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滿江紅·寫懷》
根據《史書》記載,在戰國末期,趙國李牧就與匈奴結下了死仇,不僅數次大破匈奴,更是将匈奴抵禦在雁門之外。這也就是為什麼匈奴如此仇視漢族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為遊牧民族,從小生在馬背上,他們的機動性非常強,可以說是來無影去無蹤了。
是以,始皇帝嬴政為了更好地抵禦匈奴,将長城連成了一片。但是由于秦二世胡亥不施仁政,導緻了秦朝二世而亡,于是中國又開始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路。楚漢争霸時期,内地連年征戰,而匈奴在加緊發育,最終導緻了在漢朝初期匈奴問題一發不可收拾。

在漢朝初期,匈奴過于強大的軍備力量,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20萬也沒能擋住,被困白登山,最後不得不與匈奴求和。可以說從這裡開始,漢朝的軍備力量和匈奴相比開始産生了鴻溝式的差距,漢朝也不得不對匈奴采取求親政策,這一政策直至漢武帝時期。那麼漢武帝為什麼可以一舉光複大漢榮光,甚至可以霸氣地喊出:“寇可往,我亦可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言語呢?
一、呂後的生育政策
古代打仗,最重要的還是依靠人力,畢竟在冷兵器作戰時期,除非特别優秀的戰術和苛刻的地形條件外,幾乎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情況。是以人作為第一生産力,不僅可以擴大生産,更是可以滿足征收病員的重要條件。
在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被困白登山後,漢朝的軍力和信心已經完全被擊潰,漢朝受辱程度不亞于近代的侵華戰争,甚至當年呂後都曾被單于調戲,想要被納入後宮。匈奴這種種行為,無疑在挑戰了漢朝的自尊心和決心,于是漢朝開始了強國之路。
首先呂後在受辱後,痛定思痛,決心要整治人口問題。在當時,由于連年整年,青壯年男性非常少,為了改變這一問題,呂後對全國少女下了道無恥指令,那就是滿15歲的女性必須生子,如果過了15還不結婚生子,就要增加五成的稅收。
作為農耕社會,五成的稅收是天文數字,于是少女還未成年時,其背負的使命就是結婚生子,從現代的角度來講,極其的不公平。雖然這一政策雖然對女性不公平,但是生一個孩子就可以免除兩年的勞動,整體來說對家庭還是相對有益的,于是在那時,多生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态。
随着人越來越多,生産力也越來越強大,漢朝時期的青壯年越多,其國民實力出現了顯著上升。在57年後,漢朝真正實作了兵強馬壯,漢武帝也能一展宏圖,一舉将匈奴趕于千裡之外,成為一位千古名帝。
二、父輩的耕耘
如果說漢朝的崛起,就離不開這兩位皇帝,那就是漢文帝和漢景帝,這兩代帝王開創了曆史上的“文景之治”,此一盛世,給了漢武帝極大的後勤保障。
由于漢朝前期的混亂,可以說直到漢文帝開始,才算是真正的實作了穩定。雖然文帝之前還有三位皇帝,但是由于混亂的政治環境和早夭的命運,漢朝的政治相對比較混亂的。但是文帝的上台決心要勵精圖治,發奮自強,百姓也安居樂業、生活小康。
随着文帝的逝世,景帝繼位,他更是将與民休養生息做到了極緻。兩者可以說承托了漢朝的曆史,有着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如果沒有這兩袋的耕耘,那麼漢武帝想要趕走匈奴的偉大夢想終究是泡影。
這是中國的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很好地承接了呂後的人口政策,富裕的生産力,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同時也很好的啟蒙了漢武帝的一統之心,在富裕的國家經濟下,漢武帝有了足夠的底氣來迎接強大的匈奴,并且取得了勝利。
三、大破匈奴,一雪前恥
在呂後的人口政策激勵和文景之治的光環加持下,漢武帝走上了政治的舞台。漢武帝作為一個胸有大志的皇帝,他非常清楚,面對匈奴必須要打造一支卓越的騎兵部隊,在機動性上不說趕超匈奴也要與其有一戰之力。
于是在漢武帝執政前期,漢朝一支枕戈待旦,一面安撫匈奴,一方面加緊戰備。無論是馬匹、武器都選擇最精良的材質打造而成。直到一切準備妥當,而上天又送來兩位傳世名将-衛青、霍去病。讓漢武帝征服匈奴的心更加強烈了起來,于是在公元前129年,開始了對匈奴的反擊戰。
在這裡要提到的是,在漢朝前期,由于與匈奴一直聯姻的問題,咋加上朝廷對匈奴的過于軟弱,一般都是以防禦為主。但是從漢武帝之後,漢朝軍隊由守變攻,從漁陽上古之戰到漠南之戰再到漠北大戰,三次大戰徹底将匈奴的有生力量殲滅。
自此之後,匈奴再也無力騷擾漢朝周邊城鎮,并且失去了肥碩的河西走廊等地,匈奴遠遷荒涼的漠北,從此走向了衰敗。漢武帝也是以成為了千古一帝,雖然史書上對其褒貶不一,但是我始終認為,擊敗匈奴,挽回幾年前的中華尊嚴尤為重要。并且在此戰過後,更是開辟了絲綢之路,時至今日,我國還一直在延續傳承。
結語:
綜上所述,漢武帝的成功,離不開呂後、文帝、景帝數代人的不懈努力,他們優秀的政策、勵精圖治的決心,給了漢武帝極大的後勤保障力量,這為他征服匈奴,擴大國家版圖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同樣的,再此戰之後,漢朝的家底也幾乎全部掏空了,雖然漢武帝在末期頒下了罪己诏,但是還是加速了漢朝滅亡的程序。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應有的曆史責任,正如同呂後一樣,當年的人口激勵政策,引發了許多人的不滿,甚至在史書上都說她的決策是錯誤的。但正是因為她的這一政策,讓漢朝最終一雪前恥。是以我始終認為,他們都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毀在當下卻功在千秋。
參考資料:《史記》《宋史.嶽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