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原本“旅居”駐紮于中國東北邊境的日本軍官,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中國軍隊,而後突然對中國的東北軍大營發起突襲,九一八事變由此爆發。在此後的五個月内,日軍僅以數千人的兵力就占據了整個東北三省。“九一八事變”,成為無數國人心中最大的痛楚。

我們所熟知的是蔣介石對東北軍下達了不抵抗的指令,才使得日軍在如此短的時間内就攻陷了整個東北。但其實,在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中有一名将領,不顧上級不抵抗的指令,毅然打響了抗日的第一槍,挽回了中華民族最後的尊嚴,他就是王鐵漢!
熱血鐵漢
1905年,王鐵漢出生于遼甯盤山的一個小村落中。王鐵漢自小就很愛學習,後來還考入了北京大學的預科,但因為家境貧寒,他隻上了兩年就被迫辍學,轉而走上參軍的道路。在部隊中,由于王鐵漢紮實肯幹、任勞任怨,頗得當時東北軍許多将領的賞識,後來更是被當時的“張大帥”張作霖提拔為親信。
在張作霖的安排一下,王鐵漢之後進入東北陸軍講武堂進行深層次的軍事進修,學成之後就擔任了獨立旅的一名團長,奉命駐守東北軍北大營。9月18日晚,北大營之外的日本駐軍數百人突然前來,并以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被中國軍人炸毀為由,企圖進入北大營搜查。這一行徑自然遭到了東北軍士兵的抵抗,随後日軍蓄意開槍,進攻北大營
但當時的北大營東北軍進階将領,均接到了國民黨政府“不抵抗”的指令,隻能眼看着日軍一步步逼近、無可奈何。而此時,滿心憤怒的王鐵漢并沒有管那麼多,他眼看着日軍的侵犯行為,便帶着自己的親衛沖了上去,打響了抗日的第一槍。但王鐵漢的力量畢竟是弱小的,僅靠他也無法真正擊退日軍。沒多久,王鐵漢就因彈盡糧絕被迫撤退了。
南征北戰
事後,王鐵漢抗擊日軍的行徑雖然受到了國民黨政府的嚴厲批評,但在張學良的庇護下,王鐵漢也未真正受到懲罰,東北軍全軍轉移到河北地區繼續駐守。當時的東北軍作為張作霖生前的嫡系軍隊,裝備精良、軍紀嚴明,可以說是當時中國國内名列前茅的軍事武裝力量。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也被蔣介石忌憚萬分,而王鐵漢此次的“抗日”行徑更讓蔣介石對這支“張家軍”産生了更大的擔憂。
随後,蔣介石便以各種由頭将張學良身邊的進階将領調任他職或者施加迫害,但唯獨王鐵漢在張學良的力保之下未受到牽連。之後,抗日戰争爆發,在蔣介石的“有意安排”之下,王鐵漢率領東北軍作為先鋒南征北戰,先後參與了淞滬會戰、南昌會戰、浙贛戰役等多場戰役,為抵抗日軍、收複失地和争取抗日戰争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常敗将軍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戰争勝利後,王鐵漢作為國民黨進階将領的代言人之一,親赴浙江杭州接受日本軍隊的受降。同年,王鐵漢被安排駐守于江蘇地區,他率領的原東北軍被整編為陸軍第四十九軍,王鐵漢任軍長。
内戰爆發時,王鐵漢屬于國民黨陣營中的堅定”反共派“。王鐵漢的四十九軍奉命駐守江浙一帶,與解放軍華東野戰軍進行了多次的較量,但每次都以王鐵漢的慘敗為結束。1946年,在蘇中戰役和李堡戰鬥中,王鐵漢更是一敗塗地,四十九軍損兵折将、勝者無幾,王鐵漢四十九軍的“不敗神話”也徹底被摧毀,四十九軍原本的東北軍嫡系也消亡殆盡。
蔣介石政府看到王鐵漢部在江浙地區的慘敗後,大為震怒。随後,便調王鐵漢到東北地區進行換防。在東北,王鐵漢依舊沒有避過被解放軍“打殘”的結果:剛到東北二十多天,王鐵漢就遭遇了東北野戰軍的包圍,再次落荒而逃,至此一蹶不振。
結語:
1949年,解放戰争勝利後,王鐵漢跟随張學良一同來到台灣。在這裡,王鐵漢徹底卸下了軍中事務,轉而一心研究軍事學、政治學,并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編寫了多部著名的軍事政治書籍。總結王鐵漢其人,我們發現其對于抗日戰争有着極為突出的貢獻,但卻在内戰時期積極應戰,而王鐵漢的”不敗神話“也徹底被打破,這或許就是”正義必将戰勝邪惡“的真谛。1995年,王鐵漢在台灣安然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