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玉祥最後的失敗,部下紛紛倒戈,一代豪傑就此淪為曆史的看客

1933年下半年,轟動一時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在日、僞、蔣的夾攻下宣告解體。馮玉祥的部下紛紛倒戈,或者解散,或者自立,或者投降蔣介石。隻有抗日同盟軍餘部在愛國将領吉鴻昌、方振武的指揮下,計劃奪取北平建立抗日根據地,當然這一左傾路線下的軍事冒險計劃最終還是宣告失敗。從此之後,曾經縱橫一時的馮玉祥徹底失敗,再也沒有掌握過軍權。

一、抗日同盟軍的瓦解

1933年7月,察哈爾抗日同盟軍連克寶昌、沽源、多倫等鎮,聲威大震,國内各抗日後援團體慰問之電報如雪片般發來,總指揮馮玉祥趁勢拟定了進攻熱河省的計劃,決定先攻熱河,再圖東三省。

馮玉祥最後的失敗,部下紛紛倒戈,一代豪傑就此淪為曆史的看客

正當此時,蔣介石卻以“赤化”之罪名大肆攻擊馮玉祥,并派龐炳勳、關麟征、馮欽哉等部16個師進駐察南、懷來、延慶一線,威脅抗日同盟軍後方所在的張家口市,并公然聲稱如馮玉祥不下野,将武力解決同盟軍。同時侵華日軍兩個步兵旅團及僞軍張海鵬部共兩萬餘人也集結在察東一帶,準備阻擊同盟軍,這下同盟軍等于是陷入了日僞蔣的團團包圍之中。

面對如此險惡處境,同盟軍内部也意見不一,吉鴻昌、方振武等主張繼續打出抗日旗号,全軍挺進平津地區;張允榮、張砺生則主張向西突圍至甘肅、甯夏,與陝甘邊紅軍會師;鄧哲熙和徐維烈則勸馮玉祥暫時下野,把部隊交給其老部下第29軍軍長宋哲元,算是儲存實力的一種方式。馮玉祥考慮再三後,同意了第三種方案,随後便帶着少數衛士去了泰山隐居。

馮玉祥最後的失敗,部下紛紛倒戈,一代豪傑就此淪為曆史的看客

同盟軍收複多倫

馮玉祥一走,擁有8萬之衆的抗日同盟軍立刻四分五裂,其中孫殿英部4萬餘人在拿了蔣介石的一筆錢後,西進陝甘,遭到當地四支馬姓回族軍閥的阻擊,最後瓦解。張砺生的察哈爾自衛軍則自行解散;馮占海的東北義勇軍被何應欽收編為第63軍;佟麟閣的留守部隊被第29軍收編,宋哲元實際脫馮自立;隻有由方振武、吉鴻昌等指揮的第2、5、18師拒絕收編,準備繼續抗日。

二、第2師被宋哲元收編

馮玉祥被迫下野後,宋哲元随即帶着第29軍軍部進駐張家口市,方振武、吉鴻昌帶着第2、5、18師則轉移到張北地區。其中第2師是以馮玉祥在山西汾陽辦的軍校生為基礎組建,師長支應遴(解放後任山西省法院院長),下轄三個團。第5師師長宣俠父(1938年遇害)、第18師師長許權中(1943年遇害),這兩個師都是新成立的民軍,各隻有一個團的規模。

馮玉祥最後的失敗,部下紛紛倒戈,一代豪傑就此淪為曆史的看客

第5師長宣俠父,第18師長許權中

8月24日,以柯慶施為首的前委召集各師團幹部在二泉井子開會,讨論未來部隊去向,會上大家也分歧較大,最後決定西進到河北商都縣(1962年劃入内蒙古自治區),與高樹勳指揮的騎兵師會師,如果在商都站不住腳,還可以再轉移到陝北去。但走到半路上,傳來高樹勳已經決定接受宋哲元改編、并拒絕同盟軍通過的消息。

前委再次召開會議,決定部隊調轉方向向東到獨石口一帶集結,再南下進攻北平,準備在北平建立根據地。當時第2師走在全軍的最後面,師長支應遴一度動搖,想也去接受宋哲元的改編,後在三個團長尹心田(解放後在南師大任教)、周茂蘭(解放後任太原市園林局副局長)、賈振中(解放後任河南省委組織處長)的催促下才勉強跟上。走到半路上,張慕陶、王沛南趕到第2師,傳達了前委要求南下北平的指令。

馮玉祥最後的失敗,部下紛紛倒戈,一代豪傑就此淪為曆史的看客

賈振中等人聽後當場表示反對,認為北平駐紮有10萬國民黨軍,前去進攻無異于以卵擊石。正當雙方争執不下之時,宋哲元已派出四個團的兵力趕來,包圍了第2師并切斷前往獨石口的道路,在支應遴的勸說下,大家隻好同意接受宋哲元的改編。之後第2師被縮編為第29軍的一個團,王沛南、賈振中等已經暴露黨員身份的則被迫離開部隊。

三、同盟軍轉進平津

第5、18師在獨石口會師後,柯慶施再次召開前委會議,宣布開除張慕陶黨籍,理由是他向第2師貫徹東進的指令,以至于這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損失掉了。張慕陶原名張金刃,之前因為參加羅章龍分裂活動已經被開除過一次,不過柯慶施大概不知道此事。雖有一些人提出異議,認為有錯能改就好,沒必要開除,但因為形勢緊迫,柯慶施沒采納。

馮玉祥最後的失敗,部下紛紛倒戈,一代豪傑就此淪為曆史的看客

張慕陶與柯慶施

獨石口會議上,柯慶施還決定把同盟軍的名稱改成讨賊軍,并維持原定的南下北平的計劃,給部隊下發的口号是“打到北平過中秋”。這一計劃一看就具有濃厚的左傾冒險主義色彩,為什麼柯慶施敢僅憑同盟軍的1萬人就去攻打北平的10萬駐軍呢?因為駐北平的東北軍和熱河軍湯玉麟部曾偷偷派人來聯絡,約定一旦同盟軍打到北平附近,他們就馬上起義,配合活捉何應欽。

獨石口是熱、察、冀三省交界地區,按照《塘沽協定》算是非軍事區,同盟軍在這裡行軍時,日軍飛機不時飛過撒下傳單,要求同盟軍盡早撤離。柯慶施和吉鴻昌、方振武率第5、18師翻山越嶺,沿長城南下,幾天後即來到北平懷柔地區。由于沿途村莊稀少,糧食籌集困難,有時隻好在地裡挖點蕃薯、洋芋充饑,到後面甚至不得不殺軍馬充饑。

馮玉祥最後的失敗,部下紛紛倒戈,一代豪傑就此淪為曆史的看客

1954年,曾任同盟軍5師1團政委的谷景生少将(右)

9月初,第5師正在懷柔某處村莊裡休息時,剛被收編的東北義勇軍馮占海部的騎兵部隊就尾随而來,第5師團長張韬(原名張啟東)帶着一個營反擊失利,自己也不幸犧牲,團政委谷景生(開國少将)負重傷。雙方對峙一夜後,第5師趁夜悄悄撤走,臨走時将張韬的屍體藏在某處山洞裡,事後又派人将屍體取回,安葬在北平南苑,解放後移葬八寶山。

四,同盟軍轉戰北平以北

同盟軍随後前進到北平昌平燕山一帶,這裡是著名的明十三陵風景區,東北軍第53軍萬福麟部就駐紮在這裡。既然他們不準備起義,又不讓路,同盟軍隻好進攻他們。十三陵守軍完全沒有防備,在同盟軍的突襲下倉惶撤退,連剛剛做好的大魚大肉也沒來得及帶走。當中央軍第25師關麟征部的一個旅尾随而至時,同盟軍除留下少量部隊外,主力連夜脫離了與敵人的接觸。

馮玉祥最後的失敗,部下紛紛倒戈,一代豪傑就此淪為曆史的看客

抗日同盟軍使用過的旗幟

由于東北軍和熱河軍未能配合起義,奪取北平的計劃顯然已經落空,柯慶施的備用計劃是,如果無法奪取北平,則應設法轉移到河北南部,配合當地的農民運動建立根據地。但由于國民黨軍中央軍已經布置在北平以南,同盟軍便隻能向西越過平綏鐵路。當同盟軍途經北平昌平小湯山一帶時,再次遭到東北軍第53軍萬福麟部的阻擊,雙方再次爆發激戰。

當同盟軍第5師遭到東北軍攻擊時,原東北義勇軍将領戰韬騎着高頭大馬,披着黑色鬥篷,率部趕來支援,并一路大喊道:“我們來支援你們!”雖然其他指戰員都喊着戰韬快點隐蔽,但他仍繼續飛馬前進,最後不幸被敵人機槍射中彈身亡。戰韬,字天斌,畢業于東北講武堂第七期,參加過中東路戰鬥和東北抗日遊擊戰,他也是同盟軍犧牲的最進階别将領。

馮玉祥最後的失敗,部下紛紛倒戈,一代豪傑就此淪為曆史的看客

侵占熱河的日軍

在小湯山作戰期間,日軍曾派出一個參謀到同盟軍總部,先是把吉鴻昌和方振武大大誇了一遍,然後提出日軍可以提供炮彈子彈,幫助同盟軍反蔣。吉鴻昌當即答道:“我們是抗日軍,怎麼能接受你們的援助呢?”日軍參謀頓時無話可說,隻能悄然離去,此後附近的日軍駐軍就在何應欽請求下開始炮擊同盟軍駐地,這炮彈錢還是何應欽以每日結算的方式付給日軍的。

五,同盟軍兵敗小湯山

同盟軍經過幾次反擊,占領了小湯山的一個村子。這時已是下午三時左右,趁着吃飯的功夫,吉鴻昌問連長張公幹(解放後任内鄉軍分區司令):“你看我們到底能不能拿下小湯山?”張公幹老實回答說:“咱們兵力少,彈藥不多,又是一片開闊地,我看夠嗆。”吉鴻昌想了一下說:“你們抓緊吃飯,吃完飯就進攻小湯山,到時候我來支援你們。”

馮玉祥最後的失敗,部下紛紛倒戈,一代豪傑就此淪為曆史的看客

吃完飯,吉鴻昌、方振武都袒露右臂,抽出大刀,看來是要親自帶隊沖鋒的架勢。吉鴻昌對着戰士們狠狠說道:“我們窮人就是不怕死,我們現在不用槍,就拿刀和他們拼!”說着“殺!”的一聲,吉鴻昌便率先舉刀向敵人陣地沖去,其他指戰員也都怒發沖冠,紛紛舉着刀跟着沖鋒。敵人被同盟軍的這股氣勢吓壞了,很快潰退出小湯山,并丢下四門火炮。

雖然占領了小湯山,但同盟軍的處境仍相當不利,不僅自身已經彈盡糧絕,中央軍第25師和晉軍第32軍也已從四面包圍而來。最終,經北京八大團體調停,吉鴻昌和方振武同意離開部隊,并由第32軍軍長商震出十輛卡車把第5、18師的進階幹部(包括化名“張大鼻子”的柯慶施在内)全部安全運走。雖說達成了協定,第25師師長關麟征卻不想放過吉鴻昌和方振武。關征麟派人攔下卡車,想要殺掉吉鴻昌、方振武,但商震早已在路上偷偷将其二人放走。同樣是抗日名将,關征麟為什麼手這麼狠?畢竟各為其主,那時的關征麟對蔣介石可是忠心耿耿,西安事變時關征麟聽聞蔣介石被抓,當場昏厥。蔣介石有這樣的授意,關征麟自然言聽計從。

馮玉祥最後的失敗,部下紛紛倒戈,一代豪傑就此淪為曆史的看客

第25師長關麟征

剩餘的同盟軍部隊則由何應欽收編,被縮編為一個獨立旅,由吉鴻昌的參謀長崔貢深任旅長。後來何應欽想讓崔貢深改任進階參議,實際上是要架空他的意思,崔貢深沒有接這個職位,直接跑去泰山追随馮玉祥了。沒多久,何應欽就将獨立旅繳械遣散,至此,轟轟烈烈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終于走到了盡頭。

吉鴻昌和方振武的失敗,标志着馮玉祥徹底失去了軍權,雖然在之後的曆史程序中馮玉祥還多次登場,但再無以前的意氣風發和影響力,一代豪傑從此成為曆史的看客。

本文作者:迪爾,“這才是戰争”加盟作者,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争”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繼續閱讀