的那個自然心裡不平衡。
“有一兒不老,有兩兒沒家”,這話雖不絕對,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某些社會現象。
為人父母,從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擔起了責任,責任的終止并非在孩子18歲長大成人。而父母自身的養老問題,也不該總指望在子女身上,自己早早做打算,到時候才不至于因期待落空而失望。
【對此你怎麼看?】
進階育嬰師,心理咨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
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