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的雪有多美?來看看這四首經典詠雪詩,最後一首絕了

人們常說,下雪的中國,美得不像話——北京變成了北平,西安變成了長安,蘇州也變成了姑蘇。

于中國人來說,雪不僅是簡單的自然現象,還凝聚着深厚的文化意象。雪自古以來深受文人們青睐,古往今來的詠雪詩數不勝數。

陶淵明筆下的雪是“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則寫道“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岑參以“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李白則誇張地說:“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應是天仙狂醉,亂報把白雲揉碎”,還有偉人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等等。寫雪的詩詞佳作不勝枚舉。今天,我們來盤點四首經典的唐代詠雪詩。

唐朝的雪有多美?來看看這四首經典詠雪詩,最後一首絕了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就在于它塑造了大雪中戰天鬥地的漁翁形象,表現了一種與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也為後世畫家作《寒江釣雪圖》提供了素材,誠如蘇轼所言:“漁翁句好真堪畫,柳絮才高不道鹽。”

《對雪》

唐 高骈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歧。

此詩借物抒懷,寫得别具一格。詩人閑坐窗前,欣賞那紛紛揚揚的大雪,轉瞬之間,青青的竹枝已變成了白色。為這美麗的景象所吸引,他登上高樓,放眼望去,隻見那高低不平,橫七豎八的“惡路”,都已被厚厚的積雪所覆寫了,多麼令詩人痛快!這裡的結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多少感慨與不平

唐朝的雪有多美?來看看這四首經典詠雪詩,最後一首絕了

《雪詩》

唐 張孜

長安大雪天,鳥雀難相覓。其中豪貴家,搗椒泥四壁。

到處爇紅爐,周回下羅幂。暖手調金絲,蘸甲斟瓊液。

醉唱玉塵飛,困融香汁滴。豈知饑寒人,手腳生皴劈。

“大雪天”,說明季節、天氣。雪大到何種程度呢?詩人形象地用“鳥雀難相覓”來說明。大雪紛飛,迷茫一片,連鳥雀也迷失了方向,真是冰天雪地的景象。這就為後面的描寫、對比安排了特定環境。《雪詩》在前二句環境烘托之後,把豪門貴族的糜爛生活,繪出三幅圖畫:富家椒房圖、羅幂紅爐圖、弦歌宴飲圖。在篇末,“豈知”一轉,翻出新意,揭示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擴充、深化了主題思想。對比是《雪詩》在藝術手法上的一個顯著的特色。這種對比,是深深植根于現實生活的,和詩的内容取得了高度的和諧與統一。

唐朝的雪有多美?來看看這四首經典詠雪詩,最後一首絕了

《春雪》

唐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新年都還沒有芬芳的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分外焦急。一個“都”字,流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驚見草芽”,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面來說的,感情就不是純粹的歎惜、遺憾。“驚”字最值玩味。它寫出了詩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終于見到“春色”的萌芽的驚喜神情。這一“ 初”字,含有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

“卻嫌”、 “故穿”,把春雪刻畫得多麼美好而有靈性。詩的構思甚奇。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 故穿庭樹”紛飛而來 。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卻增加了詩的意趣。“作飛花”三字,翻靜态為動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鬧,一翻再翻,令人目不暇接。

唐朝的雪有多美?來看看這四首經典詠雪詩,最後一首絕了

《飛花令裡讀唐詩》這本書不僅能提高大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對有孩子的家庭來說,也能引起孩子對詩詞的興趣,以後學國文就駕輕就熟了。

唐詩如山,言語間是詠不完的月明酒烈;宋詞似水,擱筆處是訴不盡的情殇離愁。詩詞雖不是國文的全部,但想要國文學得好,詩詞的根底是一定少不了的。

詩詞也是對孩子心靈的滋養和美育。那些熟悉的詩句亦師亦友,帶着曆史的智慧和時間的豁達,會在潛移默化間影響孩子,給他們指引和幫助。

在家跟孩子一起玩飛花令的遊戲,會激起孩子對古詩詞更大的興趣,更樂于去背誦。碰上學校有飛花令形式的詩歌比賽,這套書就是最好的通關素材。平時寫作文,孩子也可以對照着去找素材,适當引用一兩句詩詞,作文也容易更出彩。讓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線上,何樂而不為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